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案例指導制度是我國根據(jù)法治進程的客觀需要而創(chuàng)設的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從該制度創(chuàng)立至今,關于指導性案例的效力及價值問題一直沒有蓋棺定論,本文將對學界與指導性案例的效力及價值問題相關的主流觀點進行簡要梳理,并闡述筆者個人的見解。
關鍵詞:指導性案例;效力;價值
一、指導性案例的效力
目前學界關于指導性案例的效力問題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究其本質,筆者認為主要可分為事實拘束力說和規(guī)范拘束力說兩大類,下面筆者將結合自己的觀點進行具體闡釋:
(1)事實拘束力說
事實拘束力說在學界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該說認為指導性案例雖不具有正式的法律效力,缺乏立法基礎,但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其在事實上形成了較強的法律拘束力,是各級法官在審理相似案件時所必需參照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中第七條明確要求了各級人民法院在審理相似案件時應當參照最高院發(fā)布的指導性案例。雖然關于該條文的解讀學界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最高院胡云騰大法官是制定該《規(guī)定》的參與者之一,因此筆者認為他的觀點顯然具有較強的參考性和權威性,其認為指導性案例目前雖然沒有正式的法律層面的效力,但根據(jù)司法系統(tǒng)內部協(xié)調統(tǒng)一的要求,各級法院的法官在審判相似案件時應當充分注意并參照最高法發(fā)布的指導性案例,否則可能會受到本級法院和上級法院的雙重約束,從而在事實上賦予了指導性案例相當?shù)木惺Α?/p>
還有的學者認為指導性案例的發(fā)布機關是最高人民法院,而各級法院行政級別上的高低以及司法行政化等因素將會賦予指導性案例一定的行政性拘束力,筆者認為該種觀點也應劃為事實拘束力說的一部分,因為無論起因如何,其結果仍是在事實層面上賦予了指導性案例一定的拘束力。
(2)規(guī)范拘束力說
規(guī)范拘束力說在學界同樣有很多的支持者,有的學者認為指導性案例的拘束力來源于制定法的間接授權,還有的學者認為指導性案例本身就是一種形式特殊的司法解釋,因而具有一定的拘束力。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該說主張制定法由于其立法周期長、程序復雜等某些特征,具有難以避免的滯后性和抽象性,僅依靠制定法不能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所有新類型疑難案件,故而誕生了司法解釋制度加以彌補,指導性案例的出現(xiàn)同樣也是為了彌補制定法的不足,讓法官在審理新型案件和疑難案件時能夠有所參照,從而保證司法裁判的公正和統(tǒng)一,其與現(xiàn)有的司法解釋只不過是形式上的不同,其功能具有一致性。
(3)小結
綜合考慮以上兩類觀點,筆者更加偏向第一種觀點。目前,我國的案例指導制度并沒有經過立法機關或者現(xiàn)有制定法的明確授權,因而缺乏正式的法律地位。根據(jù)《規(guī)定》實施細則第十條的規(guī)定,指導性案例不得作為裁判依據(jù)進行引用,其與現(xiàn)有的司法解釋在法律地位上具有根本性的不同,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否認由于前文所述的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指導性案例在事實層面已經具有了一定拘束力,故而筆者認為指導性案例目前的效力認定應更偏向于事實拘束力說。
無論偏向事實拘束力說還是規(guī)范拘束力說,現(xiàn)有指導性案例的效力不足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xiàn)狀,必須從立法上對指導性案例的法律地位加以肯定,可以由最高立法機關直接采取立法形式明確現(xiàn)有案例指導制度的正式法律地位,也可以由最高立法機關采取立法形式間接授權最高人民法院通過發(fā)布指導性案例這一形式對法律進行解釋,從而賦予指導性案例法律拘束力,使我國的案例指導制度更好地發(fā)揮其應有作用。
二、指導性案例的價值
案例指導制度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其產生對于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將從以下幾個角度具體闡釋其價值所在:
(1)彌補制定法的不足
在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傳統(tǒng)制定法固有的滯后性特征愈發(fā)明顯,僅依靠制定法難以解決各類新型法律問題,而案例指導制度的誕生恰好彌補了制定法這一不足之處。最高人民法院通過遴選并發(fā)布各類具有典型性的指導案例,及時地為各類新類型的疑難法律問題提供參照,將案例指導制度的靈活性與制定法的穩(wěn)定性相結合,有利于更好地維護我國司法裁判的統(tǒng)一性和公正性。
(2)促進司法解釋轉型
傳統(tǒng)制定法為保證足夠廣的規(guī)制范圍而帶有天生的抽象性,該抽象性勢必會導致人們對于某些法條的解讀產生各種各樣的爭議,而司法解釋制度的價值就在于彌補了制定法的抽象性,通過最高法發(fā)布各類司法解釋的方式對某些具體問題加以明確,從而起到定紛止爭的作用。但是單純的條文式的司法解釋本身也難以避免一定程度的抽象性,故加入部分具體、有針對性的指導案例作為司法解釋的一部分,通過以案釋法的方式,將條文有爭議的部分加以明確,可以更好地彌補制定法條文的抽象性。故筆者認為通過加入指導性案例,促進司法解釋的形式由單一走向多元,也是指導性案例的價值所在。
(3)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權
對于各類新類型的疑難案件,法官在缺乏明確法律依據(jù)的情況下,會具有過高的自由裁量權,因此,最高院通過發(fā)布各類典型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性案例,為各類新類型案件及時提供參照,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從而維護我國司法裁判的統(tǒng)一性。
(4)便于普法工作的開展
傳統(tǒng)的制定法條文以及司法解釋對于普通群眾來說較為晦澀難懂,單純依靠講解法條不利于基層普法宣傳工作的開展。而最高院發(fā)布的各類新類型的、影響范圍較廣的指導性案例,不僅易于理解還具有較強的可讀性,通過對其進行廣泛宣傳,對我國基層民眾的普法教育來說不失為一種新穎的方法,便于群眾及時了解身邊發(fā)生的各類新類型的法律問題,對我國的普法宣傳工作具有重要價值。
三、結語
案例指導制度在我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但因其目前還不具備正式的法律地位,其拘束力還僅停留在事實層面,故而在實踐中使用情況并不理想。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該制度之價值,必須在立法層面對該制度加以肯定,并在細節(jié)上對其進行完善,從而為該制度的進一步落實提供切實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彭中禮.司法判決中的指導性案例[J].中國法學,2017(6).
[2]張超.從事實拘束力到法律拘束力———論指導性案例的效力[J].法律方法,2014(1).
[3]胡云騰,羅東川,王艷彬,劉少陽.統(tǒng)一裁判尺度 實現(xiàn)司法公正———〈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guī)定〉的解讀[J].中國審判,2011(1).
[4]王彬.指導性案例的效力困境及其解決[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5]趙明坤.論我國案例指導制度的完善[J].法制博覽,2017(19).
作者簡介
李彥哲;山東師范大學法學院;山東濟南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