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璇
結腸癌好發(fā)于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具有浸潤能力強、惡性程度高的特點[1]。結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容易漏診,一旦確診,癌細胞已經(jīng)發(fā)生轉移,嚴重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表明,腫瘤血管的生成在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可以有效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轉移,進而抑制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白花丹醌(Plumbagin)是從百花丹(Phum bago zeylanicaL.)中提取出來的生物活性物質,對多種腫瘤細胞具有殺傷作用[3]。有研究表明,白花丹醌能夠通過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抑制乳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4],然而白花丹醌對結腸癌血管生成的影響尚未見報道。貝伐單抗能夠與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結合并阻斷其活性,進而抑制新血管生成[5]。本研究以貝伐單抗為陽性藥物,探究中藥單體白花丹醌對結腸癌血管生成和VEGF/VEGFR2信號通路的影響。
1.1 材料
1.1.1 實驗動物及細胞株 健康雄性BALB/c裸鼠70只,SPF級,4~5周齡,體重15~20 g,購自北京實驗動物研究中心,許可證號:SYXK(京)2015-0046。結腸癌細胞株HT-29購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1.1.2 主要材料與儀器 白花丹醌(美國Sigma公司);貝伐單抗(批號:S20100023)購自瑞士羅氏公司;TRIzol reagent購自美國Invitrogen公司;反轉錄試劑盒購自寶生物(大連)有限公司;TaqDNA聚合酶購自英國NEB公司;兔抗鼠VEGF、VEGFR2多克隆抗體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3K15超低溫離心機購自德國Sigma公司;超凈臺購自上海蘇凈實業(yè)有限公司;引物序列由深圳華大基因合成。
1.2 方法
1.2.1 細胞培養(yǎng) 將人結腸癌細胞HT-29接種于含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μg/ml鏈霉素的DMEM培養(yǎng)基中,置于37 ℃、5% CO2的潮濕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待細胞長滿瓶底85%左右時,進行傳代培養(yǎng)和細胞凍存。
1.2.2 裸鼠結腸癌移植瘤模型制備 隨機選取10只裸鼠為假手術組,其余裸鼠按照文獻資料[6]建立結腸癌移植瘤模型,將人結腸癌細胞HT-29制成細胞懸浮液,調整細胞數(shù)目為1×106/ml,用75%的酒精將裸鼠右前肢腋下消毒,用微量注射器將細胞懸浮液緩慢注射進裸鼠右前肢腋下,200 μl/只,假手術組注射等量容積的生理鹽水,以造模后第3天可肉眼觀察到米粒樣移植瘤作為模型構建成功的標志。
1.2.3 動物分組 入選50只造模成功的裸鼠,隨機分成5組:模型組、貝伐單抗組、白花丹醌低劑量組、白花丹醌中劑量組、白花丹醌高劑量組,每組10只。貝伐單抗組:腹腔注射5 mg/kg貝伐單抗;白花丹醌低劑量組:腹腔注射2 mg/kg白花丹醌;白花丹醌中劑量組:腹腔注射4 mg/kg白花丹醌;白花丹醌高劑量組:腹腔注射6 mg/kg白花丹醌;假手術組及模型組給予等量容積生理鹽水,持續(xù)治療4周。
1.2.4 六組裸鼠移植瘤體積的比較 持續(xù)治療4周后,將各組裸鼠脫頸椎處死,在無菌條件下分離出完整瘤組織,用游標卡尺測量移植瘤的長徑(a)與短徑(b),計算得出腫瘤體積,V=1/2ab2。
1.2.5 免疫組化染色檢測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 選取與正常組織交界處的腫瘤組織(假手術組選取造模時注射部位的組織)制作石蠟切片(切片厚度小于5 μm),二甲苯脫蠟后進行梯度脫水,用PBS溶液洗滌2~3次,將組織切片在92~98 ℃條件下存放20 min進行抗原修復,滴加正常山羊血清中和非特異性反應后,在組織玻片上滴加稀釋的兔抗鼠CD43多克隆抗體,于4 ℃過夜放置,用PBS溶液洗滌2~3次,復溫后滴加生物素標記的二抗,于避光條件下室溫孵育20 min,用甘油封片后,于顯微鏡下觀察6組裸鼠移植瘤中微血管的密度。判斷標準:染色后呈棕色或者褐色的單個內(nèi)皮細胞或內(nèi)皮細胞簇均可記為1個血管,以200倍視野下平均微血管數(shù)記為MVD。
1.2.6 qRT-PCR檢測移植瘤中VEGF、VEGFR2 mRNA表達水平 取6組裸鼠移植瘤組織,用TRIzol reagent提取其總RNA,用反轉錄試劑盒將其反轉成cDNA,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根據(jù)VEGF、VEGFR2的cDNA序列設計引物,以GAPDH為內(nèi)參進行qRT-PCR。PCR的反應體系為:5×緩沖液 10 μl,TaqDNA聚合酶 1 μl,上游引物F 2 μl,下游引物R 2 μl,10 mmol dNTP mix 1 μl,cDNA 1 μl,ddH2O 33 μl;PCR的反應條件為:預變性:95 ℃ 5 min,變性:95 ℃ 30 s,延伸:62 ℃ 15 s,40個循環(huán)。采用最大二階導數(shù)法(2-△△Ct)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計算VEGF、VEGFR2 mRNA 的相對表達量。
1.2.7 Western blot檢測移植瘤中VEGF、VEGFR2表達水平 取6組裸鼠移植瘤組織,加入2 ml細胞裂解液,提取總蛋白,以GAPDH為內(nèi)參,進行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SDS-PAGE),每孔上樣體積20 μl,電泳結束后,半干轉膜儀轉膜50 min,分別滴加兔抗鼠VEGF、VEGFR2多克隆抗體,置于4 ℃下過夜,滴加二抗后37 ℃放置1 h。加入發(fā)光劑顯影,利用自動凝膠成像系統(tǒng)采集圖像,并利用Gel-Pro analyzer4 軟件對SDS-PAGE電泳圖目的條帶進行掃描,分析VEGF、VEGFR2表達水平。
2.1 裸鼠結腸癌移植瘤模型的鑒定 造模后第3天,模型組裸鼠的右前肢腋下可見米粒樣移植瘤,假手術組未見明顯異常,提示移植瘤模型構建成功。
2.2 六組裸鼠移植瘤體積比較 假手術組裸鼠右前肢腋下沒有移植瘤形成,模型組移植瘤體積最大[( 2 012.58±406.32) mm3];貝伐單抗組移植瘤體積顯著小于模型組(P<0.05);白花丹醌高劑量組移植瘤體積與貝伐單抗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白花丹醌高劑量組移植瘤體積顯著小于白花丹醌低、中劑量組(P<0.05),且隨白花丹醌劑量增加,移植瘤體積顯著減小,呈劑量依賴性。見表1。
表1 六組裸鼠移植瘤體積比較
注:與假手術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與貝伐單抗組比較,&P<0.05;與白花丹醌低劑量組比較,△P<0.05;與白花丹醌中劑量組比較,▲P<0.05
2.3 免疫組化染色檢測移植瘤MVD 模型組移植瘤MVD顯著大于假手術組(P<0.05);貝伐單抗組移植瘤MVD顯著小于模型組(P<0.05);白花丹醌高劑量組移植瘤MVD與貝伐單抗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白花丹醌高劑量組移植瘤MVD顯著小于白花丹醌低、中劑量組(P<0.05),且隨白花丹醌劑量增加,移植瘤MVD顯著減小,呈劑量依賴性。見表2。
表2 六組裸鼠移植瘤MVD比較
注:與假手術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與貝伐單抗組比較,&P<0.05;與白花丹醌低劑量組比較,△P<0.05;與白花丹醌中劑量組比較,▲P<0.05
2.4 qRT-PCR檢測移植瘤中VEGF、VEGFR2 mRNA表達水平 模型組移植瘤中VEGF、VEGFR2 mRNA的表達水平顯著高于假手術組(P<0.05);貝伐單抗組移植瘤中VEGF、VEGFR2 mRNA的表達水平顯著低于模型組(P<0.05);白花丹醌高劑量組移植瘤中VEGF、VEGFR2 mRNA與貝伐單抗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白花丹醌高劑量組移植瘤中VEGF、VEGFR2 mRNA顯著小于白花丹醌低、中劑量組(P<0.05),且隨著白花丹醌劑量增加,移植瘤中VEGF、VEGFR2 mRNA的表達水平顯著下降,呈劑量依賴性。見表3。
表3 移植瘤中VEGF、VEGFR2 mRNA的相對表達水平
注:與假手術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與貝伐單抗組比較,&P<0.05;與白花丹醌低劑量組比較,△P<0.05;與白花丹醌中劑量組比較,▲P<0.05
2.5 Western blot檢測6組裸鼠移植瘤中VEGF、VEGFR2表達水平 模型組移植瘤中VEGF、VEGFR2的表達水平顯著高于假手術組(P<0.05);貝伐單抗組移植瘤中VEGF、VEGFR2的表達水平顯著低于模型組(P<0.05);白花丹醌高劑量組移植瘤中VEGF、VEGFR2與貝伐單抗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白花丹醌高劑量組移植瘤中VEGF、VEGFR2顯著小于白花丹醌低、中劑量組(P<0.05),且隨白花丹醌劑量增加,移植瘤中VEGF、VEGFR2的表達水平顯著下降,呈劑量依賴性。見圖1、表4。
圖1 Western blot檢測六組裸鼠移植瘤中VEGF、VEGFR2表達水平
注:A.假手術組,B.模型組,C.貝伐單抗組,D.白花丹醌低劑量
組,E.白花丹醌中劑量組,F(xiàn).白花丹醌高劑量組
注:與假手術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與貝伐單抗組比較,&P<0.05;與白花丹醌低劑量組比較,△P<0.05;與白花丹醌中劑量組比較,▲P<0.05
結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全球每年的結腸癌新增病例約為100萬,其中我國約占全球的20%[7]。目前結腸癌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手術治療和放、化療[8-10],手術治療對于早期結腸癌患者具有顯著療效,但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遠處轉移的中晚期結腸癌患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放、化療具有很大的毒副作用,而且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的問題。研究表明,腫瘤血管的生成與腫瘤細胞的生長、轉移密切相關[2],因此,采取有效的藥物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祖國醫(yī)學認為結腸癌中醫(yī)屬于“腸覃”、“積聚”、“鎖肛痔”的范疇,其發(fā)病原因主要包括腎虛、脾虛、濕熱、瘀滯等[11]。白花丹醌是從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物質,具有抗炎、抗腫瘤和抗纖維化的作用[12]。謝金玲等[13]研究表明,白花丹醌能夠體外抑制人肝癌細胞HepG2細胞的增殖和侵襲,并通過調控HepG2細胞中Bax和Bcl-2的表達水平促進腫瘤細胞凋亡。徐凱紅等[14]研究表明,白花丹醌能夠抑制白血病荷瘤小鼠移植瘤的生長,并能夠促進移植瘤組織中腫瘤細胞凋亡。Kawiak等[15]研究表明,白花丹醌能夠體外抑制乳腺癌細胞SKBR3和BT474的增殖,并通過調控SKBR3和BT474細胞中Bax和Bcl-2的表達水平促進乳腺癌細胞凋亡。Yan等[16]研究表明,白花丹醌能夠抑制乳腺癌荷瘤小鼠移植瘤的生長,抑制乳腺癌細胞MDA-MB-231SArfp在骨微環(huán)境中的生長,促進移植瘤組織中腫瘤細胞凋亡。賴力等[4]研究表明,白花丹醌能夠抑制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生長和遷移,并能夠抑制腫瘤血管生成,這一結果在前列腺癌裸鼠移植瘤實驗中得到證實。然而,白花丹醌對結腸癌血管生成的影響尚未見報道。本研究探究中藥單體白花丹醌對結腸癌血管生成和VEGF/VEGFR2信號通路的影響。貝伐單抗能夠與VEGF結合并阻斷其活性,進而抑制新血管生成[5],因此,本研究以貝伐單抗為陽性藥物,結果表明,白花丹醌能夠抑制裸鼠結腸癌移植瘤生長和腫瘤微血管生成,并呈現(xiàn)劑量依賴性。
白花丹醌能夠抑制裸鼠結腸癌移植瘤生長和腫瘤微血管生成,但其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VEGF和VEGFR2在血管內(nèi)皮細胞中大量表達,能夠促進血管內(nèi)皮細胞增殖,進而促進新血管的生成[17]。王偉等[18]研究表明,VEGF/VEGFR2信號通路在腫瘤新血管的生成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VEGF和VEGFR2可以作為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的靶位點。覃雪峰等[19]報道,藥物靶向作用于VEGF/VEGFR2信號通路,進而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新血管的生成,降低移植瘤組織微血管密度。余仔軍等[20]研究顯示,VEGF/VEGFR2信號通路在胃癌的治療中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章婷婷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VEGF/VEGFR2信號通路與膠質瘤新血管的生成密切相關,在膠質瘤的生長、侵襲和轉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白花丹醌對VEGF/VEGFR2信號通路的影響尚未見報道。本研究表明,白花丹醌能夠抑裸鼠結腸癌移植瘤中VEGF和VEGFR2的表達水平,并呈現(xiàn)劑量依賴性。
綜上所述,中藥單體白花丹醌能夠抑制結腸癌移植瘤裸鼠血管生成,推測這一作用是通過調控VEGF/VEGFR2信號通路活性來實現(xiàn)的,為結腸癌的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