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睿英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也逐漸加快,在這個越來越注重工作效率和收益的當代社會生活里,人們的生活方式正逐漸發(fā)生著改變,比如獲取信息的方式,為了在更短的時間里面以最快的速度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電子出版物逐漸興起,成為繼傳統(tǒng)紙質出版物之后,人們獲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手段。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量爆表的時代里,時事新聞抓住著人們的眼睛,讓人們用更快更便捷的方式去獲取他們想要的信息,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下,越來越多的人們不再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繁瑣的紙質出版物,手機、電視、互聯網等數字化的電子信息媒介正漸漸成為大家獲取信息的方式,成為了人們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全世界已有近兩百所國家和地區(qū)使用互聯網,為了在更短的時間里學習和掌握信息,電子化載體逐漸脫穎而出,占據著人們的生活。隨著電子出版物的普及,我們可不可以認為傳統(tǒng)出版物將逐漸被取代并消失呢?
一、電子出版物
電子出版物,按定義來說:是指以數字代碼方式,將有知識性、思想性內容的信息編輯加工后存儲在固定物理形態(tài)的磁、光、電等介質上,通過電子閱讀、顯示、播放設備讀取使用的大眾傳播媒體,包括只讀光盤(CD- ROM、DVD- ROM等)、一次寫入光盤(CD- R、DVD- R 等)、可擦寫光盤(CD- RW、DVD- RW等)、軟磁盤、硬磁盤、集成電路卡等,以及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其他媒體形態(tài)?!?】簡單來說,電子出版物是通過光盤、電視新聞、手機、互聯網等除紙質出版物以外的可供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它不同于紙質出版物,電子出版物除文字類以外還包括圖文類、圖片類、聲音類、圖像類/動畫類、圖文聲像并茂多媒體類,比如微信訂閱號,為媒體和個人提供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構建與讀者之間更好的溝通和管理的模式;騰訊手機新聞更加便捷快速地獲取信息,信息可信,圖文并茂,信息量大并且吸引大家,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們傾向電子出版物。
就連登入音樂軟件都會蹦出新聞界面,任何大家想知道想了解的信息,只要在任何一個瀏覽器里面都會找到。
電子出版物在保證信息量大的同時,又能更加的方便,容易攜帶,比如手機新聞。另外,電子出版物方便人們閱讀,節(jié)省時間,人們可以根據檢索,更加快捷地獲取信息。
電子出版物成本低,出版快,更加容易傳播和保存,其的形式豐富,能夠圖文聲像并茂,更加滿足了當代年輕大眾的需求。除此之外,電子出版物攜帶方便,閱讀方便,可以復制,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信息量無窮大,獲取相關信息的速度極為迅速等特點,并且多數閱讀內容是免費的優(yōu)勢,使大眾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得到想要的任何信息。這些特性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的閱讀方式轉向電子出版物。
但是電子出版物所帶來的隱患也不容忽視,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網絡風險也不段出現,網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成為人們關心的重點,也成為電子化社會的一大隱患,此外,人們大部分都是通過手機來獲取信息,我們逐漸發(fā)現身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手機一族,電子化信息在滿足人們獲取信息需求的同時,也逐漸阻礙了人們之間的溝通,限了人們相處的方式。
二、紙質出版物
紙質書刊作為曾經唯一的閱讀方式,已經在中國延續(xù)了上千年,“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自古以來,人們就有讀書的習慣,然而,如今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信息時代里,尤其是年輕的一代人們當中,絕大數的人們已經不再選擇花費時間專研一本書,更多的時候,是“淺閱讀”。
那么,紙質出版物真的就像年輕人說的那樣,已經成為過去,無需出現?為什么會有人這么想,總結起來,無非是這幾點:作為傳統(tǒng)的紙質出版物,其出版流程過繁瑣,出版周期較長,無法滿足人們快速出版閱讀的要求。而電子出版物,只要通過技術編輯處理,就可以馬上出版,和廣大讀者見面。
傳統(tǒng)的紙質刊物本較比電子刊物,不方便攜帶。另外,傳統(tǒng)的紙質刊物生產原材料依賴于大量的樹木,會對地球資源環(huán)境造成破壞。而且,在紙張的生產過程又對河流、地下水等自然環(huán)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同時,隨著環(huán)保力度的不斷加大,許多造紙廠停產、關閉,紙張價格上漲,又導致了紙質書價格的攀升。這也是圖書消費指數逐年下滑的原因之一。書本刊物除了浪費紙張、成本高以外,還要承擔囤貨的風險,較比電子出版物,紙質出版物成本較高,比較浪費。在環(huán)保問題上,電子出版物占絕對優(yōu)勢。
此外,紙質出版物收索起來不方便,在這個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要想在紙質書刊里面快速收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基本不可能。
但是,這個經歷千年,經久不衰的活古董,真的到了要收到博物館里面給人懷念的時候了嗎?答案很明顯,不是。很多時候,尤其是在這個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的今天,停下腳步沉浸在書的海洋里面,未嘗不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作為紙質文獻的載體,紙質出版物便于保存且更具有權威性,紙質出版物經過千年的洗禮,已建立了完善發(fā)達的編輯、生產、發(fā)行系統(tǒng)。在科學評價功能方面,各書刊出版部門都建立健全了學術評審委員會或類似機構來保證出版文獻的學術水平。紙質出版物的生產和傳播常會受到道德審查和政治審查,對保護普通社會人群、保護社會倫理和社會道德、保持社會穩(wěn)定有積極的作用,其傳播的信息便于人們接受和認同。也更加符合人們,尤其是老一輩和視力不好的人們的閱讀習慣。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與紙質書刊相伴,紙質書刊的生產和利用已經形成了一個相當完善和穩(wěn)固的體系,且長時間閱讀,只要光線自然柔和,對視力影響不大,閱讀效果較好。因此,傳統(tǒng)的紙質書刊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繼續(xù)存在。
社會還在不斷發(fā)展,科技也在不斷進步。每一種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歷史必然性??偟脕碚f,紙質出版物有其優(yōu)勢,也有劣勢,電子出版物亦是如此,我們不能因為電子出版物的普及而忽略了傳統(tǒng)出版物的價值?,F如今,電子出版物正在逐漸普及,其技術也日漸成熟,但是對于年齡較大的人群來說,傳統(tǒng)的紙質出版物依然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些人群中,能夠熟練使用網絡的人實在是少數,更不要說是電子出版物了。
所以這部分年齡群的多數人在今后的閱讀方式上,仍然會繼續(xù)選擇紙質出版物。而對于年輕人而言,越來越多的人們習慣了“淺閱讀”,快餐式文化的學習習慣,又使得我們逐漸養(yǎng)成了急躁的性格。如何更好的利用電子出版物,在自己獲得信息的同時,又能抽出時間放在傳統(tǒng)的紙質書刊上,養(yǎng)成一種看書的習慣,以防在快節(jié)奏生活下養(yǎng)成焦躁的性格,才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最應該思考的。此外,從行業(yè)的角度來看,數字化的電子出版物和傳統(tǒng)的紙質出版物,看似相互競爭,作為傳統(tǒng)出版物,面對電子閱讀的諸多優(yōu)勢,其生存空間受到巨大擠壓,但其融合共存之勢已逐漸顯現。如果電子出版物,無視自己的網絡風險和過于檢略的信息,傳統(tǒng)文化固步自封、墨守成規(guī),對現狀沒有足夠的應對準備,無論哪一個,都將被市場所淘汰,所以融合才是大勢所趨。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不能急于讓互聯網和電子出版物取代紙質出版物,而要適當致力于電子信息與紙質信息的互動互補。我們要做的是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要學會如何將傳統(tǒng)和當代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紙質出版物要努力推出精品,在信息產品的簡約化和精粹化方面起到獨當一面的作用,電子信息則要充分利用紙質信息的某些固有優(yōu)勢,實現互動互補。
參考文獻
[1]《數字化出版物》,百度文庫,2012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