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文,潘小非
術科是全國14所獨立設置的體育類高等院校(以下簡稱體育院校)辦學特色及優(yōu)勢的主要載體,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作為可促進術科教學質量提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師資源優(yōu)化行之有效的組織控制工具和管理手段,它所具備的激勵與導向、檢測與診斷、反饋與改進、決策與調控功能近年來愈加受到重視,已成為體育院校教學質量和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但調研發(fā)現,實踐中多數體育院校對術科和學科教師采用同一教學績效評價指標,忽略了術科是操作式技術性教學,其組織形式和教學內容均有別于學科的事實,加之不同程度地存在評價目的不甚明晰、評價內容片面失真、評價指標重量輕質、評價方法簡單粗放、評價主體固化單一等問題,各體育院?,F行的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幾乎均有待改進和完善。本研究擬在系統(tǒng)思維視域下,從明晰評價目的、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選擇評價方法及確定評價主體四個維度對體育院校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進行研究。
擬訂專家訪談提綱,就各體育院校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的開展情況、目的定位、方法采用、指標設置及主體選擇等問題向北京、上海、武漢、成都、西安、沈陽6所體育大學(學院)從事術科教學管理工作多年且具有體育學高級職稱的32名專家進行非結構化訪談,包括:分管教學副校長2人、教務處處長(分管教學副處長)6人、術科系主任(分管教學副主任)11人、教學督導組專家和術科教研室主任13人。
在參考文獻查閱結果、其他高校經驗和專家訪談意見的基礎上,編制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問卷,按既定流程,采用匿名函詢的方式征求受訪專家意見,經過數輪征詢和反饋,專家組的意見趨于集中,最終獲得具有較好一致性的評價指標及評價主體的集體判斷結果。
建立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遞階層次模型,由受訪專家依據T.L.Saaty相對重要性等級量表,就同層次各評價指標對于上一層次相關指標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所得代表專家組集中意見的值數構建完成判斷矩陣,經規(guī)范列平均法計算和一致性檢驗,確定每一層次中各評價指標的權重。
評價目的是實施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的前提,其指引著評價工作方向,貫穿于評價過程始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評價方法的選擇及評價主體的確定都須服從并服務于評價目的。依據評價目的的不同,教師教學績效評價分為獎懲性評價和發(fā)展性評價。
獎懲性評價是通過對教師過去教學表現進行衡量判斷和分類劃等,做出晉升、增酬、低聘、減薪等獎懲性決定。這有利于打破平均主義,消除個別教師不求上進思想,短期內起到一定的激勵效用,但其也存有缺陷:作為一種自上而下的評價方式,過分注重獎優(yōu)罰劣作用,而忽略診斷提高功能,易使評價目的發(fā)生扭曲,變得單一而不單純,評價一旦成為評比,不僅無助于長期調動教師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性,還容易滋生急功近利、學術腐敗等有害師德師風行為,甚至引發(fā)教師對立情緒,影響學校管理工作的科學性。
發(fā)展性評價是美、英、日等高等教育發(fā)達國家目前普遍采用的評價方式,是依據一定的發(fā)展目的和發(fā)展價值觀,運用適當的評價技術和方法,對教師現實教學表現進行價值判斷,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具體改進建議,以幫助教師通過自我反思、調整和完善,實現個人專業(yè)水平持續(xù)提高。這體現了“以教師為本”的管理理念,能有效調動教師教學熱情,激勵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新求變、與日俱進,促進教學質量提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師資隊伍建設。但作為一種理想化的評價,由于與獎懲脫鉤,會不同程度地削弱部分教師的危機意識、競爭意識和責任意識,因此其實施的前提是被評價教師必須有高度的事業(yè)心、責任感和自覺性。
目前,各體育院校大多施行的仍是獎懲性評價,但許多專家學者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經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普遍認為發(fā)展性評價具有互動性、面向未來、關注個體差異、評價主體多元化、注重過程等特點,契合了高校教師工作的復雜性、創(chuàng)造性等特征,應該成為今后我國高校教師評價的主要形式。[1]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認為: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應將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實踐基礎和前提,有效發(fā)揮其激勵與導向、檢測與診斷、反饋與改進、決策與調控功能,促進教師個人、教學質量、組織管理“三合一”協同發(fā)展,即:通過評價,幫助術科教師及時發(fā)現、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提高個人專業(yè)水平;通過評價,充分調動術科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性,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教學改革,更好地完成術科教學工作;通過評價,為術科師資隊伍建設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和客觀標準,實現科學、人本化管理,讓術科教師資源在優(yōu)化中升級。
評價指標體系是有效實施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的準則、基礎和關鍵,由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體現各項指標重要性程度的權重和評價等次標準所構成(如表1所示):評價指標是對術科教師教學屬性逐層分解所得,反映術科教師教學特質的具體化、行為化因子,是對術科教師教學績效進行價值判斷的依據;指標權重是根據每一評價指標在所屬指標集合中的重要程度或作用大小而賦予的值數,反映了術科教師教學績效指標間的相互關系及層次結構;評價等次標準則是對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達到程度進行判斷的準則和尺度。
圖1 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框架Graph 1 Teach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Gym teachers
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基本教學規(guī)律,突出術科教學特點,如實反映術科教師教學全貌;對每項評價指標的內涵要有明確界定,使各指標相互間既無相容重疊,也不交叉矛盾;制定的評價等次需客觀合理,經努力可達到。
導向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要與學校術科教學目標相一致,指標選用、權重配置和評價等次設定不僅是評價術科教師當前教學績效的依據,更應成為被評術科教師今后不斷更新教學思想、改進教學方法、規(guī)范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的參照。
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要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所選指標應少而精、準而全、直觀可測;對指標的描述要明確簡潔、通俗易懂、具體和行為化,不使評價主體產生歧義;評價指標所涉及的信息數據也要易于獲取。
系統(tǒng)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系統(tǒng)整體,應從評價目的出發(fā)對評價指標進行篩選,認真考慮每個指標在指標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確定它應處的層次和位置,以確保同級指標,以及上下級指標的關系平衡協調。
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評價指標體系中課時數、工作量等可直接量化的指標,須盡可能量化;對教學態(tài)度、教學效果等不宜或較難量化的指標,應在定性描述的基礎上采用數值轉換的方法進行量化,使其可通過實際觀察測量而獲得相對明確的結論。
本研究選用德爾菲法篩選擬定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
在參考文獻查閱結果、其他高校經驗和專家訪談意見的基礎上,按照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編制采用Likert五點計分法的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專家咨詢問卷。
表1 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及其層次結構Table 1 Teach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for Gym teachers
本研究選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權重:
受訪專家依據已確定的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及其層次結構(表1),按Thomas L. Saaty 相對重要性等級表,對各項評價指標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后,填寫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權重調查表。
目標層矩陣
準則層矩陣
采用規(guī)范列平均法(求和法)對判斷矩陣進行分解,求其最大特征值以及所對應的特征向量,歸一化處理后,即得某一層次指標對于上一層次某相關指標的相對重要性程度的權重,詳見表2。
根據判斷矩陣的構造原則,各因素的值數取決于受訪專家對各指標重要程度的比較結果,應具備一致性。如判斷矩陣中元素間存在以下關系:pik=pij×pjk(i,j,k=1,2,…,n),則該矩陣具有完全一致性。但由于客觀事物的復雜性和專家觀點的多樣性,讓所有判斷矩陣均具有完全一致性是難以實現的。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允許判斷矩陣偏離一致性條件存在不完全一致,但應在合理范圍內。[2]
表2 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權重Table 2 Weights of teach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Gym teachers
判斷矩陣元素滿足pij=1/pji,即為正互反陣。n階正互反陣的最大特征根n, 當且僅當=n時矩陣為一致陣。λ比n大的越多,矩陣的一致性越差,此時用最大特征值對應的特征向量作為權重,引起的判斷誤差越大。因而可用λ-n數值的大小來衡量判斷矩陣的一致性。以判斷矩陣P的一致性檢驗為例:(1)計算判斷矩陣P的最大特征根其中i為P的第i個特征值,為P的階數,wj為第j個指標的權重。(2)計算一致性指標具有完全一致性;CI越大,一致性越差。通過引入隨機一致性指標RI來衡量CI的大小。(3)計算一致性比率其中RI為隨機一致性指標,由多個同階矩陣的一致性指標的算術平均獲得(見表3)。
表3 隨機一致性指標Table 3 Random consistency index
若CR<0.1,即說明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可被接受,否則就需對判斷矩陣進行調整。
經一致性檢驗發(fā)現,本研究構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比率CR<0.1(表4),均在合理范圍內,因此已計算得出的反映各評價指標相對重要程度的權重合理有效。
表4 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指標判斷矩陣一致性比率Table 4 Judgment matrix consistency ratio of teach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Gym teachers
本研究在參考專家訪談意見、總結評價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評價目的、評價對象特點以及評價過程操作的可行性,認為宜將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等次標準分為4級,即:A級(優(yōu)秀)、B級(良好)、C級(合格)、D級(不合格),具體含義如下:
評價方法是有效實施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的有力保障。目前較常用的績效評價方法有:360度反饋(360-Degree Feedback)、關鍵業(yè)績指標 (KPI)、平衡計分卡(BSC)、目標管理( MBO)等。[3]本研究在綜合比較前人對上述評價方法所做分析的基礎上,根據評價目的、評價對象特點以及評價過程操作的可行性,認為宜選用360度反饋法多角度、全方位的對術科教師教學績效進行評價。
360度反饋法,即360度反饋評價(圖2),也稱為全景式反饋評價或多源反饋評價,近十幾年來,在跨國公司、知名企業(yè)和各類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中得到廣泛應用和認可,是一種由被評價方的上級、同級、下級及服務的客戶等對其進行全方位評價,再通過一定的反饋程序,促進被評價方完善自身的工作行為并提高工作績效的方法。[4]相較于其它單一評價源或自上而下的傳統(tǒng)評價方法,360度反饋法采用全方位、立體化、多輪次的評價方式,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有助于避免一方評價的主觀武斷,更能真實反映被評術科教師教學工作全貌;有利于被評術科教師通過反饋信息與自評結果的比較,清楚認識到自身不足、差距所在和發(fā)展需求;有益于促進術科教師彼此間的溝通互動,并為學校的考核、選拔、培訓以及改革服務。
圖2 360度反饋評價Graph 2 360-Degree Feedback Evaluation
采用360度反饋法對術科教師教學績效進行評價的實施步驟具體如表5所示:
表5 360度反饋法評價術科教師教學績效Table 5 teach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y 360-degree evaluation principle
采用360度反饋法對術科教師教學績效進行評價,選擇的評價主體要取長補短、合理搭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術科教師教學行為、過程和結果。在參考學界有關教師教學評價方法及其適用主體分析的基礎上,認為應建立包括學生、同行專家、院系領導、術科教師本人在內的多元主體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明確各主體的評價職能劃分和權重分配,避免單一主體評價導致結果主觀、片面。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對術科教師教學過程和效果有切身體驗,且在參與評價時占有統(tǒng)計學上的人數優(yōu)勢,因此最有資格對術科教師教學績效進行評價。但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由于知識儲備有限,評教意識不強,且易受到學習成績、課程性質、個人好惡等非教師教學因素的影響,僅是學生對術科教師教學績效進行評價并不合理。
參與評價工作的同行專家應是具備較高理論素養(yǎng)、豐富從教經驗且德行高尚的高職稱術科教師或教學督導組成員,他們熟悉了解教學規(guī)律、目標、內容及要求,能在評價術科教師教學的專業(yè)性方面彌補學生評教不足。然而同行專家僅是教學的“旁觀者”,僅憑次數有限的隨堂聽課就對術科教師教學績效進行評價,偶然性較大,有時會片面、失真。
院(系)主管教學領導是評價工作的組織者,其熟悉本單位術科教學管理工作及教師基本情況,能在整體比較被評術科教師教學水平的基礎上合理把握評價尺度。但院(系)領導日常工作繁忙,難以全程跟蹤術科教師教學,僅適宜參與對遵守教學基本規(guī)范、教學工作完成量以及教材和課程建設等部分可量化指標的評價。
術科教師本人參照預設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自身教學情況進行考量和判斷作為一種內部評價機制,其有別于學生、同行專家和院(系)領導的“他評”方式,是激勵被評術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動因。重視術科教師自評,有助于突出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教師自我監(jiān)控、反省和調節(jié),有益于簡化評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實踐中僅是術科教師自評,易出現寬嚴不當的情況。
鑒于多元評價主體均有自身特定的視角,且在評價中存在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和難以克服的局限,因此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各項指標均應選擇適宜的評價主體進行評價,對不同主體的評價結果也應賦予合理權重。本研究采用德爾菲法由受訪專家對各評價指標所適用的評價主體及其權重進行篩選判定,判定方法、程序與確定評價指標相同。經過兩輪征詢和反饋專家意見,專家組意見趨于集中,最終獲得具有較好一致性的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各項指標所適用的評價主體及其權重的集體判斷結果,詳見表1。
體育院校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體系是評價目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以及評價主體等與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相關的諸要素和子系統(tǒng)彼此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層次有序整體。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應將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實踐基礎和前提,充分發(fā)揮激勵與導向、檢測與診斷、反饋與改進、決策與調控功能,以促進術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學質量提高和教師資源優(yōu)化。評價指標體系作為實施術科教師教學績效評價的準則、基礎和關鍵,是由課程教學、指導實訓實習、指導畢業(yè)論文(設計)、教材及課程建設4項一級指標,逐層分解獲得的12項二級指標、42項三級指標,以及體現各項指標重要性程度的權重和評價等次標準所構成。相較其他單一評價源方法,采用360度反饋法,有助避免單方評價導致結果主觀、片面,能多角度、全方位地真實反映被評術科教師教學工作全貌。選擇學生、同行專家、院(系)領導參與評價的同時,重視被評術科教師的自我診斷分析,明確多元主體的評價職能劃分和權重分配,可使評價結果更趨客觀、合理,有效提高評價工作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