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晶
山東
題海無邊,只有“精做題、做精題”才會有收效。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題,做題時加以思考、深挖、變形、拓展就是精做。下面通過幾道題的拓展,使大家明白“精做題、做精題”的道理。
【例1】向50 mL 18 mol/L的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銅片并加熱,充分反應后,被還原的H2SO4的物質(zhì)的量是
( )
A.小于0.45 mol
B.等于0.45 mol
C.在0.45 mol和0.90 mol之間
D.大于0.90 mol
【答案】A
【反思1】類似銅和濃硫酸反應的情況還有哪些?本題若換個角度考查又會怎樣?
【變式訓練1】在一定體積的18 mol/L 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銅片,加熱使之反應,被還原的H2SO4物質(zhì)的量為0.90 mol,則濃硫酸的實際體積為
( )
A.等于50 mL B.大于50 mL
C.等于100 mL D.大于100 mL
【解析】可假設濃H2SO4的體積為100 mL,則被還原的H2SO4小于0.90 mol,故濃H2SO4的實際體積必大于100 mL。
【答案】D
【變式訓練2】25 mL 18 mol/L 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木炭并加熱使之充分反應,則被還原的H2SO4的物質(zhì)的量為
( )
A.等于0.23 mol B.大于0.23 mol
C.等于0.46 mol D.小于0.46 mol
【解析】非金屬單質(zhì)與濃硫酸的反應,應注意濃硫酸全部作氧化劑。
【答案】D
【反思2】上述題目及變式都是反應后由于酸的濃度變稀,反應自動停止,兩種反應物都有剩余的情況。有沒有濃酸變稀,但反應并未停止的情形呢?
【變式訓練3】將一定量的鋅與100 mL 18.5 mol/L的濃H2SO4充分反應后,鋅完全溶解,同時生成氣體A 33.6 L(標準狀況)。將反應后的溶液稀釋至1 L,測得溶液中c(H+)=0.1 mol/L,則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 )
A.氣體A為SO2和H2的混合物
B.氣體A中SO2和H2的體積比為4∶1
C.反應后共消耗Zn 97.5 g
D.反應中共轉(zhuǎn)移電子3.0 mol
【答案】B
【反思3】變式訓練3中,Zn在反應中只能生成Zn2+,因此濃硫酸變稀后,發(fā)生的反應只有一個。但若將Zn換成具有變價的金屬Fe,情況又將怎樣呢?
【變式訓練4】1.0 mol 濃H2SO4與56 g Fe在加熱條件下發(fā)生反應,試根據(jù)反應現(xiàn)象,寫出有關(guān)的化學方程式,并判斷產(chǎn)生的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與22.4 L的關(guān)系。
【解析】本題首先要判斷鐵與濃硫酸的相對用量問題。已知,H2SO4與Fe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1∶1時,在產(chǎn)物中鐵只能以FeSO4形式存在,由于產(chǎn)物中還有SO2,所以鐵一定過量。
濃硫酸與鐵在加熱的條件下發(fā)生反應:
分析發(fā)現(xiàn)反應的鐵應小于1.0 mol,且以Fe2+的形式存在,每生成1.0 mol SO2或H2,轉(zhuǎn)移電子數(shù)均為2.0 mol,故生成氣體的體積在標準狀況下必小于22.4 L。
(2)小于22.4 L
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視角予以分析,會采取不同的分析角度,體現(xiàn)了“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辯證思想,但最終都會殊途同歸。下面從不同角度來賞析一道反應熱計算的題目。
【例2】已知下列兩個熱化學方程式:
實驗測得氫氣和丙烷的混合氣體共5 mol,完全燃燒時放熱3 847 kJ,則混合氣體中氫氣和丙烷的體積比約為
( )
A.1∶3 B.3∶1
C.1∶2 D.1∶1
解法一:逐項代入法
【方法歸納】在解答選擇題時,采用逐項代入法是解答的常用方法之一,此法也稱逐項排除法。
解法二:估算法
設想如果兩者按1∶1混合,即各為2.5 mol,則可放出熱量為2.5 mol×285.8 kJ·mol-1+2.5 mol×2 220.0 kJ·mol-1=6 264.5 kJ。因6 264.5 kJ>3 847 kJ,分析兩者的燃燒熱數(shù)據(jù),可知H2的燃燒熱比C3H8小,若要使放出的熱量減小,則兩者混合物中H2占的比例應大于丙烷,即V(H2)∶V(C3H8)>1∶1,故此題只有B符合要求。
【方法歸納】估算法是解決客觀型計算題常用的思維方法,該方法其實就是在合理的前提下估算,根據(jù)以往的化學原理和經(jīng)驗進行合理、科學的推斷,從而不經(jīng)過計算而得到答案的方法。該方法是常用的、應用極其廣泛的簡便方法。
方法三:極端假設法與十字交叉法聯(lián)用
利用極端假設法,分別假設5 mol全是其中的某一氣體,得出它們各自所能放出熱量的最大值,然后再運用十字交叉法的思想,得出其體積比。
假設5 mol氣體全是氫氣,則應產(chǎn)生的熱量為285.8 kJ·mol-1×5 mol=1 429 kJ;假設5 mol氣體全是丙烷,則應產(chǎn)生的熱量為2 220.0 kJ·mol-1×5 mol=11 100 kJ。而實際上混合氣體產(chǎn)生的熱量為3 847 kJ。則V(H2)∶V(C3H8)=(11 100-3 847)∶(3 847-1 429)≈3∶1,應選B。
解法四:列方程組法
分別設出其物質(zhì)的量,利用熱化學方程式中的燃燒熱,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求解,然后再求出兩者的比值即可。
設氫氣和丙烷的物質(zhì)的量分別為x和y,則
則x∶y=3.75∶1.25=3∶1,應選B。
【方法歸納】該種方法容易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它的解題思路很容易想到,也是比較常用的常規(guī)解法,但計算量偏大、技巧性不強。
通過上述的例子,大家可以領(lǐng)略不同解題方法的巧妙之處,不要只滿足于一般的解法,而要從多方位去尋求解題途徑,要善于分析,選擇最合理、最簡捷的一種解法,這樣才有利于開拓思路,逐步形成解題的靈活性和解題技巧。
三、多題一解
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抓住“神似”而不是“形似”。而在pH計算類試題中往往會有一些“形不似而神似”的題目,這些題目往往和酸堿混合的計算有關(guān)。
【例3】在25℃時,有pH=a(a≤6)的鹽酸VaL和pH=b(b≥8)的NaOH溶液VbL。二者混合恰好完全中和。問:
【反思】本題若換個角度考查又會怎樣?類似酸堿混合pH計算的變向考查還有哪些形式?
【變式訓練1】某強酸溶液的pH=a,強堿溶液的pH=b,已知a+b=16。在常溫下,混合后pH=7,則酸溶液體積V酸和堿溶液體積V堿的正確關(guān)系是
( )
A.V酸=102V堿B.V酸=10-2V堿
C.V酸=V堿D.V堿=10V酸
【答案】A
【變式訓練2】室溫時,xmL pH=a的稀NaOH溶液與ymL pH=b的稀鹽酸充分反應。下列關(guān)于反應后溶液pH的判斷,正確的是
( )
A.若x=y,且a+b=14,則pH>7
B.若10x=y,且a+b=13,則pH=7
C.若ax=by,且a+b=13,則pH=7
D.若x=10y,且a+b=14,則pH>7
【答案】D
【變式訓練3】25℃時,向1 mL pH=a的鹽酸中滴加10 mL pH=b的NaOH溶液,當溶液n(Cl-)=n(Na+)時,則a+b的值為多少?
【解析】由題意知n(Cl-)=n(Na+),根據(jù)離子所帶電荷守恒得n(H+)=n(OH-),酸堿恰好中和,則有10-amol/L×1 mL=10b-14mol/L×10 mL,所以a+b=13。
【答案】13
【變式訓練4】25℃時,若體積為Va、pH=a的某一元強酸與體積Vb、pH=b的某一元強堿混合,恰好中和,且已知Va (1)a值可否等于3________(填“是”或“否”)。 (2)a值可否等于5________(填“是”或“否”)。 (3)a的取值范圍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若a=3,由a=0.5b可知b=6,由題設pH=b的是一元強堿,與題設矛盾,所以應答“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