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張巖
摘 要:2014年,《建筑初步》課開設于我校建筑學、藝術設計、城市規(guī)劃、景觀園林四個專業(yè)本科一年級,以“通識”角度開展教學改革。其中蒙德里安“格子屋”空間模型實驗教學作為建筑初步課程四個模塊學習的最后一個內容,主張專業(yè)教師與美術教師共同介入課程設計,以“格子畫”為基礎平面,升高與抬起形成三維空間,并依據(jù)人體工程學尺度調整模型,使之滿足兒童房設計的基本要求?!案褡游荨睂嶒炐越虒W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空間、尺度認知,同時也能強化學生色彩藝術鑒賞能力,更好地適用于以上四個專業(yè)的一年級同學。
關鍵詞:蒙德里安;空間模型;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8)05B-0070-02
建筑大師弗蘭克·蓋里曾在他的一段采訪中提到,將那些概念轉化為素描和積木模型,是我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關鍵,透過那些模型來進行思考,可以更有效地解決設計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引領我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建筑模型是建筑設計三維立體表現(xiàn)形式,與二維平面圖紙相比更為直觀和清晰。
蒙德里安“格子屋”模型實驗教學開展于一年級的建筑、景觀、規(guī)劃、環(huán)藝四個專業(yè),是建筑初步課程的重要內容。課程分為四個模塊進行教學,“格子屋”教學開設于第四個學習模塊,由藝術專業(yè)教師擔任主導教學,由此帶來模型改革的重要突破。
作為基礎核心專業(yè)課程,以通類“設計”教學的思維訓練模式及動手操作訓練模型為研究對象;以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學習、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團隊合作三方面的能力為研究目標;以二維到三維的造型空間轉換、色彩營造認知、空間尺度感知為課程改革核心內容。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藝術專業(yè)教師的教學優(yōu)勢,強化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拓展與培養(yǎng),從過去單一理性的思維模式向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思維模式轉變, 即“創(chuàng)新”與“審美”為導向的新思路。
一、研究前期基礎
“藝術化”模型改革思路的確立其實是建立在幾年前教學成果的基礎上被確立下來的,也是能夠立項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在建筑初步課程環(huán)藝教師主導的“格子屋”實驗模型教學模塊,加大了藝術審美與創(chuàng)新感知的教學思想,從2014年起,此模塊就不斷研究如何在建筑空間內部深化細節(jié)認識。2015年,相關教師在雙核心期刊《裝飾》上發(fā)表文章《設計初步課程模型制作的創(chuàng)新教學——“類·仿生”建筑模型》,成為此模塊研究的前期基礎?!邦悺し律苯ㄖP褪覂炔科鸪醵x家居空間自主設計,但由于大一學生專業(yè)視野不夠寬,設計只能建立在有限的,日常生活所見的現(xiàn)狀資料基礎上,導致設計過于平庸,缺乏應有的設計水準。基于此問題,課程題目更改為“蒙德里安‘格子屋兒童房空間模型實驗設計” (Title: space exploration and modelling of children's room)。
二、教學內容簡述
課程教學用時48課時,一般安排在8周內完成,每周均有教師點評及小型觀摩活動,在第一周為學生講解學習目的、學習內容、作業(yè)要求及作業(yè)任務書。任務書是教學中的指導性文件,也是學生學習及完成作業(yè)的重要參照及教師評判依據(jù)。就“格子屋”教學任務書的要求主要如下:
1.設計內容:從風格派大師蒙德里安的多個“格子畫”中選擇一幅,作為兒童房空間設計的平面、立面、家具、空間等劃分的出發(fā)點,在深入學習兒童房相關規(guī)范要求基礎上完成對空間使用功能及尺度的探索與嘗試。底層約7至12平方米的平面,設置高度為5.6米左右。
2.設計要求:(1)根據(jù)空間高度,設計出具備平面變化二層空間,滿足使用需求;(2)空間基礎平面繼續(xù)保持蒙德里安原作線型和色塊的構成關系,進行不同程度的升降變化,形成線、面、塊豐富的三維立體空間;(3)要求兒童房平面和立面具有一定的變化性,滿足居住者“嬰、幼、童、少”至少三個成長階段對房間的不同需求;(4)空間功能劃分及家具設計、變化應滿足人體工程學尺寸要求,簡明易操作。
從立項至今,已經有2015級與2016級兩屆學生接受了教學改革的實踐檢驗,評價較好。2015級建筑學專業(yè)、規(guī)劃專業(yè)以及環(huán)藝專業(yè)學生,8個班的同學接受了此改革教學內容,并在期末開展了觀摩活動,由三個專業(yè)的十幾位教師給予綜合性、多角度的評價與指導,并通過教師匿名投票,選出優(yōu)秀作品,并與學工部分合作開展為期一個星期的展覽,收效很好。為結題積累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資料。
三、教學改革成果及評價
2015級環(huán)藝系學生潘浩文的建筑初步課程室內設計模塊“蒙德里安風格派兒童房室內設計”作業(yè),榮獲2016年第四屆中國環(huán)境藝術“青年設計師”作品雙年展優(yōu)秀獎。主辦單位是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師分會、中國建筑學會環(huán)境藝術專業(yè)委員會。這一國家級比賽,通常只有高年級的畢業(yè)設計才會送去參加大賽,作為一年級的學生獲得這樣一個級別的獎項,實屬不易,大大地鼓舞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側面說明教改改革的正面價值。
改革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一些教學經驗和教學心得。
(一)注重空間、尺度、色彩三要素的轉換,強化學生設計整體觀
“造型”一詞在本研究中也指“造型藝術”。造型藝術一詞源于德語?;趯γ佬g中空間的概念理解,本研究中所提到的“空間造型轉換”是指在蒙德里安“格子畫”構成作品在二維空間與三維空間之間的造型轉換。這里所提到的二維空間是指具有長和寬組成的平面空間,三維空間是指由長、寬、高組成的立體空間。其轉換過程也是平面作品到立體呈現(xiàn)方式的過程,同時理解色彩對于空間分隔的作用及色彩空間秩序啟示。
兒童房模型將色彩、形狀、線條、功能整合起來,達到互相和諧與相互促進。課程要求學生的空間劃分必須遵循基礎平面選定的“格子畫”,即引導學生理解平面的多樣性,同時又限定學生設計的“命題”要求,培養(yǎng)學生感性與理性思維的綜合運用能力;學生在格子平面基礎上發(fā)展出空間高度,如二層閣樓、挑空、錯層等,由于基礎平面的多樣化,自然產生豐富的二層空間形式。這一步就充分反映出色彩圖案與空間形式間的轉換。概念模型形成后,引導學生在1:20的比例中認識空間尺度的基本要求,調整尺寸,使之滿足內部空間的人體工程學原理。比如,按照基礎平面格子畫某種顏色線條部分,升高2.7米得到一層空間的墻體,通過尺寸調整,使墻體厚度為0.35米的厚度,符合實際狀況。通過這樣的轉換,讓學生理解設計整體觀念的重要性。
(二)整合知識點,提高學習效率
設計專業(yè),特別是建筑、室內專業(yè),教學應體現(xiàn)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認知建筑與室內 “面” 與 “里”的主從關系;二是處理室內空間體量、組織流線、材料、節(jié)點等細節(jié);三是掌握專業(yè)技法表達設計意圖。但目前教學評價側重圖紙表現(xiàn)的精致,訓練也多側重圖紙的表達,分值分配上,圖紙表達有時占到總分的60%以上,導致學生輕視空間梁柱結構,通風、采光,甚至是尺寸、空間布局等基本要素,沒有建立起實際的空間三維感受。同時,圖紙、模型、空間等內容在傳統(tǒng)教學中多是分項教學,過分細分課程就會割裂了專業(yè)知識點的關聯(lián)性,使得學生在認知上處于“散點”狀態(tài),不能將所學知識有機地串聯(lián)在一起。為了教學的執(zhí)行,每位教師,每個學習點都會布置相關作業(yè),造成學生“任務重、時間緊”的問題。
久而久之,學生不免出現(xiàn)敷衍的不良學習風氣,甚至厭學或棄學。本次教改將《平面構成》《立體構成》《空間形態(tài)》《建筑基本原理》《人體工程學》《室內基本原理》等課程的知識點整合在一起,通過一項作業(yè)的不斷深入修改和研究,有效理解課程內容,提高學生作業(yè)質量,同時減少學生作業(yè)的負擔。
(三)主張學生設計作業(yè)自主選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建筑及室內制圖作為基礎教學內容,多采用圖紙抄繪教學,使得學生沒有真實感受到建筑設計的真實內容之前,就陷入二維圖紙的局限中,有時會降低學生對建筑及室內的感知力及學習興趣。在過去的傳統(tǒng)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命題作業(yè),根據(jù)每節(jié)課程教授內容布置相關作業(yè),評價以是否符合標準答案為標準,造成學生缺少學習熱情。
本教改的兒童房空間設計研究模型作業(yè),雖然以兒童房為限定要求,但給予學生多個開闊思路參考,如任務書中兒童可選擇0~3歲、3~6歲、7~15歲不同年齡階段;空間可以選擇以游戲、看護、學習等不同使用目的為主的選擇。自主選題充分給予學生學習的選擇自由,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調動學習能動性。同時,也讓作業(yè)形式更加多樣,促進相互間的學習和專業(yè)理解。
(四)小組團隊合作,培養(yǎng)學生團結精神
制作過程中會有一些體量較大或者結構復雜的造型,這時一個人的力量會體現(xiàn)得那么微不足道,復雜的制作過程還是需要幫手的,這時就需要團隊合作。因此,課程教學要求學生在前三周資料收集階段以3~4人為小組完成,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在課程的后期階段,組織學生以原定小組開展模型討論及互評活動,在相互評價環(huán)節(jié)增強學生交流及團隊互助精神的培養(yǎng)。團隊合作是未來學生進入社會的必備能力之一,課程輔導過程中,教師評價導向非常重要,在學生成績評價指標中,模型質量、空間準確性、色彩的搭配和諧度都是重要的評分項,但其中有一項及團隊合作的融洽性及積極性也是考核的重要參數(shù)。
如課程設定資料收集作業(yè)的評價小組成員分數(shù)是相同的,即反應小組整體學習水平,而非個人優(yōu)劣,因此,個人的表現(xiàn)就納入集體表現(xiàn)了。起初,一些學習認真的同學對此略有微詞,認為不夠“公正”,但隨著課程中對于團隊合作的學習方式不斷加以解釋、多次訓練,使得學生逐漸認識到團隊合作的效能是遠遠超出個人能力,獲取更為廣闊的學習信息。同時,也認識到未來的工作將以更多的團隊形式出現(xiàn)。
蒙德里安“格子屋”空間模型教學研究總體上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一些陳舊問題,但課程改革年限較短,依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有待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完善和改進:
一是建筑初步課程每年都開展教學研討,改革屬于動態(tài)推進模式,模型研究會隨著課程的深化還將繼續(xù)有所調整。
二是教師隊伍比較龐大,人員分配及工作分配比較繁瑣。明確課程負責人,細化教學。
三是教學改革從傳統(tǒng)的教師本位轉換為學生本位,從單純的“教”轉變?yōu)閷W生的“學”。如何把握好轉換力度和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還需要投入更多的思考。
獲內蒙古工業(yè)大學校教改項目“《設計初步》課程中模型制作內容及方法的教學改革研究”資助(項目編號:2015220)。
參考文獻:
[1]黃源.建筑設計與模型制作——用模型推進設計的指導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
[2]曾麗娟.建筑模型設計與制作[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
[3]向雨鳴,陳綱倫.設計方案與模型制作表達[J].福建建筑,2011,(11).
[4]趙艷.基于模型教學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J].陜西師范大學,2013,(5).
[5]盛群力,褚獻華編譯.現(xiàn)代教學設計應用模式[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