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娟
摘 要:這篇論文主要就華茲華斯在《丁登寺旁》這一首詩歌中蘊藏的詩人對自然的喜愛與贊美,同時對詩歌中所涉及的自然對人的“治愈”這一功能展開敘述,主要從自然對人的洗滌、人從自然中獲得的力量這兩個方面來詳細論證。
關(guān)鍵詞:治愈;喜歡;洗滌;力量
《丁登寺旁》是華茲華斯寫于重游懷河河谷后的丁登寺旁的一首詩歌。詩歌以作者時隔五年重游懷河時的感受作為開頭。一個“又”字,突出作者對這久違的景色的向往與喜愛,在全詩中,詩人對自然的喜愛與其帶給人的“治愈”功能做出了溫和、細致的描述。
詩人在第一節(jié)中寫出了一些“美好的形體”,它們是“陡峭峻拔的山峰”、“幽靜的野地”、“蒼翠的槭樹”、“村舍的園地”和“種滿果樹的山坡”等等。它們有著各自的自然形態(tài)并展現(xiàn)著各自的自然狀態(tài)。詩人從第一小結(jié)的開頭處“五年過去了,五個夏天,加上長長的五個冬天!我終于又聽見這水聲”中的“長長的”、“終于”兩個修飾語來表明詩人對此次經(jīng)歷的期盼;從“我又一次看到這些陡峭挺拔的山峰”中的“又一次”與“我能再一次站在這里”中“能”字所包含的慶幸、久違之感;到“這里已經(jīng)是幽靜的野地,它們卻使人感到更加清幽”中的“更加”這一次詞語的運用,可以看出詩人向往自然,渴望回歸自然以及對自然之美的贊頌。詩人喜歡自然,因為自然無言卻不會讓人感到空虛,它帶給人一種充實感;自然樸實無華卻讓人有一種甜蜜感,它始終“飽含著善意和愛”。
從詩中所寫,自然所“飽含的善意和愛”不僅僅體現(xiàn)在對構(gòu)成它的所有生命的善意和愛,同時也體現(xiàn)在對詩人這個觀賞者或者無家的流浪者、抑或是對隱士的善意和愛。所以在詩人的筆下,這里的自然及自然狀態(tài)是可以對人的心靈產(chǎn)生一種洗滌的作用;人們在這種場景或者狀態(tài)下也獲得一種更高的能力。大自然的治愈功能也可以從這兩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
一、大自然的洗滌
“美好的形體”帶給了詩人“甜蜜的感覺”,這種“甜蜜的感覺”使詩人恢復(fù)了恬靜,喧鬧的城市帶給詩人的寂寞與疲憊感被它洗刷或者減輕。“溫情”的引導(dǎo)與“歡樂的深入”使得詩人可以在自然中尋求到一種“和諧”的力量。這種和諧的力量是現(xiàn)實世界與人內(nèi)心的本能世界所追求的自然的平衡與調(diào)和。沈從文筆下的《邊城》也寫了一種和諧,他筆下的和諧是人物的良善與自然的和諧美的融合。但是他的和諧添加了一種人情美,是與中國的抒情方式相結(jié)合而產(chǎn)生的。華茲華斯在這首詩歌中的和諧沒有過多地滲入人情美,他更多的表達的是一種自然對人心靈的洗滌與啟發(fā)。在這種自然而然的啟發(fā)下,人在此中獲得來自自然的力量。
詩人年少時將自然當作逃避所怕的東西的避難所,單純將自然看作實現(xiàn)自由的地方;青年時期看山即是山,自然就是自然;到后來他學會怎樣看待大自然,怎樣領(lǐng)會大自然帶給他“崇高的思想的歡樂”、“超脫之感”。詩人對大自然的看待與理解,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失望與逃離,但是也可以看作某種意義上的他學會了在看透這個世界的面貌后仍然愿意理解這個世界?!跋瘛抖〉撬屡浴泛汀缎蚯匪沂镜闹黝},都是個人的思想是如何完美地適應(yīng)于外在的世界,外在的世界又是如何完美地適應(yīng)于思想。他經(jīng)常采用回憶和追溯等聯(lián)想的方式,找尋自己的精神家園”。
二、人所獲得的能力
大自然對人的心靈進行洗滌,給人以美好、平靜的感覺,讓人變得“沉靜”、“服帖”。人在這種狀態(tài)下可以清除內(nèi)心的雜念,暫時放下現(xiàn)實世界帶給人的壓力和沉悶。
當詩人處于自然之中時,他能明確感受到來自自然的一種溫和、平靜的力量。當他遠離自然時,他的精神多次轉(zhuǎn)向自然——“多少次我在精神上轉(zhuǎn)向你,啊,樹影婆娑的懷河”。在回憶中,他的心緒逐漸平靜,仿佛找到了精神的皈依。華茲華斯將自然給予人的直接感受經(jīng)過再現(xiàn)與加工,情感的升華使得人獲得洞察世界的能力?,F(xiàn)實世界帶給人的壓抑、恐懼與憎恨被消淡,自然猶如一個精神導(dǎo)師,消解俗世的煩惱和壓抑。華茲華斯在這里批判了庸俗丑惡的現(xiàn)實世界,資本的加速積累并沒有帶來想象中的美好世界,反而將人們的心靈變得腐化、墮落,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友善——“流言蜚語”、“急性的判斷”、“自私者的嘲諷”、“硬心汗的隨口應(yīng)付”。
在詩歌的結(jié)尾處,他寫到“我親而又親的朋友”、“我親而又親的妹妹”,“我們愉快的信念,相信我們所見的一切都充滿幸?!保瑫r詩人說到“當你的心靈變成了一切美好形體的大廈,當你的記憶像房屋一般容得下一切甜美的樂聲和諧聲”,即使遇到困難,她也會有支撐的力量。這是詩人把對自然的愛與對妹妹的愛放在了一起,并對妹妹進行祝福。從這里可以看出,在華茲華斯的情感體系中,他對自然飽含深情,同時他對人類和宗教也飽含深情。大自然給予人善意和愛,人將它反饋給現(xiàn)實世界,在想象與現(xiàn)實中不斷尋求前進的可能。
人在此獲得了思考的能力——思考現(xiàn)實世界,思考自然;人同時也學會了將大自然贈與的愛交付給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用愛和善意彌補現(xiàn)實世界的不完美。
三、結(jié)語
華茲華斯在《丁登寺旁》這首詩歌中所描繪的自然美,樸實自然,一改古典主義的斧鑿痕跡,將詩人敏銳的感覺與真摯的情感自然流露出來,在對日常生活的細致刻畫的同時,融入對大自然的贊美與歌頌,同時將從大自然那里接收到的力量反饋到現(xiàn)實生活,表現(xiàn)出對人類的愛。
參考文獻
[1] 趙廣旭《華茲華斯“化身”詩學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
[2] 鄭克魯主編《外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3] 朱維之主編《外國文學簡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4]趙廣旭《華茲華斯“化身”詩學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0頁。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