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俠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加強數感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呢?我認為:應該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實踐經驗和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進行數學教學,從而促進學生數感的建立和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具體做法如下:
一、在生活體驗中培養(yǎng)學生數感,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
教師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去教學數學知識,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去,要在體驗中培養(yǎng)數感。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平均分3塊餅,并讓學生邊動手邊思考:你們有幾種分法?平均分成幾份?一份占整體的幾分之一?學生在動手實驗中充分體驗,逐步認識到平均分不僅可以是一物體,還可以是幾個物體。這樣學生對單位“1”就有很清楚的理解,很容易地、順利成章地聯系實際,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分數也有了初步的理解。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是否真正的理解,還表現在學生是否能用多種方法表示分數,所以,我又啟發(fā)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物能用分數表示?舉出生活中的分數,學生的思維非?;钴S,在身邊、在生活中找到各種各樣的分數,學生在根據不同事物說出不同的分數時,不僅進一步理解了分數的實際意義,而且也了解了分數產生與發(fā)展的過程。當學生能夠主動的或自動化的在生活中找到分數、運用分數時,說明學生切實把分數同生活聯系起來,真正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在培養(yǎng)了學生數感的同時也提升了數學素養(yǎng)。
二、在具體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數感,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
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不僅是理解數的需要,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使學生有了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數概念的理解,使數感得到培養(yǎng),數學素養(yǎng)也得到提升。
例如:在進行數大小比較的教學時,我出示43、98、47、9這些數時,請學生比較大小,學生很快能用:“>”或“<”表示它之間的關系,于是我引導學生:98與7比較,你覺得它之間的關系又怎樣?學生很快就會用“大得多與小得多”等語言來描述它之間的大小。我有引導:49與43兩個數比,怎么樣?和三個數比,又怎么樣呢?學生明白了49>43、49<98,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分數意義的教學上,教學時,請學生說出分數,我把一塊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這塊餅的幾分之幾 ?把一盒餅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占這盒餅的幾分之幾?為何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請你比較一下,這兩個二分之一表示的大小一樣嗎?為什么?學生通過深入理解發(fā)現,1/2這個數,它們所占的單位“1”不同,大小也不同。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才能知道數的大小的相對性,從而加深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又如:在進行數的估算教學時,我請學生試著估算一下一把大米又多少粒?我們的教室有多少平方米?2000張紙有多厚?全校有多少名男生?學生在估算時很少有人會憑空估計,大多數學生都自覺地把估算的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數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看大數相當于一份的多少倍,用這種方法估算這些大數。當學生把一份的量與大數進行比較時,觀察并感受大數相當于小數的幾倍,體會了大數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在這樣估算訓練中,估算能力逐漸提高,能夠見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數建立起聯系,體會了數的大小、多少的實際意義,學生對數的感知能力也會逐步提高。因此,在學生對數的初步的體驗時,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加深對數的理解,體會數的大小、多少,能夠以小數感知大數,以及辯證地看待一個數,從而使學生數感得到培養(yǎng),數學素養(yǎng)得到提升。
三、在表達與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數感,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
在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同學之間相互啟發(f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學生在交流對數的感知時,拓展思維,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促進數感的形成。例如:在講“升與毫升”時,我出事情境圖:裝有1000毫升與400毫升的2個量筒,要求學生看圖后說說把兩個量筒的水合到一起是多少?學生看圖后想出很多種方法,有的說1升400毫升,有的說1.4升,有的說1400毫升。學生用多種方法表示同一個數量,通過判斷這些方法都是正確的。說明表示同樣多的水的體積可以用整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或分數表示。這樣學生就把分數、小數和整數之間建立了聯系,知道了能從多方面了解一個數,豐富了對數的認識。學會傾聽,從別人對某中數量的描述中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這也是一種交流。
四、在解決問題中培養(yǎng)學生數感,提升學生數學素養(yǎng)
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還要讓學生更多的接觸和理解現實的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系建立起聯系,要使學生會從現實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從一個復雜的情境中提出問題,選擇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并對運算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數感,同時也使已具備的數感得到了強化。例如:在教學我們去春游的實際問題活動中,我問:我們要郊游會遇到哪些問題呢?或者你能用數學知識解決什么數學問題?同學們紛紛想出很多問題,如尋找合適的旅行社,租帳篷問題,購票的問題,安排旅程的問題。學生從多角度考慮,設計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對自己設計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解釋。學生解決問題時,運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細致周到地考慮到每個方面,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完善自己對原有的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并不斷建構起來,培養(yǎng)數感。所以說,人們只有將知識運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能真正的理解它,才能使數學知識真正有用武之地。這樣,學生能夠用自己對數的理解去認識與解決社會生活,反之,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與了解又會強化數感的形成。
總之,學生數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際出發(f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數感的情境,讓學生在操作、觀察、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以促進學生數感的建立與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使“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個數學教育理念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