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袁丹 肖曉芳
摘 要:文藝大眾化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左翼作家為了促進文學與人民大眾相結合所展開的活動?;蚍Q文藝大眾化討論﹑文藝大眾化運動。它是在蘇聯(lián)列寧的文學應該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藝術是屬于人民的”的思想指引下展開的,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還直接受到20年代末日本左翼作家提倡革命文學大眾化的啟發(fā)。以瞿秋白﹑茅盾﹑魯迅等為主要倡導者,本文將對瞿秋白所受的俄國影響而倡導的中文拉丁化進行分析。
關鍵詞:左翼文學;大眾化;瞿秋白;中文拉丁化
“中文拉丁化”的產(chǎn)生與蘇聯(lián)的掃盲運動有關,因為當時蘇聯(lián)遠東地區(qū)有十萬不識字的中國僑蘇工人,他們成為掃盲運動的直接對象。1929年2月,當時正在蘇聯(lián)的中共黨員瞿秋白在蘇聯(lián)漢學家郭質生的幫助下擬訂了第一個中文拉丁化方案,并于該年10月寫成《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瞿秋白回國之后,由當時在蘇聯(lián)的吳玉章林伯渠在瞿秋白方案的基礎上制定成中國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年9月,該方案在海參威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1932年,瞿秋白已經(jīng)制造出新中國字母表。瞿秋白在國內的大眾化運動中也大力提倡“中文拉丁化”,它更是成為第三次文藝大眾化討論的主題。
一、倡導“中文拉丁化”的原因
(一)受蘇聯(lián)前期的拉丁化文字政策影響
1922年,瞿秋白在全東方各國勞動者代表大會上與列寧會面時,列寧說:“拉丁化對東方語言是一個革命的因素?!碧K聯(lián)第一次拉丁文中國字代表大會的決議案里也寫道:“我們要根本鏟除象形文字,以拼音文字來代替它”。緊跟共產(chǎn)國際和蘇俄政策的瞿秋白,立足于造就革命的大眾的角度,認為中國的‘漢字,對于群眾實在是太困難,只有紳士階級能夠有這許多時候去學它,所以它是政治上文化上很大的障礙。”“反對廢除漢字,其實是紳士階級的成見。他們(紳士)靠著漢字可以獨占智識,壓迫平民群眾”。
(二)大眾化運動的需要以及漢字本身帶有的復雜性
瞿秋白積極地熱衷于結合文藝大眾化的革命文化事業(yè)藍圖來從事漢字拉丁化的實踐。在《新中國文草案·緒言》里,瞿秋白終于宣告“中國的幾萬萬民眾,差不多有極大多數(shù)是不識字的,即使識得幾個字,也還有許多人仍舊不能夠自由運用自己的言語和文字。這里,除開根本的原因,還有中國文字本身的困難:漢字的復雜和紊亂,以及文言或者假白話的不能夠成為口頭上的言語,以致于文字和言語幾乎完全分離。所以最徹底的文字革命是十分必要的了。同時,這種文字革命的可能也己經(jīng)出現(xiàn),而且逐漸的擴大起來”。瞿秋白認為,中國的漢字對于群眾實在是太困難,只有紳士階級能夠有充分時間去學習,所以漢字是政治文化上很大的障礙,制造拉丁化字母是大勢所趨。
二、“中文拉丁化”失敗的原因
新文字運動在大多數(shù)根據(jù)地推行三年之后趨于停頓,這其中既有外部環(huán)境的原因,也有運動本身的失誤。
(一)外部原因
1943年之后,根據(jù)地抗日斗爭由戰(zhàn)略相持階段轉向戰(zhàn)略反攻,作戰(zhàn)任務加重;加上大生產(chǎn)運動、整風運動的發(fā)展,都影響了新文字運動的繼續(xù)推進。關于這一點,時任陜甘寧邊區(qū)新文字運動領導人之一的蕭三曾進行總結,他說:“當時是軍事時期,首先要忙于打仗,后來又因為搞大生產(chǎn)、整風等原因,這方面的努力只好暫時停止了?!?是邊區(qū)經(jīng)濟困難就對新文字運動造成很大沖擊,新文字協(xié)會不得不壓縮工作人員,新文字干部缺乏成為普遍的現(xiàn)象;新文字冬學的教材、讀物嚴重缺乏,老百姓就是學會了也沒有東西看;新文字冬學中的學生負擔較重,"一個學生多者負擔三百余元,少者一百五十元”;“許多學生常常借口回家取米取菜,一回去幾天不來,耽誤學習很厲害”。
(二)“中文拉丁化”工作本身的原因。
1、極力推行新文字,沒有與改良漢字相結合。
拉丁化新文字高舉文字革命的旗帆,“根本廢除漢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來代替它,并反對用象形文字的筆畫來拼音或注音。如日本的假名、高麗的拼音、中國的注音字母等等改良辦法”。這就導致拉丁化新文字在創(chuàng)制之初,與漢字就處于對立狀態(tài)。在根據(jù)地,盡管新文字與漢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是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社會上,仍主要使用漢字,這樣就導致“學了新文字還得學漢字,等于疊床架屋,白費精力”;如果學了新文字,不學漢字,“沒有許多書報可讀,用處太少”,群眾的學習積極性自然受到影響,得出“學漢字有用處,學新文字沒有用”的結論。
2、急于推行新文字,沒有考慮人們對于漢字的習慣和依賴
雖然漢字有種種弊病,但是對于已經(jīng)識字的人來說,“習慣成自然”是最基本的原則。正因如此,在根據(jù)地一些人雖然也贊成新文字改革,但是實際中并不喜歡應用,“在遇到新文字時也感覺麻煩,無意中流露出討厭新文字的心理”。還有些千部在思想上非常排斥新文字,“認為新文字是非常粗鄙的,它不過是供給下層群眾勉強使用文字的初級工具,至于高深理論和優(yōu)美文章,仍非漢字不能表達?!?/p>
3、漢字的復雜性
中國約定俗成的語言太多不好改革,而且漢語中同音字太多,且意義各不相同,拉丁化后易造成歧義等現(xiàn)象,阻礙溝通。我們在日常說話的時候,用語調、抑揚頓挫作為補充,可以減少因為同音字而引起的歧義,即使引發(fā)了歧義,對方也可以問一下具體意思,再解釋一遍即可。但書面語不同。書面語要將所有信息濃縮到文字中,如果純粹使用拼音文字的話會引發(fā)不少歧義。
三、“中文拉丁化”的影響
瞿秋白的“中文拉丁化”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大眾化運動的發(fā)展,強化了后來的“漢字拉丁化”及其實驗,指示了第三次文藝大眾化問題的討論旨趣,也導致中國“世界語運動”的勃興。但是,雖然瞿秋白從受眾角度,看到漢字難認、難寫的缺點而決心加以改造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某些看法偏激。他僅看到漢字的缺點而未看到其優(yōu)點,尤其未能看到漢字在統(tǒng)一漢語、保留漢文化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并把漢字拼音化的過程看得過于簡單,過于理想化,急躁、冒進的情緒非常明顯。
瞿秋白受還受俄國馬克思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作家等等的影響,這里只對受中文拉丁化影響作研究。文藝大眾化的思想,并不是自瞿秋白開始,也不是到他這里結束,但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歷史上,是瞿秋白最早對文藝大眾化問題做出自覺的、全面的、深入的探討。瞿秋白作為左翼文壇大眾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在大眾化運動中受俄國影響提出的那些主張,無論是對他個人還是對整個左翼文壇大眾化運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還有他在大眾化運動中受日本和西歐影響而提出的主張也更值得我們去仔細研究。
參考文獻
[1] 周有光.新語文的建設[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2] 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A].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3] 瞿秋白.新中國文草案·緒言[A].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3 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4] 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說明[A].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3 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5] 顧祖年. 略論瞿秋白研究中國語言文字的歷史背景和影響[J].瞿秋白研究(內刊),1989
[6] 鎖燕.從接受角度看瞿秋白文藝大眾化[D].汕頭大學,2008.
[7]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8]顧祖年:《略論瞿秋白研究中國語言文字的歷史背景和影響》,瞿秋白研究(內刊),1989年第1期
[9]鎖燕:《從接受角度看瞿秋白文藝大眾化》,《汕頭大學》,2008年
[10]鎖燕:《從接受角度看瞿秋白文藝大眾化》,《汕頭大學》,2008年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