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民健身運動是黨中央、國務院在關鍵時期提出的以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為中心的戰(zhàn)略性決策,是一項直接影響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躋身世界強國之林大事的偉大系統(tǒng)工程。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接著而來的“文明病”,“富貴病”卻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特別是2009年的甲型“H1N1”風暴,加深,加強了人們對體育鍛煉重視。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綜合分析了全民健身運動對人們意識和物質等層面的影響。
關鍵詞:全民健身;運動;影響
一、 前言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實施,這是一件關系到提高全國人民健康水平和全民族素質的大事。實行全民健身計劃,是一項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國家體委會同有關部門共同推行的依托社會、全民參與的體育活動,是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目標配套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F(xiàn)代人十分注重學習各種知識,掌握多種技能,提高各種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卻往往忽視了社會的主體——人的身體能力。不少高級知識分子,科學家英年早逝或身體狀況不佳,不得不離開工作崗位,臥床養(yǎng)病。由此看來,良好的身體是跨世紀的我們的必備條件。全民健身運動不僅僅是關系到全民族身體素質健康的大事,也是改善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項有深度意義的措施。
二、 研究方法與對象
(一) 研究方法
文獻法,資料調查法,綜合分析法。
(二) 研究對象
人民群眾。
三、 全民健身對人們意識層面的影響
(一) 更新觀念,增強全民健身意識
由于科學技術進步和現(xiàn)代化生產發(fā)展,人們體力勞動和運動量也逐步減少,加之我國有大批的人不參加體育鍛煉。所以“現(xiàn)代文明綜合癥”在我國的發(fā)展也有上升的趨勢。
25~50歲年齡階段的青、中年人應是參加健身活動最積極而且是人口最多的一個群體,他們是社會的脊梁,家庭的中堅,社會、家庭不僅需要他們的知識、本領和能力,更需要他們身心健康。影響他們參加健身鍛煉的原因不僅是自身懶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外部原因所致,他們須在事業(yè)、家庭、養(yǎng)老、育小維持生計等方面,疲于奔波,難將本就不多的余暇時間投入到健身中去。我國各年齡階段的人群對健身意識都存在觀念上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fā)展,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也不斷更新,從對人體健康認識的單純生物學模式轉變?yōu)樯镄睦?。WHO界定:健康不僅僅是不生病,它應包括正常的生理,心理精神狀態(tài)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健康是人人追求的崇高目標,也是一個國家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基本保證,健康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潛在動力,達到盡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圍內的一項重要的社會目標。因此,促進健康是社會的共同責任,人人進行鍛煉是使我國綜合國力得以提高的表現(xiàn)。廣泛開展和參與民族體育活動,可以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塑造健康強壯的體魄,這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發(fā)展準備了良好的身體載體。
(二) 培養(yǎng)終身體育的概念
我國體育理論學者王則珊明確提出:“終身體育是指終身進行的體育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备鞔_地說:“一個人從受精時一瞬間開始,到不可避免的生命結束之前的人生長河中必須伴隨體育鍛煉。”體育是促進人體發(fā)展和增進健康,并且有積極影響的重要因素,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給人們帶來了終身鍛煉的基礎。如果僅限于在校的青少年時期的體育教育或身體鍛煉,是不可能一勞永逸的。而體育教育應貫穿于人的整個一生,持之以恒的終身體育鍛煉。同時還要發(fā)揮家庭體育,社會體育的結合機制,一句話,只有實行體育的社會化,才能可望實現(xiàn)身體的終身健全。
1. 學校體育
學校體育作為終身體育的基礎工程,它必須通過學校教育計劃,體育課程教學來實現(xiàn)健身的指向目標。只有充分地掌握體育的知識,技能、才能合理的運用它鍛煉身體。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體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校體育場館的建設,為學生的體育課以及課余的體育活動,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活動空間,這樣校園的體育活動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開展,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體育運動意識奠定了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學生課余參與體育運動也可以把家庭體育帶動起來。學校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將會形成非常好的體育活動氛圍,對家庭,對社會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高校,學校體育的很好開展,對即將踏入社會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21世紀人們的生活要講究質量,缺少體育運動的生活可以說是枯燥無味的。在學校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對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幫助和影響。學校是社會的一個部分,學生都能夠參與體育運動,使得全民健身也得到進一步的實施。
2. 家庭體育
目前我國的在校學生中大多數(shù)來自三口之家,他們是家庭的希望和寄托,學生的行為和愛好,將對家庭成員產生實質性影響。體育健身器材進入家庭使得家庭體育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家庭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家庭體育是家庭生活中的體育活動,它形成多樣實施靈活,它的發(fā)展說明體育運動走進人們的生活,也可以看出體育對人們生活的重要影響,他能夠使家庭成員懂得鍛煉身體的重要性,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投身于鍛煉,從而達到體育鍛煉的效果。家庭體育的開展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家庭體育的開展在社會上能夠形成良好的體育氛圍,越來越多的人將會加入這個潮流中來,參與家庭體育健身運動,所以說體育健身器材進入家庭,不但推動了體育市場的消費,也促進了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家庭體育學生成為全民健身活動開展中的主體和起積極的影響作用。
3. 社區(qū)體育
我國城市社區(qū)體育是體育社會化的產物,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社區(qū)體育主要是在鎮(zhèn)街辦事處的轄區(qū)內,以自然環(huán)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qū)成員為主要對象,以滿足社區(qū)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qū)成員的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開展的區(qū)域性的群眾體育。住房改革后,福利房已經不存在,居民居住的環(huán)境將和房地產開發(fā)商建立密切的聯(lián)系,現(xiàn)在政府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規(guī)定房地產開發(fā)商在開發(fā)房產時,必須具有相關配套的體育設施場所,并且規(guī)模檔次上要與房產設計相適宜。小區(qū)是人居住的場所,與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它是社會的組成部分,社區(qū)體育器材設施的建設,對開展社區(qū)體育活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也為社區(qū)打造良好的體育氛圍提供了前提條件,如今新建的小區(qū)內,都設有一定的體育健身設施,能夠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人的健身活動,無論是清晨還是日落時候,你都能夠看到有一些人參與體育運動,這說明人們的體育健身意識提高了,體育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近了,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部分,社區(qū)體育運動的開展對家庭體育也產生一定的影響,良好的體育氛圍,影響著社區(qū)的每個家庭,熏陶著社區(qū)的每個人,從老人到小孩,體育從接觸時開始,對體育的了解會越來越多,體育的功能也被人們越來越認同和接受。
四、 全民健身對人們物質層面的影響
在當前健康理念下,人們對健身鍛煉觀念認識的變化表明,大眾對體育消費持正面態(tài)度的占大部分,其中認為體育消費很正常的占41.1%,花錢買健康是值得的占31.9%,體育消費是現(xiàn)代生活的體現(xiàn)占30.0%。這三種選項比例最高,與此相反,持負面態(tài)度的所占比例較小。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觀,但現(xiàn)場去觀看比賽或者通過電視錄像,網絡去觀看比賽已經成為一部分人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也成為現(xiàn)代人最時尚的休閑活動?,F(xiàn)代體育用品,品牌眾多引導世界潮流,對愛好體育運動的人具有十足的誘惑力。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地提高,體育意識的增強,對運動服裝的質量,數(shù)量,品牌要求不斷的提高。體育對人的誘惑力無處不在,精彩的表演,讓喜歡體育的人不想錯過,觀看體育比賽購買體育雜志,也是人們休閑的一種方式,無論通過雜志,電視,還是網絡,錄像或者到現(xiàn)場去看比賽?,F(xiàn)在的周末通過電視轉播可以看到足球聯(lián)賽,通過電視還可以看到NBA,拳擊比賽等等,各種各樣的體育項目慢慢融入人們的休閑生活,人們對體育的認識也越來越感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全民健身的實施。
五、 全民健身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
科學技術使社會的物質文明大大地進步,因此也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模式。各種交通工具使人方便快捷,各種通訊方式,信息使人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各種上門的服務讓人長期待在一間房間也沒有不便之處。社會的進步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加大,彼此間缺乏溝通與了解,造成人們親情、友情的淡化,人與人相處的不和諧。全民健身通過各種形式的群體活動把同一健康需求的不同人群聚集到一起,可以增進單位,社區(qū),鄰里之間彼此間的交流與溝通,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協(xié)調。全民健身活動對于人們身心健康價值,對于培養(yǎng)人們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公平公正等精神等不可替代的意義,對這種健康積極的人生價值觀進行主動、積極地引導和規(guī)范。
六、 小結
從以上幾方面后分析和概述可體現(xiàn)全民健身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人的性格、體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處于非常重要階段,可塑性很強。而豐富多彩的體育項目,吸引住廣大群眾的眼球,在特殊的情景中寓教于樂,使人們在近似游戲或游戲中接觸和認識體育,培養(yǎng)終身體育的意識。
參考文獻:
[1]周學榮,譚明義.我國兩次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調查情況的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2004(7).
[2]馬陵.對我國現(xiàn)行體育事業(yè)經濟政策的思考集團經濟研究.2006(4).
作者簡介:
馮碧兒,廣東省清遠市,清遠市梓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