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建波
(北京燕化醫(yī)院ICU,北京 102500)
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急危重癥。對老年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應從保持其呼吸道的通暢、改善其呼吸功能等方面著手[1]。在本文中,筆者對北京燕化醫(yī)院接診的100例老年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分組對比研究,旨在分析用肺保護性通氣療法對老年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
從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北京燕化醫(yī)院接診的老年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選取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50例/組)。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其年齡在60歲至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8±3.5)歲。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其年齡在61歲至8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9±3.5)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這兩組患者均進行抗感染、持續(xù)性低流量吸氧、解痙、平喘、祛痰、利尿、強心等常規(guī)的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者采用序貫性通氣療法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容量控制性機械通氣,在其出現(xiàn)肺部感染控制窗后,改為對其進行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將通氣模式設置為壓力支持通氣或壓力控制通氣。同時,根據(jù)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復情況對壓力進行調(diào)節(jié)。待患者的自主呼吸功能恢復正常后,為其撤掉呼吸機。若撤機后患者出現(xiàn)病情加重的情況,應重新為其連接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為觀察組患者采用肺保護性通氣療法進行治療。方法是:將預置吸氣壓力設定為40~60 cmH2O,將潮氣量設定為5~8 mg/kg,將通氣頻率設定為10~30次/min,將吸呼比設定為1~2∶1,將呼氣末正壓設定為10~20 cmH2O。采用上述參數(shù)對患者進行持續(xù)控制性通氣2~5 min,然后將其吸氣壓降低至能夠保持其肺開放的最低值。根據(jù)患者壓力-容積曲線的變化情況為其調(diào)整呼吸機的工作參數(shù),以防止其肺泡發(fā)生反復閉陷和復張,避免其正常的肺泡發(fā)生過度充氣。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2.0對本文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PH值、PaO2、PaCO2、呼吸頻率和心率的平均值分別為(7.39±0.08)、(82.86±6.55)mmHg、(46.58±5.62)mmHg、(24.50±3.00) 次 /min、(88.50±9.05) 次 /min, 對 照 組 患 者 血 PH 值、PaO2、PaCO2、呼吸頻率和心率的平均值分別為(7.33±0.09)、(80.82±6.60)mmHg、(59.63±5.58)mmHg、(25.06±2.70)次/min、(90.00±8.50)次/min;觀察組患者的PaCO2、呼吸頻率和心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血PH值、PaO2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各項血氣指標、呼吸頻率和心率(±s)
表1 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各項血氣指標、呼吸頻率和心率(±s)
組別 病例數(shù) 血PH PaO2(mmHg) PaCO2(mmHg) 呼吸頻率(次/min) 心率(次/min)對照組 50 7.33±0.09 80.82±6.60 59.63±5.58 25.06±2.70 90.00±8.50觀察組 50 7.39±0.08 82.86±6.55 46.58±5.62 24.50±3.00 88.50±9.05
觀察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的平均時間和住院的平均時間分別為(12.70±4.35)d、(22.70±4.35)d,對照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的平均時間和住院的平均時間分別為(13.95±5.62)d、(27.60±1.82)d。觀察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d,±s)
表2 比較兩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d,±s)
組別 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 住院的時間對照組 13.95±5.62 27.60±1.82觀察組 12.70±4.35 22.70±4.35
老年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出現(xiàn)酸堿失衡、血壓下降、心律失常等情況[2]。進行機械通氣是臨床上治療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常用方法。李獻民[3]研究指出,采用機械通氣療法對老年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減少其體內(nèi)二氧化碳的潴留,緩解其缺氧的情況,糾正其頑固性低氧血癥,提高其生存率。以往臨床上常采用序貫性通氣療法對老年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但效果不夠理想[4]。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用肺保護性通氣療法對老年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有效地縮短其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住院的時間,降低其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其生存率。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PaCO2、呼吸頻率和心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血PH值、PaO2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用肺保護性通氣療法對老年重癥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