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馬拉松賽事旅游的國際研究述評、實踐啟示與研究展望

        2018-08-02 01:29:04王克穩(wěn)耿聰聰
        體育科學 2018年7期
        關鍵詞:旅游體育研究

        王克穩(wěn),李 慧,耿聰聰,林 莉

        ?

        馬拉松賽事旅游的國際研究述評、實踐啟示與研究展望

        王克穩(wěn)1,2,李 慧3,耿聰聰1,林 莉4

        1.青島大學 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 山東 青島 266071; 2.青島大學 青島一帶一路研究院, 山東 青島 266071; 3.天津理工大學 國際工商學院, 天津 300384; 4.華南師范大學 旅游管理學院, 廣州 510006。

        伴隨著馬拉松賽事數量的日益增長,馬拉松賽事旅游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研究主要基于英文文獻,以時間為維度,從參賽者個人特征、參賽者旅游態(tài)度和行為、目的地影響和賽事供給4個方面梳理了馬拉松賽事旅游研究主題的演進脈絡。以此為基礎,結合實踐趨勢和熱點,提出了對中國馬拉松賽事旅游實踐的啟示,并從馬拉松賽事與目的地發(fā)展的相互影響、馬拉松賽事組織者的社會網絡結構、馬拉松賽事觀賽者和陪伴者,以及多元化馬拉松賽事數據4個角度展望了中國馬拉松賽事旅游研究的未來方向。

        馬拉松;賽事旅游;實踐啟示;文獻述評;研究展望

        1 引言

        體育產業(yè)與旅游產業(yè)的融合是現階段體育和旅游領域新的研究熱點[4,43],體育賽事也被視為目的地吸引投資和游客的重要手段[10,27,31],通過舉辦世界杯、奧運會等重大體育賽事建設國家和城市品牌已經成為一種世界趨勢[22,40,48,61]。除重大體育賽事之外,中小型體育賽事對旅游目的地的發(fā)展也同等重要[39]。馬拉松賽事涵蓋大型和中小型賽事等多種類別,舉辦門檻較低,比奧運會等重大性賽事更具普遍性,因此,馬拉松賽事旅游逐漸成為體育產業(yè)和旅游產業(yè)的新興交融領域,馬拉松賽事旅游也成為了獨立的學術研究領域。但相對于國外馬拉松賽事旅游的研究,國內對該領域的關注尚處于起步階段。鑒于此,本文將專注于馬拉松賽事旅游的英文文獻,系統(tǒng)梳理馬拉松賽事旅游的研究脈絡,并結合中國情境提出馬拉松賽事旅游的實踐啟示和研究方向。

        2 馬拉松賽事旅游的內涵辨析和文獻信息

        2.1 馬拉松賽事旅游的內涵

        馬拉松賽事旅游與體育旅游(sport tourism)和節(jié)事旅游(event tourism)密切相關,因此,為清晰界定馬拉松賽事旅游的內涵,需要明確馬拉松賽事旅游與體育旅游和節(jié)事旅游的關系。

        早在20世紀70年代,Anthony[6]就探討了體育在假日旅游中扮演的角色。圍繞體育和旅游的關系,體育旅游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視角傾向于將體育旅游視為假日體育(sport on holiday)或居住地之外的體育(sport away from home)[17],認為體育導致了旅游的產生,即體育是體育旅游的核心。廣義視角則認為體育和旅游是相互影響的,旅游也可能導致體育的發(fā)生[42],如Gammonh等[26]認為,體育旅游有的以體育為主,有的以旅游為主;Kurtzman[58]認為,體育旅游是以體育為載體的旅游活動,并且參賽者和觀賽者均為體育賽事旅游的旅游者;Weed[93]、Weed和Bull[94]認為,體育旅游是體育和旅游相關的活動、人員和場所交互而產生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現象,即體育旅游與體育和旅游相關,但范圍更大。從廣義的體育旅游出發(fā),Weed和Bull將體育旅游劃分為含有體育內容的旅游、體育參與旅游、體育訓練旅游、體育賽事旅游(觀看體育賽事)和豪華體育旅游。因此,基于廣義的體育旅游概念,馬拉松作為一種體育賽事,是體育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拉松賽事旅游還與節(jié)事旅游密切相關。新西蘭旅游和宣傳部(New Zeland tourist and publicity department)首次使用了節(jié)事旅游(event tourism)一詞[70],Getz[28]則首次構建了節(jié)事旅游的規(guī)劃框架,標志著節(jié)事旅游成為一個獨立的學術概念。在此之前,較多使用重大性節(jié)事(mega event)、標志性節(jié)事(hallmark event)等具體節(jié)事類型的概念,如Ritchie[79]將重大性節(jié)事定義為:規(guī)模較大、一次性或重復舉辦、持續(xù)時間較短、以提升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吸引力和盈利性為目的的節(jié)事。Hall[32]將標志性節(jié)事定義為:一次性或重復舉辦、具有國際地位、規(guī)模較大的展銷會、博覽會、文化和體育等節(jié)事。除重大和標志性節(jié)事之外,規(guī)模較小的區(qū)域性節(jié)事(regional event)和地方性節(jié)事(local event)也是節(jié)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商務節(jié)事、體育賽事、節(jié)日和其他文化節(jié)事、娛樂節(jié)事等多種類型[27]。因此可以說,節(jié)事旅游是以多種規(guī)模和類型節(jié)事為載體的旅游活動,而馬拉松賽事旅游則歸屬于體育賽事旅游。

        綜上可知,體育賽事旅游是體育旅游和節(jié)事旅游的重合部分,馬拉松賽事旅游則為體育賽事旅游的特定類型。雖然已有的研究尚未明確馬拉松賽事旅游的概念,但通過對體育旅游和節(jié)事旅游的概念回顧,可以明確的是:1)作為體育賽事旅游的一種,馬拉松賽事旅游的游客有的以體育為主,有的以旅游為主,因此,除賽事參賽者之外,還包括觀賽者等其他主體;2)馬拉松賽事旅游依托于馬拉松賽事,是以參加或觀看馬拉松賽事為出發(fā)點的旅游活動。鑒于此,基于體育旅游和賽事旅游的概念,本文將馬拉松賽事旅游定義為,在參加和觀看各類馬拉松賽事的過程中離開居住地而產生的旅游活動。

        2.2 馬拉松賽事旅游文獻的基本信息

        本文以“marathon tourism”、“running event”、“sportevent”等為關鍵詞在Springer、Jstor和Emerald等主要數據庫收集了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的英文文獻。以此為基礎,首先篩選出馬拉松賽事旅游相關文獻,刪除鐵人三項、越野賽等其他跑步類賽事旅游文獻。共篩選出馬拉松賽事旅游相關文獻78篇,并進一步對這些文獻的發(fā)表年份、研究情景、賽事類型和研究方法的基本信息進行了歸納總結。

        圖1 馬拉松賽事旅游文獻的年份分布柱狀圖

        Figure 1. Time Distribution of Marathon Event Tourism Literature

        2.2.1 馬拉松賽事旅游文獻的發(fā)表年份

        由圖1可知,馬拉松賽事旅游文獻的發(fā)表年份集中在1982年之后,研究起步較晚,并且在1982—2006年25年間相關文獻僅有12篇,說明在此期間馬拉松賽事旅游僅為體育旅游和節(jié)事旅游的細微分支。但自2007年開始,馬拉松賽事旅游相關文獻呈現出較高速度的增長,除2009年和2014年文獻較少之外,其他年份的文獻數量均較多且相對穩(wěn)定,這意味著馬拉松賽事旅游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因此,對馬拉松賽事旅游文獻的梳理具備了一定的文獻基礎和理論意義。

        2.2.2 馬拉松賽事旅游文獻的研究情境

        圖2列舉了主要文獻的研究情境,通過對研究情境的對比可以發(fā)現,研究情境為美國的文獻遠高于其他國家,余下依次為南非、澳大利亞、德國、希臘、英國、中國和日本,以加拿大、韓國和新西蘭等國家為研究情境的文獻相對較少。

        圖2 馬拉松賽事旅游文獻的研究情境柱狀圖

        Figure 2. Study Context of Marathon Event Tourism Literature

        除英語國家發(fā)表英文文章的便利性這一原因之外,馬拉松賽事旅游文獻的國別差異一方面與馬拉松賽事的發(fā)展和普及程度有關,如美國是馬拉松賽事最為普及的國家之一,據Running USA統(tǒng)計,2016年,美國全馬和半馬賽事達到3 900場,是中國同年328場的11.89倍;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多集中于重大和標志性,而非區(qū)域性和地方性馬拉松賽事,不同國家的馬拉松賽事規(guī)模和知名度差異加劇了研究情境的不均衡,以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賽事(The World Marathon Majors)為例,波士頓馬拉松、倫敦馬拉松、柏林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紐約馬拉松和東京馬拉松這6大大滿貫賽事有3場在美國,德國、英國和日本各1場,吸引了較多學者的關注。在亞洲,除日本之外,中國情境下的馬拉松賽事旅游研究逐漸增多,原因與中國馬拉松賽事的日益普及密切相關。中國田徑協(xié)會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馬拉松賽事數量自2013年開始迅速增長,2014—2016年在中國田徑協(xié)會注冊的馬拉松賽事數量分別為51場、134場和328場,呈現出井噴式增長態(tài)勢。

        2.2.3 馬拉松賽事旅游文獻的賽事類型

        馬拉松賽事可以按照規(guī)模分為重大性、標志性、區(qū)域性和地方性賽事,也可以按照線路長度分為極限、全程、半程和迷你等多種馬拉松賽事類型。但馬拉松賽事作為目的地吸引游客和促進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工具,使用舉辦地資源類型對馬拉松賽事進行分類具有更強的現實意義。鑒于此,本文通過對涉及到具體馬拉松賽事的文獻進行歸納分析,總結了不同的馬拉松賽事類型(圖3)。已有研究更為關注城市馬拉松賽事,但與此同時,海洋馬拉松(以海洋風景為主)、景區(qū)馬拉松(在公園等單一景區(qū)內舉辦的賽事)、山地馬拉松、歷史遺跡馬拉松、沙漠馬拉松和鄉(xiāng)村馬拉松等多樣化的馬拉松賽事類型也逐漸獲得學術研究的關注。

        圖3 馬拉松賽事旅游文獻的賽事類型柱狀圖

        Figure 3 Event Categories of Marathon Event Tourism Literature

        2.2.4 馬拉松賽事旅游文獻的研究方法

        馬拉松賽事旅游研究領域中以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為研究對象的文獻占比較高,因此,研究方法多為針對參賽者的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圖4比較了已有文獻所使用的方法類型,在78篇文獻中,除3篇以馬拉松賽事對旅游目的地影響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使用了邏輯推理等規(guī)范研究方法之外,其余75篇文獻均使用了案例研究、問卷調查和訪談等1種或多種實證研究方法。其中,使用問卷或訪談研究方法的文獻數量高達63篇,占比為80.77%;以具體馬拉松賽事為研究對象的文獻則多使用案例研究方法,共12篇,占比為15.38%。

        圖4 馬拉松賽事旅游文獻的研究方法柱狀圖

        Figure 4 Research Method of Marathon Event Tourism Literature

        3 馬拉松賽事旅游的研究脈絡演進

        依據研究主題可以將馬拉松賽事旅游文獻劃分為參賽者個人特征、參賽者旅游態(tài)度和行為、目的地影響和賽事供給4個主要類別,其中,以需求側的參賽者個人特征為主題的文獻占比32.05%、以參賽者旅游態(tài)度和行為為主題的文獻占比24.36%,以供給側的馬拉松賽事對目的地的影響、賽事供給為主題的文獻分別占比23.07%和20.51%。依據4類研究主題在不同年份的分布,可以清晰識別馬拉松賽事旅游的研究脈絡,具體如圖5所示??傮w而言,研究焦點逐漸從僅關注馬拉松賽事旅游的需求側向同時關注馬拉松賽事旅游的供給側轉變。根據馬拉松賽事旅游研究脈絡在時間上的演進規(guī)律,下文將分別對4類馬拉松賽事旅游主題的關鍵文獻進行系統(tǒng)梳理。

        圖5 馬拉松賽事旅游研究的脈絡演進折線圖

        Figure 5. Topic Evolution of Marathon Event Tourism Literature

        3.1 參賽者個人特征

        馬拉松賽事相關研究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作為馬拉松賽事旅游的重要主體,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個人特征在1982—2006年間是馬拉松賽事旅游研究的絕對焦點。Summers等[86]認為,馬拉松賽事之所以越來越流行,且對各個年齡段和能力水平的人都有吸引力,原因在于馬拉松賽事可以滿足人們廣泛的內部和外部需求。因此,前期研究多關注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動機、人口統(tǒng)計特征,少數研究關注了參賽者的亞文化和身份認同等心理特征,發(fā)表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并且馬拉松賽事旅游參賽者個人特征的研究對象不僅包括專業(yè)運動員[7,87],還包括迷你、半程、全程和極限等多種類型馬拉松賽事的非專業(yè)參賽者[13,18,44,52,53,62,69];后期的研究則更為重視參賽者動機在不同群體中的差異。專注于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個人特征,已有研究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

        3.1.1 參賽動機

        得益于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動機測量量表的編制和不斷優(yōu)化,心理動機、生理動機和社會動機等參賽動機被深入挖掘。Masters等[65]首次構建了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動機量表(Motivation of Marathon Scale, MOMS),基于該量表,Masters等[66]發(fā)現,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動機可以分為心理動機(自尊、心理應對、生命意義)、生理動機(健康導向、體重擔憂)、社會動機(歸屬、社會識別)和成就動機(競爭、個人目標成就)4大類共9種;Zach等[98]修正了此量表,將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動機擴充為11種:心理應對——情緒相關應對、心理應對——日常生活管理、生活意義、自尊、認同、歸屬、體重擔憂、整體健康導向——降低患病率和延長壽命、整體健康導向——保持健康、競爭和個人目標實現;Xing[97]構建了簡化的中國版量表(Simplified Chinese Motivations of Marathoners Scales, SCMOMS),認為中國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動機的結構與西方存在差異,包括內心充實(個人目標實現、生命意義和自尊)、外部接受(競爭和識別)、身體健康(整體健康導向和體重擔憂)、心理應對和社交(歸屬)5個維度。

        除MOMS及相應的修正量表測量出的動機之外,Green等[29]發(fā)現,澳大利亞黃金海岸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動機包括掌控、社會、知識和逃避4種;Funk等[24]則發(fā)現,跑步介入度、跑步賽事參與欲望是主要的社會心理學動機,而對馬拉松賽事舉辦地的交通、住房、藝術、語言、食物、媒體、貨幣、休閑活動和本地居民9個方面的文化體驗和知識學習是主要的文化教育動機;Nishio等[71]發(fā)現,參與邁阿密火奴魯魯馬拉松賽事的日本參賽者的動機包括5種體育動機(跑步介入度、社交、自我發(fā)展、興奮和馬拉松賽事承諾)和5種旅游動機(逃避、放松、文化學習、購物和美食、親友關系);Kruger等[57]認為,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動機分為內在成就、探索和競爭、家庭歡聚和逃避現實生活、社交、承諾5種類別;Clàudia[14]發(fā)現,賽事地理區(qū)位、目的地天氣、健康和質量是參賽者的主要參賽原因。

        3.1.2 參賽者人口統(tǒng)計特征

        在測量參賽者動機的同時,絕大多數基于參賽者問卷調查的研究均描述了參賽者的人口統(tǒng)計特征。已有研究發(fā)現,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并給出了基本畫像:以男性為主、年齡在40歲左右[11,24,35,45,78]、教育程度較高[25,36]、收入水平較高[25]、以更為關注生活舒適度和質量的中產階級為主[78]。

        3.1.3 參賽者身份認同和亞文化

        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具有較強的個人和社會身份認同,因此會表現出一致的行為特征。如Green[30]認為,參賽者從馬拉松賽事獲得的收益在某些程度上來自于自身在這項體育運動亞文化中的身份識別;Shipway等[84]發(fā)現,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具有很強的身份認同,體現為獨特的精神氣質、言行、完成比賽所需的努力、訓練和比賽中的毅力、參賽獲得的持久效用、職業(yè)結構,并且參賽者由于遵循某一特定的跑步文化,在團隊中的衣著、行為和價值觀方面存在一致性。參賽者的身份認同在不同類型的馬拉松賽事間存在差異,如Green等[29]發(fā)現,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 10 km和健步行參賽者的個人和社會身份識別存在顯著差異?;隈R拉松賽事參賽者身份認同和亞文化,Schwarzenberger等[82]認為,運動品牌可以在馬拉松等運動亞文化中建立群體認同,從而進行精準營銷。

        3.2 參賽者的旅游態(tài)度和行為

        Rauter等[78]的研究發(fā)現,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可以分為兩類:以體育運動為主的參賽者和以旅游為主的參賽者,前者占比為29.8%,而后者的占比則高達70.2%,所以,馬拉松賽事參賽者與旅游者具有很高的重合性,馬拉松賽事參賽者賽事期間的食住行游購娛在某種程度上均屬于旅游行為。自2007年開始,出現馬拉松賽事參賽者旅游態(tài)度和行為方面的研究,側重于使用問卷調查研究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對目的地與賽事的滿意度和再訪意愿,以及在賽事期間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行為。

        3.2.1 目的地與賽事的滿意度和再訪意愿

        較少有研究單獨關注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滿意度,僅Smith[85]等發(fā)現,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滿意度與參賽者完成比賽的長度有關,大部分研究均將滿意度視為影響參賽者再訪意愿的中介變量。已有研究廣泛檢驗了參賽者目的地或賽事再訪意愿的影響因素,具體包括以下3點。

        第六,好教育的形成,絕非教育行政部門獨力構建的,它必定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有一種社會高度關注、積極參與的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這種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包括“家校攜手、社會聯動”,主動探索家庭、學校、社會、企業(yè)合作的途徑與機制;包括全社會關心、支持、監(jiān)督教育的輿論和行動;包括涉及教育重大決策的大眾參與機制,確保民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包括建立有廣泛參與度和影響力的教育榜樣人物的評選表彰制度等。

        1. 馬拉松賽事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的一致性。如Hallmann等[34]的研究發(fā)現,馬拉松賽事形象和舉辦地形象的一致性會影響參賽者對賽事和舉辦地的重游意愿,具體而言,知名度一致性越低、氛圍和聲譽一致性越高,目的地再訪意愿越高,地位和開心-抑郁一致性越低、氛圍和排名一致性越高,賽事再訪意愿越高。Huang等[41]的研究發(fā)現,馬拉松賽事和舉辦地的感知形象和認知形象一致性均會正向影響參賽者的滿意度,進而正向影響賽事再訪意愿。

        2. 賽事介入度和滿意度等心理聯結。Halpenny等[37]發(fā)現,目的地依戀、賽事依戀和旅游方式會影響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再訪意愿。Hallmann等[36]發(fā)現,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賽事再訪意愿受到旅程距離、每日消費和賽事滿意度的影響。Chen[12]發(fā)現,情感形象、認知形象和意動形象(再訪意愿和口碑傳播意愿)受到參賽者與目的地的心理聯結的影響,參賽者在目的地的旅游行為顯著提升了目的地形象,旅游體驗滿意度提升了情感形象、認知形象和意動形象。Nishio等[71]發(fā)現,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賽事承諾、陪伴和馬拉松賽事信息通過賽事滿意度進一步影響賽事再訪意愿。Filo等[21]使用心理連續(xù)模型驗證了參賽者目的地介入度對目的地依賴和賽事再訪意愿的促進作用。Koronios 等[50]發(fā)現,極限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賽事再訪意愿受到參賽者的跑步介入度、賽事吸引力和訓練習慣的影響。Koronios等[49]檢驗了半程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再訪意愿的影響因素,發(fā)現參賽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收益、跑步的娛樂介入度、馬拉松賽事吸引力和風景均會影響參賽者的賽事再訪意愿。

        3. 賽事個性等特征。Alexandris[5]發(fā)現,山地馬拉松賽事的賽事個性會影響參賽者的賽事介入度,并最終影響賽事再訪意愿和口碑傳播意愿。除此之外,還有文獻檢驗了馬拉松賽事觀賽者的再訪意愿,如Kruger等[54]的研究發(fā)現,馬拉松賽事觀賽者的再訪意愿受到已有觀賽次數的影響,即觀賽者存在觀賽慣性。

        3.2.2 消費行為和意愿

        作為馬拉松賽事旅游的游客,參賽者在目的地的消費行為和意愿也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如Agrusa等[1]較早地關注了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消費行為,分析了外地參賽者的住宿、停留時間,以及居住、食物、紀念品和其他雜項消費。Kruger等[55]檢驗了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和觀賽者消費的影響因素,發(fā)現停留時間、住宿、年均馬拉松賽事參賽次數和教育程度正向影響參賽者的消費,而工作收入和住宿正向影響觀賽者的消費。Lee等[59]發(fā)現,首次參賽者和多次參賽者、長途參賽者和短途參賽者在餐飲、住宿、購物、娛樂和交通消費上存在顯著差異,多次參賽者的購物消費減少,但交通消費增加,說明相較于初次參賽者,多次參賽者傾向于更多的游覽觀光,而相較于短途參賽者,長途參賽者的購物、娛樂和交通消費更多,住宿消費更少。

        部分研究還關注了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消費意愿。如Wicker等[95]發(fā)現,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消費意愿受到其健康意識、休閑觀念兩種社會心理因素和收入的影響。Krugell等[53]的研究則發(fā)現,對于環(huán)保型馬拉松賽事,年齡較大、自由從業(yè)者和關注氣候變化的參賽者具有更高的消費意愿,愿意支付高于普通馬拉松賽事的注冊費。

        3.3 目的地影響

        伴隨著馬拉松賽事全球范圍的流行和馬拉松賽事旅游研究的逐漸深化,自2006年開始,學者們逐漸將研究焦點從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個人特征、旅游態(tài)度和行為等需求側,轉向馬拉松賽事旅游的供給側——馬拉松賽事對舉辦地的影響。盡管重大體育賽事對舉辦地的經濟發(fā)展、城市再造、知名度和國際化等的促進作用已經被廣泛證實[90],但規(guī)模和形式多樣的馬拉松賽事對舉辦地經濟和旅游產業(yè)等的影響尚無定論。馬拉松賽事對舉辦地影響的研究主要圍繞經濟影響、旅游產業(yè)影響、形象和品牌影響、居民影響和贊助企業(yè)影響5個方面展開。

        3.3.1 經濟影響

        學者們對馬拉松賽事是否促進了舉辦地的經濟發(fā)展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結論。如Coleman等[16]的研究發(fā)現,諸如馬拉松等非專業(yè)運動員參與的體育賽事由于舉辦成本低等原因,創(chuàng)造的經濟收益甚至高于專業(yè)運動員參與的賽事。Saayman等[80]發(fā)現,南非的戰(zhàn)友馬拉松賽事對當地的經濟具有顯著影響,創(chuàng)造了600多個工作崗位。但Papanikos[75]認為,之所以已有學者驗證了馬拉松等體育賽事對舉辦地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原因在于他們可能出于其他目的故意使用了不正確的研究方法,僅關注了賽事的短期經濟影響,而忽視了長期經濟影響,研究認為,雅典馬拉松是品牌知名度高但無長期經濟收益的例子,馬拉松賽事無長期經濟促進作用的責任并不在馬拉松賽事設計、管理和營銷者,而在于商業(yè)利益相關者,因此,要發(fā)揮體育賽事對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需要充分激發(fā)商業(yè)組織甚至是個體企業(yè)等利益相關者的主動性。與此相反,Cobb等[15]認為,忽視本地參賽者的消費會造成對馬拉松賽事經濟影響的低估,原因在于進口替代效應的存在——如果本地馬拉松賽事未舉辦,本地參賽者會去外地參加替代性的馬拉松賽事。

        3.3.2 旅游產業(yè)影響

        馬拉松賽事對舉辦地旅游產業(yè)的影響目前同樣尚無定論。一方面,Nowak等[72]認為馬拉松賽事會促進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對傳統(tǒng)的體育賽事而言,參賽者的參賽動機多與目的地的文化和自然資源相關,但馬拉松賽事對目的地資源要求較低,為缺乏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地區(qū)通過馬拉松賽事發(fā)展旅游產業(yè)提供了契機。另一方面,Baumann等[8]卻認為,馬拉松等體育賽事對游客的吸引作用有限,使用飛機到達數據檢驗了體育賽事對旅游產業(yè)的影響,發(fā)現火奴魯魯馬拉松賽事創(chuàng)造了2 183~6 519凈到達人數,NFL全明星賽創(chuàng)造了5 595~6 725凈到達人數,從最高人數來看,投資較低馬拉松賽事創(chuàng)造了與投資較高的NFL全明星賽大體相同的到達人數,但兩個賽事所創(chuàng)造的凈到達人數均未達到賽事組織者宣傳的人數,且毛伊島馬拉松、鐵人三項和多個高爾夫賽事均未創(chuàng)造顯著的游客數量。Liu[60]對來上海旅游的外國游客的調研發(fā)現,游客對上海重大體育賽事(包括上海國際馬拉松賽)的覺察負向影響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從而負向影響其重游意愿,認為重大體育賽事造成的交通擁堵等問題,會導致普通游客取消對賽事舉辦地的出游計劃,或者轉而去其他旅游目的地以躲避體育賽事帶來相關問題,即重大體育賽事對普通游客產生了擠出效應。

        3.3.3 目的地形象和品牌影響

        馬拉松賽事對目的地形象和品牌的提升作用被廣泛證實。如Kotze[51]認為,缺乏必要資產來舉辦世界杯和奧運會等重大體育賽事的國家和地區(qū),可以舉辦馬拉松等規(guī)模較小的賽事,被廣泛報道的小型賽事不僅利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收入,還可以促進舉辦地的形象再造。Hallmann等[33]發(fā)現,馬拉松等小型體育賽事的主題和賽事組織等因素會影響旅游目的地形象,并且參賽者和觀賽者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顯著不同。King等[46]發(fā)現,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目的地形象感知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消退,其中情感形象和意動形象消退較快,認知形象則較為穩(wěn)定,且參賽者與目的地的心理聯結程度調節(jié)了目的地形象的消退效應。

        3.3.4 居民影響

        作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主體,居民對馬拉松賽事的感知和態(tài)度會影響馬拉松賽事在目的地發(fā)展中的地位。Presenza等[76]認為,體育賽事是旅游目的地發(fā)展的重要促進因素,按照居民對旅游產業(yè)和體育賽事的態(tài)度,可以將居民劃分為現實主義者(realists)、反對者(haters)、支持者(favorers)和懷疑者(disenchanted)4個類別,居民對旅游產業(yè)的態(tài)度則取決于居民在目的地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介入度和旅游產業(yè)發(fā)展方向。Liu[61]對居民的調查發(fā)現,馬拉松等重大體育賽事的社會影響包括城市形象和地位、國際交流合作、經濟和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基礎設施完善等方面的正向影響,以及生活不便、環(huán)境污染和安保問題等方面的負面影響。

        3.3.5 贊助企業(yè)影響

        除舉辦地政府部門之外,越來越多的企業(yè)參與到馬拉松賽事組織中來,贊助商便是這些企業(yè)的主要組成部分,馬拉松賽事對贊助商的影響也隨之成為新興的研究主題。如Fransen等[23]發(fā)現,參賽者在馬拉松賽事期間參與贊助商品牌體驗活動會正向影響其對贊助商品牌的認知度、品牌回憶和態(tài)度。Sung等[88]檢驗了企業(yè)贊助慈善馬拉松賽事所帶來的收益,發(fā)現參賽者對慈善賽事主題的介入程度,以及企業(yè)和慈善賽事主題的契合程度均會正向影響參賽者的感知企業(yè)形象和購買意愿。Papadimitriou等[74]發(fā)現,贊助商和馬拉松賽事的契合度會影響品牌態(tài)度、感知質量,進而影響參賽者、志愿者和觀賽者的品牌購買意愿。

        3.4 賽事供給

        鑒于馬拉松賽事對目的地影響的不確定性,自2011年開始,如何組織馬拉松賽事才可以更好地滿足參賽者需求和發(fā)揮對目的地經濟和旅游產業(yè)的促進作用逐漸獲得關注,研究主要集中于賽事設計、賽事營銷、賽事舉辦動機、志愿者動機和行為等賽事供給側。

        3.4.1 賽事設計

        一部分研究通過案例研究或規(guī)范研究方法,提出了馬拉松賽事的設計思路。如O’Roark等[73]認為,在經濟下行階段,馬拉松賽事需要創(chuàng)新才可以吸引更多的參賽者,一種可行的創(chuàng)新方式是構建賽事周末,在馬拉松賽事前后通過在目的地舉辦一系列其他活動來增加賽事吸引力。Bertella[9]構建了在鄉(xiāng)村舉辦小型體育賽事的理論模型,認為小型馬拉松賽事設計要重點突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高質量旅游體驗,需要從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綜合提升旅游體驗,為此設計了包括競技性全程和半程馬拉松、非競技類比賽、酒食徒步、多樣化和挑戰(zhàn)性的線路設計、音樂、美術和藝術展覽館游覽、農場生產區(qū)域使用、酒水/橄欖油/食品教學和去工廠化教學等在內的一系列社交性賽事或活動。Kler[47]通過案例研究識別了山地馬拉松賽事的關鍵成功要素,具體包括創(chuàng)新利用頂峰路徑、遵守國際體育規(guī)則、由旅游部牽頭的體育旅游公共政策、國際體育組織成員、企業(yè)贊助,以及組織者、志愿者和官方共識等。

        另一部分研究通過對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等主體的問卷調查,總結出賽事設計需要注意的因素。如Hallmann等[35]的研究將參賽者和觀賽者對馬拉松賽事形象認知細分為組織、歷史和政治、體力、社會、情感、目的地風景和基建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等認知形象和情感形象,發(fā)現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和觀賽者的賽事形象認知更多集中在認知形象而非情感形象,且兩者的賽事形象認知存在顯著差異,參賽者對賽事的形象認知側重于目的地風景、自然和社會主題,而觀賽者側重于體力、情感和組織主題。Agrusa等[2]調查發(fā)現,參賽者認為理想馬拉松賽事舉辦地的特征包括馬拉松賽事知名度、旅游機會、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馬拉松成績獲取便利性、低成本、治安和政治中心,并比較了理想馬拉松賽事和現實馬拉松賽事的特點差異,便于舉辦地提升馬拉松賽事的組織水平。Kruger等[56]認為,為馬拉松賽事觀賽者創(chuàng)造難忘的觀賽經歷至關重要,研究發(fā)現,創(chuàng)造難忘觀賽經歷的重點為設施、舒適度和知名度、營銷、服務人員、食物和飲料,其中設施和營銷最為重要。

        3.4.2 賽事營銷

        已有文獻對馬拉松賽事營銷的研究集中在馬拉松賽事的營銷定位和捆綁營銷等方面。如Tanabe等[89]以澳大利亞黃金海岸馬拉松賽事為案例,總結出了可以使賽事獲取持久競爭優(yōu)勢的一系列目標營銷策略。Chalip等[11]認為,體育賽事旅游面臨的挑戰(zhàn)在于將馬拉松等體育賽事戰(zhàn)略性地納入到目的地旅游產品和服務結構中,可行的方法是將體育賽事與旅游目的地的觀光、吸引物、購物機會、文化價值相關活動等進行捆綁營銷,從而為參賽者提供更好的旅游體驗。

        除此之外,部分研究還關注了馬拉松賽事的贊助商埋伏營銷和旅游企業(yè)的馬拉松賽事營銷問題。如Mckelvey等[67]發(fā)現,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對埋伏營銷的態(tài)度相對于觀賽者和普通游客更為負面。Schumann[81]認為,可以通過賽事營銷來抵御海外目的地日本出境游客數量減少的現象,對日本旅游公司——國際旅游俱樂部的5個海外馬拉松賽事營銷進行了案例研究,認為為吸引更多的參賽者,線上營銷方法應該遵循包括效率性、可計算性、可預測性和可控制性內容的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系統(tǒng)。

        3.4.3 賽事舉辦動機

        已有研究對體育賽事作為促進舉辦地發(fā)展的重要工具基本達成了共識[10,22,27,31,40,48,61],但鮮有研究關注馬拉松賽事的舉辦動機。僅Emery[20]通過對10個國家的220個體育賽事決策者的調查研究發(fā)現,舉辦馬拉松等體育賽事的主要動機由強到弱依次為體育促進、經濟發(fā)展、形象突出、基建設施提升、健康保健和旅游產業(yè)發(fā)展,但公共系統(tǒng)組織對體育促進和經濟發(fā)展的重視遠小于商業(yè)系統(tǒng)組織和地方政府組織,并且舉辦體育賽事的決策大多是有限理性的,多出于政治推理而非系統(tǒng)的客觀分析。

        3.4.4 賽事志愿者動機和行為

        除馬拉松賽事設計、營銷和舉辦動機之外,部分研究關注了馬拉松賽事志愿者的動機、滿意度和再次擔任志愿者的意愿等主題[38,64]。如Han[38]的研究發(fā)現,馬拉松賽事志愿者的動機可以分為社交休閑、功利、自我成長、貢獻和外部影響幾種類別。Ma等[64]的研究發(fā)現,馬拉松賽事志愿者的動機包括價值表達、社區(qū)介入、人際交流、職業(yè)導向、個人成長、外部激勵和運動熱愛,不同性別、教育程度的志愿者動機不存在差異,但跑步經驗不同的志愿者在運動熱愛動機上存在顯著差異,不跑步和較少跑步志愿者的運動熱愛動機顯著低于具有較多跑步經驗的志愿者,并且志愿者的動機正向影響志愿者滿意度。Shen[83]研究了馬拉松賽事志愿者的動機、滿意度和再次擔任志愿者意愿之間的關系,發(fā)現志愿者的個人成長和社區(qū)介入動機、志愿者工作滿意度正向影響志愿者未來參與意愿,且描述性統(tǒng)計顯示,超過85%的志愿者傾向于繼續(xù)志愿者工作。因此,組織者應該充分了解志愿者的動機和行為,從而通過多種渠道和營銷策略招募具有多元特征的志愿者,提升他們再次擔任志愿者的比例。

        4 中國馬拉松賽事旅游的實踐啟示和研究展望

        通過文獻梳理可以發(fā)現,馬拉松賽事旅游已經成為體育旅游和節(jié)事旅游的獨立研究領域。馬拉松賽事旅游的研究逐漸從僅關注需求側——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的個人特征、旅游態(tài)度和行為,轉變?yōu)橥瑫r對供給側——馬拉松賽事對目的地的影響和馬拉松賽事供給的關注,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對國內馬拉松賽事旅游實踐和理論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4.1 實踐啟示

        在中國,馬拉松賽事的井噴式增長成為一種不可逆的趨勢。2017年全國各類馬拉松賽事數量高達1 102場,舉辦地涵蓋了31個省、區(qū)、市的234個城市,國家體育總局和旅游局等11部聯合印發(fā)的《馬拉松運動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預計2020年中國馬拉松賽事數量將達到1 900場。在此背景之下,如何科學發(fā)展馬拉松賽事旅游成為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通過對國外研究的梳理可以發(fā)現,除針對馬拉松賽事游客的需求側研究之外,針對馬拉松賽事對目的地影響和賽事供給的研究也得出了豐富的結論,這些研究對中國馬拉松賽事旅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實踐啟示。結合中國馬拉松賽事旅游發(fā)展的態(tài)勢和熱點,現階段,可以使用馬拉松賽事促進全域旅游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和全民健身戰(zhàn)略落地,并通過供給側改革促進馬拉松賽事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4.1.1 借助馬拉松賽事發(fā)展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的發(fā)展要求區(qū)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yè)融合發(fā)展、社會共建共享、全社會全民參與旅游業(yè),以旅游業(yè)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F階段,可以充分借助于馬拉松賽事的多樣性和全民性等特性,以馬拉松賽事為重要抓手促進全域旅游的發(fā)展。1)將馬拉松賽事廣泛應用于促進旅游產業(yè)和體育產業(yè)的協(xié)同發(fā)展。馬拉松賽事具有海洋馬拉松、沙漠馬拉松、山地馬拉松、景區(qū)馬拉松、歷史遺跡馬拉松和鄉(xiāng)村馬拉松等多種類型,可以將馬拉松賽事與鄉(xiāng)村旅游、歷史遺跡旅游等多種旅游形式相結合,并充分發(fā)揮景區(qū)、旅行社和酒店等多種旅游主體在馬拉松賽事組織中的作用,從而促進舉辦地旅游產業(yè)和體育產業(yè)的協(xié)同發(fā)展。2)馬拉松線路設計與民生基建設施相融合。馬拉松賽事的舉辦地點并非專業(yè)場地,而是公共交通道路、景區(qū)游覽路線等基建設施。因此,可以在籌辦馬拉松賽事的同時,完善民生基建設施設備。3)通過馬拉松賽事的合作舉辦促進全社會全民參與旅游產業(yè)。一方面,馬拉松賽事的組織者除各級政府部門之外,馬拉松賽事的設計、營銷等需要景區(qū)、旅行社、贊助企業(yè)等多方社會主體的合作,馬拉松賽事期間的游客接待則需要酒店、餐飲企業(yè)等多方旅游企業(yè)的參與;另一方面,馬拉松賽事的參賽者除外地游客之外,本地居民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中小型馬拉松賽事而言,本地居民是最主要的參賽者來源。因此,舉辦馬拉松賽事促進了景區(qū)、旅行社、贊助企業(yè)、酒店和餐飲企業(yè)等多方主體參與,并可以為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創(chuàng)造難忘的旅游體驗。

        4.1.2 使用馬拉松賽事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現階段,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仍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馬拉松賽事旅游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一方面,馬拉松賽事的舉辦門檻較低,對于缺乏重要旅游資源、資金的鄉(xiāng)村發(fā)展旅游產業(yè)提供了契機;另一方面,鄉(xiāng)村馬拉松賽事是體育旅游和鄉(xiāng)村旅游的有機融合,可以有效推動鄉(xiāng)村旅游的轉型升級,促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

        4.1.3 依托馬拉松賽事發(fā)展全民健身事業(y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將體育發(fā)展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高度。馬拉松賽事規(guī)模和類型多樣,既可以吸引專業(yè)運動員參與,也可以為馬拉松愛好者提供運動平臺,通過舉辦馬拉松賽事滿足不同類型游客的體育、旅游等多種需求,促進全民健身的發(fā)展。

        4.1.4 通過供給側改革提升馬拉松賽事旅游發(fā)展質量

        盡管國家體育總局等部門實施了“放、管、服”的引導措施,但馬拉松賽事仍存在著多而不專、大而不精、模仿攀比和定位雷同的亂象?,F階段,一方面,可以通過構建各級政府部門對馬拉松賽事的宏觀調控機制,確保賽事數量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另一方面,發(fā)揮景區(qū)等旅游產業(yè)主體在賽事設計和營銷等環(huán)節(jié)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動作用,依據目的地資源類型確定馬拉松賽事的類型和特征。進而通過馬拉松賽事設計、營銷等供給側改革,在不斷增加馬拉松賽事數量的同時,提升馬拉松賽事供給質量,促進馬拉松賽事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4.2 研究展望

        作為一個新興研究領域,馬拉松賽事旅游研究框架尚需進一步完善。且為實現馬拉松賽事對全域旅游、鄉(xiāng)村振興和全民健身的促進作用,尚需對馬拉松賽事旅游的內在發(fā)展機制和規(guī)律進行深入研究。結合中國馬拉松賽事實踐的新特點和新問題,未來中國的馬拉松賽事旅游研究可以圍繞以下4個方面開展。

        4.2.1 馬拉松賽事與目的地發(fā)展的相互影響研究

        已有研究僅考察了馬拉松賽事對目的地經濟和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鮮有研究關注目的地因素對馬拉松賽事的影響。馬拉松賽事作為促進目的地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工具,其對游客的吸引力大小不僅受到馬拉松賽事設計和營銷的影響,還受到舉辦地——旅游目的地特征的影響。因此,對馬拉松賽事與目的地發(fā)展相互影響的研究,對于發(fā)揮馬拉松賽事的經濟和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以及提升馬拉松賽事和目的地資源的戰(zhàn)略契合,進而促進馬拉松賽事與目的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4.2.2 馬拉松賽事組織者的社會網絡結構研究

        雖然已有研究對馬拉松賽事供給側的關注逐漸增多,但大多數研究僅關注于馬拉松賽事設計、營銷和志愿者吸引等主題,缺乏對馬拉松賽事組織者本身的關注。通過對已有文獻的回顧,馬拉松賽事可分為城市、鄉(xiāng)村、海洋、景區(qū)等多種類型,說明除政府部門外,景區(qū)等旅游企業(yè)均可以成為馬拉松賽事的組織者。除此之外,馬拉松愛好者自發(fā)成立的各種跑步者團體不斷涌現,甚至可以獨立發(fā)起馬拉松賽事,也成為馬拉松賽事重要的組織者。因此,未來研究可以關注政府、旅游企業(yè)和跑步者團體等組織者的社會網絡結構,不僅可以厘清馬拉松賽事組織的科學合作機制,也可以為高效地組織馬拉松賽事提供現實指導。

        4.2.3 馬拉松賽事旅游需求側的觀賽者和陪伴者研究

        馬拉松賽事旅游需求側的參賽者個人特征、旅游態(tài)度和行為是已有馬拉松賽事旅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相對于奧運會、世界杯等重大體育賽事,馬拉松賽事觀賽者的占比較小,但可以肯定的是馬拉松賽事觀賽者和與馬拉松賽事參賽者一起到達舉辦地的陪伴者均為目的地的直接游客,其數量甚至可能遠高于馬拉松賽事參賽者。因此,未來研究應該將馬拉松賽事觀賽者和陪伴者視為與參賽者同樣重要的旅游需求主體,研究他們的個人特征、旅游態(tài)度和行為,以便于更好地發(fā)揮馬拉松賽事對旅游產業(yè)的促進作用。

        4.2.4 多元化馬拉松賽事數據的使用

        已有文獻僅通過某1項或幾項馬拉松賽事的案例研究或問卷調查開展研究,雖然研究的針對性較強,但與此同時也難以避免地出現了研究結果缺乏普適性的問題,這也可能是馬拉松賽事對目的地經濟和旅游產業(yè)影響尚無定論的重要原因。因此,未來研究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擴充研究數據:1)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獲取不同地區(qū)和不同賽事的詳細數據,并結合統(tǒng)計數據,檢驗馬拉松賽事與目的地經濟和旅游產業(yè)的動態(tài)交互影響;2)針對不同類型的多場馬拉松賽事進行問卷調查或案例研究,提升研究的普適性。

        [1] AGRUSA J, KIM S S S, LEMA J D. Comparison of Japanese and north American runners of the ideal marathon competition destination[J]. Asia Pac J Tour Res, 2011, 16(2):183-207.

        [2] AGRUSA J, TANNER J, LEMAN J,. When sporting events compliment tourism: the 32nd Honolulu Marathon[J]. Consortium J, 2007, 11(2): 61-74.

        [3] AICHER T J, KARADAKIS K, EDDOSARY M M. Comparison of sport tourists’ and locals’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a running event[J]. Int J Event Festival Manag, 2015, 6(3): 215-234.

        [4] ALEXANDRIS K, KAPLANIDOU K. Marketing sport event tourism: Sport tourist behaviors and destination provisions[J]. Sport Mark Q, 2014, 23(3): 125-126.

        [5] ALEXANDRIS K. Testing the role of sport event personali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vent involvement and loyalty: The case of mountain running races[J]. Int J Event Festival Manag, 2016, 7(1): 2-20.

        [6] ANTHONY D. Sport and Tourism[M]. London: Central Council for Physical Recreation, 1966.

        [7] BARRELL G V, HOLT D, MACKEAN J M. A comparison of the reasons for marathon participation of British and Australian non-elite runners[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1988.

        [8] BAUMANN R W, MATHESON V A, MUROI C. Bowling in Hawaii: 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ports-based tourism strategies[Z]. Working Papers, 2008.

        [9] BERTELLA G. Designing small-scale sport events in the countryside[J]. Int J Event Festival Manag, 2014, 5(2): 132-145.

        [10]CHALIP L, GREEN B C, HILL B. Effects of sport event media on destination image and intention to visit[J]. J Sport Manag, 2003, 17(3): 214-234.

        [11]CHALIP L, MCGUIRTY J. Bundling sports events with host destinations[J]. J Sport Tour, 2004, 9(3): 267-282.

        [12]CHEN N. External and internal determinants contributing to event participation and destination revisitation: A sport tourism perspective[D]. Griffith University, 2012.

        [13]CHOATE M. Marathon participation: A study of motivation and training habits of runners affiliated with a charitable cause[D]. 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 2008.

        [14]CLàUDIA S D S. Sport tourism in Barcelona: The Zurich Marathon case study[D]. Ramon Llull University, 2016.

        [15]COBB S, OLBERDING D J. The importance of import substitution in marathon economic impact analysis[J]. Int J Sport Finance, 2007, 2(2): 108-118.

        [16]COLEMAN R, RAMCHANDANI G. The hidden benefits of non-elite mass participation sports events: An economic perspective[J]. Int J Sports Mark Sponsorship, 2010, 12(1): 24-36.

        [17]DE KNOP P. Sport for all and active tourism[J]. World Leis Recreat, 1990, 32(3): 30-36.

        [18]DOPPELMAYR M, MOLKENTHIN A. Motivation of participa-nts in adventure ultramarathons compared to other foot races[J]. Biol Sport, 2004, 21(4): 319-323.

        [19]DURTSCHI S K, WEISS M 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and non-elite marathon runners[C]//D M LANDERS. Sport and Elite Performer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1986: 73-80.

        [20]EMERY P R. Bidding to host a major sports event: The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perspective[J]. Int J Public Sect Manag, 2002, 15(4): 316-335.

        [21]FILO K, CHEN N, KING C,. Sport tourists' involvement with a destination: A stage-based examination.[J]. J Hospital Tour Res, 2013, 37(1): 100-124.

        [22]FLOREK M, INSCH A. When fit matters: leveraging destination and event image congruence[J]. J Hospital Market Manag, 2011, 20(3-4): 265-286.

        [23]FRANSEN M L, ROMPAY T J L V, MUNTINGA D G. Increasing sponsorship effectiveness through brand experience[J]. Int J Sports Market Sponsorship, 2013, 14(2): 112-125.

        [24]FUNK D C, BRUUN T J. The role of socio-psychological and culture-education motives in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sport touris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J]. Tour Manag, 2007, 28(3): 806-819.

        [25]FUNK D C, TOOHEY K, BRUUN T. International sport event participation: Prior sport involvement; destination image; and travel motives[J]. Eur Sport Manag Q, 2007, 7(3): 227-248.

        [26]GAMMON S, ROBINSON T. Sport and tourism: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J Sport Tour, 2003, 8(1): 21-26.

        [27]GETZ D, PAGE S J. Progress and prospects for event tourism research[J]. Tour Manag, 2016, 52: 593-631.

        [28]GETZ D. Special events: De?ning the product[J]. Tour Manage, 1989, 10(2): 135-137.

        [29]GREEN B C, TANABE L. Marathons, motive, and marketing: Seg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Gold Coast Marathon[C]//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 Buffalo, NY, 1998.

        [30]GREEN B C. Leveraging subculture and identity to promote sport events[J]. Sport Manag Rev, 2001, 4(1): 1-19.

        [31]HALL C M. Hallmark Tourist Events: Impacts, Management and Planning[M]. London: Belhaven, 1992.

        [32]HALL C M. The definition and analysis of hallmark tourist events[J]. Geo J, 1989, 19(3): 263-268.

        [33]HALLMANN K, BREUER C. Images of rural destinations hosting small-scale sport events[J]. Int J Event Festival Manag, 2011, 2(3): 218-244.

        [34]HALLMANN K, BREUER C. The impact of image congruence between sport event and destination on behavioural intentions[J]. Tour Rev, 2010, 65(1): 66-74.

        [35]HALLMANN K, KAPLANIDOU K, BREUER C. Event image perceptions among active and passive sports tourists at marathon races[J]. Int J Sports Market Sponsorship, 2010, 12(1): 32-47.

        [36]HALLMANN K, WICKER P. Consumer profiles of runners at marathon races[J]. Int J Event Festival Manag, 2012, 3(2):171-187.

        [37]HALPENNY E A, KULCZYCKI C. Factors affecting return participation in sport tourism running events: The role of running involvement, place attachment, event attachment and travel patterns [C]//TTR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1.

        [38]HAN K. Motivation and commitment of volunteers in a marathon running event[D].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2007.

        [39]HERSTEIN R, BERGER R. Much more than sports: Sports events as stimuli for city re‐branding[J]. J Bus Strategy, 2013, 34(2): 38-44.

        [40]HIGHAM J E S, HINCH T. Sport and Tourism: Globalization, Mobility and Identity[M].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9.

        [41]HUANG H, MAO L L, WANG J,.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mage congruence, 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 to revisit in marathon tourism: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Marathon[J]. Int J Sports Market Sponsorship, 2015, 16(4): 46-66.

        [42]JACKSON G A M, GLYPTIS S A. Sport and tourism: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R]. Report to the Sports Council, Recreation Management Group,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1992.

        [43]JAGO L, CHALIP L, BROWN G,. Building events into destination branding: Insights from experts[J]. Event Manag, 2003, 8(1): 3-14.

        [44]JORDALEN G, LEMYRE P 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motivate-ion and well-being indices in marathon runners[J]. Int J Sport Exerc Sci, 2015, 7(1): 1-11.

        [45]KAPLANIDOU K, FUNK D C, BUTA N,. The event image of the Athens Marathon from the sport tourist marathon runners’ perspective: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C]//Annual 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Conference: best practice in sport facility & event management,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2009.

        [46]KING C, CHEN N, FUNK D C. Exploring destination image decay: A study of sport tourists' destination image change after event participation.[J]. J Hospital Tour Res, 2015, 39(1): 3-31.

        [47]KLER B K. The world’s toughest mountain race: Key success factors of 25 years of the Mount Kinabalu International Climbathon[J]. Int J Event Festival Manag, 2016, 7(2): 117-136.

        [48]KNOTT B, FYALL A, JONES I. The nation branding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a sport mega-event: South Africa and the 2010 FIFA World Cup[J]. J Destinat Market Manag, 2015, 4(1):46-56.

        [49]KORONIOS K, MARINA P, ATHANASIOS K,. Motivat-ion factors for marathon runners: evidence from a semi marathon even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men and women[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Marketing Issues,2016.

        [50]KORONIOS K, MARINA P, ATHANASIOS K,. Motivat-ion for recurring customers in sport events: Evidence from an ultramarathon running event[C]//Conference of European Marketing Academy, Marketing in the Age of Data, 2016.

        [51]KOTZE N. Cape Town and the two oceans marathon: the impact of sport tourism[J]. Urban Forum, 2006, 17(3): 282-293.

        [52]KROUSE R Z, RANSDELL L B, LUCAS S M,. Motivation, goal orientation, coaching, and training habits of women ultrarunners[J]. J Strength Cond Res, 2011, 25(10): 2835-2842.

        [53]KRUGELL W, SAAYMAN M. Running a greener race: Willingn-ess-to-pay evidence from the old mutual two oceans marathon in South Africa[J]. S Afr J Res Sport Phys Educ Recreat, 2013, 35(1): 53-70.

        [54]KRUGER M, BOTHA K, SAAYMAN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itor spending and repeat visits: An analysis of spectators at the old mutual two oceans marathon[J]. Acta Commercii, 2012, 12(1): 108-122.

        [55]KRUGER M, SAAYMAN M, ELLIS S. Determinants of visitor spending: An evaluation of participants and spectators at the Two Oceans Marathon[J]. Tour Econ, 2012, 18(6):1203-1227.

        [56]KRUGER M, SAAYMAN M. Creating a memorable spectator experience at the Two Oceans Marathon[J]. J Sport Tour, 2012, 17(1): 63-77.

        [57]KRUGER M, SAAYMAN M. Who are the comrades of the Comrades Marathon?[J]. S Afr J Res Sport Phys Educ Recreat, 2013, 35(1): 71-92.

        [58]KURTZMAN J. Inaugural address, sports tourism international council[J]. J Sport Tour, 1993, 1(1): 6-17.

        [59]LEE S K, JEE W S, FUNK D C,. Analysis of attendees' expenditure patterns to recurring annual events: Examining the joint effects of repeat attendance and travel distance[J]. Tour Manag, 2015, 46: 177-186.

        [60]LIU D F. Major sports events, destination image and intention to revisit from the foreign tourist's perspective[J]. Int J Sports Market Sponsorship, 2013, 14(3): 23-34.

        [61]LIU D. Social impact of major sports events perceived by host community[J]. Int J Sports Market Sponsorship, 2016, 17(1): 78-91.

        [62]LOSA IGLESIAS M E, BECERRO DE BENGOA VALLEJO R, RODRIGUEZ VAZQUEZ R. The motivation of spanish ultramarathon runners sports coaching: Peak performance (goal setting, motivation, skill acquisition)[J]. Ann Sports Med Res, 2016, 3(4): 1072.

        [63]LOUGHRAN M J, HAMILTON D, MCGINLEY M. Motivations and perceived benefits of marathoning: an exploratory study[J]. Athl Insigh, 2013, 5(1): 113-127.

        [64]MA X, DRAPER J.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marathon volunteers: How important is volunteers' level of running experience?[J]. J Convent Event Tour, 2017, 18(1): 41-59.

        [65]MASTERS K S, OGLES B M, JOLTON J A.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motivation for marathon running: the Motivations of Marathoners Scales (MOMS)[J]. Res Q Exerc Sport, 1993, 64(2): 134-143.

        [66]MASTERS K, OGLES B.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ifferent motivations of marathon runner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experience[J]. J Sport Behav , 1995,18(1): 69-79.

        [67]MCKELVEY S, SANDLER D, SNYDER K. Sport participant attitudes toward ambush market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ING New York City Marathon runners[J]. Sport Market Q, 2012, 21(1): 7-18.

        [68]MORGAN W P. The mind of the marathoner[J]. Psychol Today, 1978, 11(1): 38-49.

        [69]NEST V D, ABRAHAM C. The motivation of ultramarathon runners: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age, gender and race group[Z]. Working Paper, 2008.

        [70]NEW ZEALAND TOURIST AND PUBLICITY DEPARTMENT. New Zealand Tourism Report[R],1987.

        [71]NISHIO T, OKAMOTO J, ISHIMORI M. Study of Japanese outbound sports tourists in an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of Honolulu Marathon participants[J]. J Japan Soc Sports Indust, 2013, 97(15): 8-10.

        [72]NOWAK P F, CHALIMONIUK-NOWAK M. Running tourism in Poland example of tourist activity of Polish marathon runners[J]. Br J Educ Soc Behav Sci, 2015, 5(4): 416-425.

        [73]O’ROARK, J B. Destination races: Attracting runners in tough economic times[C]// Las Vegas:ASBBS Annual Conference, 2013.

        [74]PAPADIMITRIOU D, KAPLANIDOU K K, PAPACHARALAMPOUS N. Sport event-sponsor fit and its effects on sponsor purchase intentions: a non-consumer perspective among athletes, volunteers and spectators[J]. J Bus Indust Market, 2016, 31(2): 247-259.

        [75]PAPANIKOS G.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a marathon as a sport tourism event[J]. Athens J Sports, 2015, 2(4): 225-239.

        [76]PRESENZA A, SHEEHAN L. Planning tourism through sporting events[J]. Int J Event Festival Manag, 2013, 4(2): 125-139.

        [77]RAGLIN J S. The psychology of the Marathoner[J]. Sports Med, 2007, 37(4-5): 404-407.

        [78]RAUTER S, DOUPONA T M. Runners as sport tourists: The experience and travel behaviors of Ljubljana Marathon participa-nts[J]. Coll Antropol, 2014, 38(3): 909-915.

        [79]RITCHIE J R B.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hallmark events: Conceptual and research issues[J]. J Trav Res, 1984, 23(1): 2-11.

        [80]SAAYMAN M, SAAYMAN A.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Comrades Marathon[J]. Int J Event Festival Manag, 2012, 3(3): 220-235.

        [81]SCHUMANN F R. Packaging enduring experiences: the market-ing of international marathon tours in Japan[J]. J East Asian Stud , 2013, (11): 199-213.

        [82]SCHWARZENBERGER V, HYDE K. The role of sports brands in niche sports subcultures[J]. Int J Sports Market Sponsorship, 2013, 15(1): 35-51.

        [83]SHEN M C. A study of examining motivation, job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 to continue volunteering of the volunteers of the 2011 Fubon Taipei Marathon Running Sporting Event in Taiwan[D]. 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 2012.

        [84]SHIPWAY R, JONES I. The Great Suburban Everest: an 'insiders' perspective on experiences at the 2007 Flora London Marathon.[J]. J Sport Tour, 2008, 13(1): 61-77.

        [85]SMITH S, COSTELLO C, KIM K,. Marathons as serious leisure tourism[C]//Advances in Hospitality and Leisure, 2015: 43-58.

        [86]SUMMERS J J, MACHIN V J, SARGENT G I. Psychosocial factors related to marathon running[J]. J Sport Exerc Psychol, 1983, 5(10 Suppl): 314-331.

        [87]SUMMERS J J, SARGENT G I, LEVEY A J,. Middle-aged, non-elite marathon runners: A profile[J]. Percept Motor Skills, 1982, 54(3): 963-969.

        [88]SUNG M, LEE W Y. What makes an effective CSR program?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s of a cause-related participant sport sponsorship event[J]. Int J Sports Market Sponsorship, 2016, 17(1): 56-77.

        [89]TANABE L, GREEN C, CHALIP L. Target marketing of sport events with multiple competitions: Lessons from the Gold Coast Marathon[C]// Bureau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90]THILAKARATHNE L I A S. Do major sports event enhance tourism destinations?[C]//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4.

        [91]UPTON S J, HAGAN R D, LEASE B,. Comparative physiological profiles among young and middle-aged female distance runners[J]. Med Sci Sports Exerc, 1984, 16(1): 67-71.

        [92]UPTON S J, HAGAN R D, ROSENTSWLEG J,. A compare-son of the physiological profile of middle-aged women marathon-ers with other women distance runners and sedentary women[J]. Res Q Exerc Sport, 1982, 14(2): 98-101.

        [93]WEED M E. Sports tourism theory and method: concepts, issues and epistemologies[J]. Eur Sport Manag Q, 2005, 5(3): 229-242.

        [94]WEED M, BULL C. Sports Tourism: Participants, Policy and Providers[M]. Elsevier/Butterworth Heinemann, 2004.

        [95]WICKER P, HALLMANN K. Estimating consumer's willingness-to-pay for participation in and traveling to marathon events[J]. Event Manag, 2013, 17(3): 271-282.

        [96]WILSON V E, MORLEY N C, BIRD E I. Mood profiles of marathon runners, joggers and non-exercisers[J]. Percept Motor Skills, 1980, 50(1): 117-118.

        [97]XING X. Validating a running motivation scale in a Chinese cultur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 of the Simplified Chinese Motivations of Marathoners Scales (SCMOMS) [C]//2016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Sport Management Conference, 2016.

        [98]ZACH S, XIA Y, ZEEV A,. Motivation dimensions for running a marathon: A new model emerging from the Motivation of Marathon Scale (MOMS)[J]. J Sport Health Sci, 2015. https://doi.org/10.1016/j.jshs.2015.10.003.

        Foreign Progress, Practice Im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spect for Marathon Event Tourism

        WANG Ke-wen1,2, LI Hui3, GENG Cong-cong1, LIN Li4

        1.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2.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3.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China; 4.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marathon event worldwide, marathon event tourism has become an independent research field. Based on the key English literature and its timelin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is field is analyzed and presen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icipant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participants’ travel attitude and behavior, marathon event’s destination impact and suppl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rends and hot topics of Chinese marathon practice, several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marathon event tourism practice are provide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China are outlined from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marathon event and destination development, the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of marathon organizers, marathon spectators and participants’ companions, and the diversified marathon data.

        10.16469/j.css.201807021

        1000-677X(2018)07-0080-12

        G80-05

        A

        2017-08-28;

        2018-06-26

        論文性質: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5BGL085);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科研項目(18TACG011);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ZY201610062)。

        王克穩(wěn),男,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拉松賽事旅游, Email:kevinees@163.com; 李慧,女(滿族),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節(jié)事營銷、城市品牌, Email:lhsnow@163.com; 耿聰聰,女,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拉松賽事旅游, Email: 2508755441@qq.com。

        猜你喜歡
        旅游體育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甘肅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旅游
        2016體育年
        我們的“體育夢”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海外英語(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天堂av国产一区二区熟女人妻|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区| 亚洲区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av专区一区二区|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第35| 日日摸夜夜添狠狠添欧美|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九色| 女同另类专区精品女同| 少妇被猛烈进入到喷白浆|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日本蜜臀|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日本高清一道本一区二区| 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尤物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熟女|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人妻丰满av∨中文久久不卡| 日韩有码中文字幕第一页| av中国av一区二区三区av | 天堂av在线美女免费| 欧美日韩色另类综合| 色综合无码av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 午夜免费观看日韩一级片| 久久天堂综合亚洲伊人hd妓女| a毛片全部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三级1区2区3区| av成人综合在线资源站|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免费毛儿一区二区十八岁|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澡欧美一区| 好吊妞人成免费视频观看| 18禁国产美女白浆在线| 国产的自拍av免费的在线观看|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无码| 亚洲最大成av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