孔英
聽過這樣一句話:數(shù)學課就像一碗飯,而語文課就如一盤菜。這話很貼切傳神:菜品不同,成色不同,味道就天壤之別;哪怕是同樣的菜,手藝不同,炮制的方法不同,味道也是大相徑庭。所以,好的語文教師就如好的廚師,能把一種家常的菜燒成一道特色菜?,F(xiàn)下,很多學生對語文課痛心疾首,毫無興趣,語文教師也是苦惱不已,尷尬至極,語文課堂成了講的課堂、練的課堂、音樂課和政治課等雜味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中的思維未被激活,不能形成思維風暴。那么,如何凈化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語文教師如何做好學生探究的引路人呢?
一、曲徑通幽處,探究解文本
1.以追問為抓手。
有的課堂表面熱熱鬧鬧,學生對答如流,但這樣的課堂往往沒有難度支撐,不利于學生長期發(fā)展,不能挖掘學生思維的深度。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適時追問,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才能一次次貼近文本,一步步深入文本。對待每一篇文章,都要引導學生不厭其煩地看很多遍,讓學生去追問自己,追問作者。在不斷的追問中,會有新的感悟,會豁然開朗,這種引導會讓學生探究得更厚實。
2.以質疑為突破口。
寧鴻彬在教學上對學生有“三歡迎”,即:歡迎上課隨時質疑,歡迎發(fā)表與教材不同的意見,歡迎提出與教師不同的觀點。這其實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現(xiàn)在很多教師在課堂上提倡這種問題意識,但大多并未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以至于提的問題很淺層,不具備探究性和價值,學生的思維也并未得到開拓。教師要給學生方法指導,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質疑中解讀出他人所忽略的深層解讀。
3.以一點為賞析點。
過去的語文教學,像蠶食一樣瓦解一篇文章,將點點滴滴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去死記硬背,這種背語文的時代早已過去。一課一得的思想,正在深入人心并落實到行動上。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每一篇課文中找出本課在內容、手法、語言、結構、選材等方面最大的特色,一課找一點即可,并分門別類地歸納整理。
二、集腋以成裘,探究積言語
語文教學就是語言教學,應該加強學生對語言的研究性學習,通過引導學生探求新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應該將語言的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具有語文味兒的課堂一定要把語言作為核心。
1.引導學生探究語感培養(yǎng),滋養(yǎng)語言。
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語感是良好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體現(xiàn),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獲得語感。通過想象,讓學生用多種手段把語言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或是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jīng)歷加以想象,這樣獲得的語感才更豐富真切。
2.引導學生探究文言修辭,磁化語言。
“修辭原是達意傳情的手段”,平時學生比較關注現(xiàn)代文教學中修辭的運用,并將它們很好地運用于作文中。但古詩文中的修辭教育,卻往往處于被遺忘的角落。其實,中學階段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古詩文名篇,其中蘊涵著大量運用修辭手段的成功范例,這些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能夠對文章主旨獲得更深切的體悟。
3.引導學生探究評仿改換,積淀語言。
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是學習語言的一個重要內容,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評、仿、改寫語言,能很好地積淀語言,使語言表達更精彩。在體會一些好詞好句的教學中,不妨用“換一換”“刪一刪”“評一評”的方法來啟迪學生動腦、動口,感悟語言美。
三、感人先乎情,探究抓情感
1.使學生在激蕩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
語文教師應該能夠準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了解教材的同時了解學生,并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激蕩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使學生在高昂的情緒中,產(chǎn)生想象和頓悟,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個性化解讀。
課堂中要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個性化解讀,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形成學生與作者的交流與碰撞,談出自己的真知灼見,百花齊放,在各抒己見中升華認識。
總之,語文教師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引導,生成于對文本的深度解讀中,生成于言語核心上,生成于情感醞釀中。教師應該以此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能力,做好學生探究的引路人。,圖作者所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