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份被刷屏的,除了俄羅斯世界杯,還有中美貿易戰(zhàn),以及中德汽車合作項目的豪華派對。
中美貿易戰(zhàn)從爭吵到溝通,到正式開打,牽動了世界的神經。7月6日,雙方加征關稅正式生效,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之間的過招,終于演變成公開宣戰(zhàn)的方式。
縱觀對貿易戰(zhàn)的分析報道,認為美國在犯傻的占據上風?!懊绹崞鹗^砸自己的腳”、“美國不顧美國和美國人民的利益”、“中國手里有足夠的牌可以應對”等等,這些言論充滿了莫名其妙的亢奮之情。
兩天過去,更加戲劇性的事情發(fā)生了。借著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德的東風,中國和德國之間簽訂了一系列的合作協議或備忘錄,其中汽車項目成為主角,戲份占到了1/3左右——中德簽署了《關于自動網聯駕駛領域合作的聯合意向聲明》;寶馬與華晨的合作再升級;大眾中國將與江淮汽車和西雅特品牌共同成立一座研發(fā)中心;蔚來與博世集團將在傳感器技術、自動駕駛、電機控制和智能交通系統(tǒng)等領域展開重點合作;戴姆勒與清華大學進一步深化雙方在可持續(xù)交通研究領域的合作;寧德時代與德國圖林根州州政府擬設立電池生產基地及智能制造技術研發(fā)中心;長城與寶馬合資成立光束汽車公司;滴滴與大陸集團簽約,共同推動智能出行發(fā)展。
兩天之內8大合作項目簽約,確實有點迅雷不及掩耳。于是更加亢奮的情緒開始蔓延:“德國成為最大的贏家”、“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大有“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暢快淋漓。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既然是以加征關稅為主要形式的貿易戰(zhàn),當然是誰的出口多誰吃虧更大,這是一個用腳都能想明白的問題,我們有理由亢奮嗎?中德之間的合作,都是優(yōu)勢互補、互惠共贏的,并不是為了氣美國,用得著拉仇恨嗎?
反觀2001年,中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悲觀之情籠罩大地,許多人認為中國的不少產業(yè)尤其是機械和汽車產業(yè)會受到災難性的沖擊。但事實是,中國幾乎所有的產業(yè)在這十幾年中都得到了長足發(fā)展。
再看看上個世紀的美日貿易大戰(zhàn),幾十年的較量雖然讓日本損失慘重,但最終的結果是,豐田照樣是世界上最賺錢的汽車公司,而通用則幾乎破產,福特也在世界排名中逐漸式微。
中國不是日本,中國有全球最大的內需市場,這就是我們的底氣。當然,我們在享受全球化的紅利時,也要學會承受全球化的風浪。不經歷足夠大的風浪,就談不上全球化的成功,在頤和園操練的水軍,肯定上不了太平洋。
但畢竟貿易戰(zhàn)不是什么好事,我們沒必要卑,更沒理由亢,最好的心態(tài)就是淡定,并做好打硬仗和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