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貴新
汪中一教授不是什么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普通大學的英語教授。在教授英語這片土地上嘔心瀝血、默默地耕耘了幾十年,為社會培養(yǎng)了無數(shù)有專業(yè)知識的人才。
二十世紀末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高等教育的園田,英國文化協(xié)會在清華大學開創(chuàng)了全日制培訓中國高教英語教師的先河。本來在英語教學上已達到爐火純青的汪教授毅然參加考試,被錄取跨入了《再當小學生》的進修門檻。作為第一批來自北京高校的英語老師又重新當了一次學生。六個英國老師用英國教材輪番對我們進行“轟炸”,由于要學的科目繁多,每天除了上六節(jié)課外還有做不完的閱讀和作業(yè),只好在晚自習時找補。只有星期六晚上才能回家,星期日晚上也必須返校上晚自習。汪教授雖然已過不惑之年,作為我們的支部書記,仍然和三十多歲以上的年輕老師一樣勤奮,孜孜不倦地進行聽、說、讀、寫全天候式的操練。汪教授除了安排好大家的學習和生活以外,還和班長王秀蓮一起負責全班同學的政治思想工作,無微不至地關心著每個同學的學習和生活。
英國老師的教學方法與我們的相差甚遠,我們這些大學老師認為自己已經(jīng)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相當水平的英語基礎,但是由于封閉了幾十年沒有接觸世界各國英語教學,所以對外國的教學方法相當不習慣。不少同學思想上或多或少地產(chǎn)生了畏難情緒,甚至是抵觸情緒。汪教授看到我們對英國的教學方法和英國老師評頭品足以及學習中的問題時,便與班長王秀蓮一起抽空分別與大家談心、做思想工作。在他們的幫助下,叉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歷練,大家才逐漸適應了新的教學方法,在聽、說、讀、寫的水平上不但迅速得到了提高,而且還認識到這套英國專門教授海外學生的教科書和教學方法的確有先進之處。我們作為第一批接受了發(fā)達國家教學方法的教師在借鑒、推廣和應用方面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汪教授希望我們能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而參考發(fā)達國家教師的啟發(fā)式,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如今的汪教授已退休,但是他仍然關心著高校的英語教學。他認為在浮躁張揚的今天,要告誡學生和學習英語的人們不要盲目相信什么“速成教學法”、“不背單詞教學法”、“三個月英語通”、甚至什么“瘋狂英語”!他說我們自己學了一輩子英語仍然沒有達到得心應手的水平。學習任何知識都沒有捷徑,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才能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