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熊
摘要:近現(xiàn)代中國造園界雖然整體上過于激進浮華,卻依舊有少量設計師守衛(wèi)著重意境的造園傳統(tǒng),重修或新造的園林,文脈也綿綿若存地延續(xù)著。本文試對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造園;文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5-0173-01
晚清以后,中國造園整體呈衰頹趨勢,其狀況足以用唐代劉長卿描寫古琴境遇的詩來形容:“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由于文人對傳統(tǒng)文脈的堅守,還是有部分重意境的園林綿綿若存?!巴砬逯撩駠K州重修了留園、環(huán)秀山莊等歷史名園,還新建了大量宅園,如怡園、耦園、擁翠山莊、聽楓園、曲園、半園、暢園、鶴園、余莊樸園、紫羅蘭小筑等大小一百多處園林,僅蘇州同里一鎮(zhèn)就有退思園等大小宅園30余處,清末時城內外有園林171處。
直到民國,發(fā)展勢頭不減。這些傳統(tǒng)式私家園林的主人,大多為文學家、書畫家、學者、作家、律師等文化人?!睂Υ藭r的園林,周維權先生曾說過:“然而園林只不過維持著傳統(tǒng)的外在形式,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內在生命力愈來愈微弱了”。此時還誕生了《營造法原》這樣的傳統(tǒng)建筑理論著作,大概作者姚成祖是想借此來保留住傳統(tǒng)建筑的一脈香火,初發(fā)心與文震亨撰寫《長物志》類似。其依據(jù)家藏秘笈和圖冊,將“蘇派建筑”營造技藝的用料、做法、工限、樣式等歸納總結,編寫成《營造法原》。全書共十六章,約三萬二千余言,其中第十五章“園林建筑總論”,將江南古典園林建筑中的亭臺樓閣、軒榭廊舫、疊山理水、花街鋪地、墻洞橋梁等進行詳細而精當?shù)姆治觥?/p>
建國以后,同濟大學成了維護中國造園文脈的主力。
1991年冬,云南安寧楠園竣工。陳從周自評說:“紐約的明軒,是有所新意的模仿;豫園東部是有所寓新的續(xù)筆,而安寧的楠園,則是平地起家,獨自設計的,是我國園林理論的具體體現(xiàn)”。
1986年馮紀忠先生設計了上海松江方塔園,何陋軒作為茶室位于其中,曾在南斯拉夫召開的世界五十名知名建筑帥作品展覽會上展出,并作重點介紹。何陋軒話意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造型仿上海市郊農(nóng)舍,四坡頂彎屋脊,毛竹梁架,茅草覆頂,舉重若輕。方磚鋪地,竹椅藤幾。四面環(huán)水,綠竹猗猗;三圍弧墻,青山隱隱。渾然天成而別有風致。其中流動著作者共鳴的宋代精神,以“意”引領所有的空間,即作者說的“意動空間”。對此馮先生還說:“墻段各自起著擋土、屏蔽、導向、透光、視域限定、空間推張等等作用,所以各有自己的軸心、半徑和高度……總之,這坐,不論臺基、墻段、小至坡道、大至廚房等等,各個元件都是獨立、完整、各具性格,似乎歉意自若,互不隸屬,逸散偶然;其實有條不紊,緊密扣結,相得益彰的。這個意思轉換成空間的語言,正是何陋軒平面上的那些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曲線墻?!鄙蟼€世紀七十年代末,葛如亮先生設計的習習山莊,位于浙江省建德,其將中國鄉(xiāng)土建筑特色結合現(xiàn)代建筑思想,通過地溝巧借清風洞內的自然風,打開房間里預留風口即可“清風習習”,山莊也因此得名。建筑與山體原石互利共生,茂密的植被掩映下,宛自天開。同時,山莊布局順應地形,以廊聯(lián)系建筑,長廊、平臺和階梯都跨石而過,架空在山體上,因此建筑顯得輕盈靈動。其中不但包容了西方建筑中幾何學,而且具有現(xiàn)代鄉(xiāng)土氣息,故而被西方人錄入建筑史冊。
當代中國造園文脈依舊延續(xù)著,“蘊藏著的自然美景像構成的原則和技巧,則仍然是新園林創(chuàng)作的重要借鑒”。如貝聿銘設計的日本美秀美術館,位于原始山林深谷中,通過隧道與吊橋聯(lián)通,路旁櫻花夾道,落英繽紛,正好與《桃花源記》暗合。美術館藏于地下,露出的傳統(tǒng)坡屋頂掩映在千峰翠色中,與蜿蜒的山勢渾然天成。蘇州博物館則是與周圍的府邸園林、街巷民宅及小橋流水融為一體。就這樣,貝聿銘用新的形式和材料延續(xù)了傳統(tǒng)造園文脈。就建筑而言,各地豐富的民居在現(xiàn)代城市化發(fā)展過程中,多被無情地拆毀。王澍設計的寧波歷史博物館,以混凝土集合結構,巧妙利用舊磚瓦,既賦予了建筑傳統(tǒng)神韻,又存儲了當?shù)厝巳旱挠洃?,還營造出了宋代李唐《萬壑松風圖》的畫境。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雖然是現(xiàn)代幾何結構,卻依然運用“近依池塘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的園林營造法式。王澍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園發(fā)起的“樹石論壇”,就理論貢獻而言,他歸結為三點:“重估和重述了山水畫的觀畫之法,并把它引申為園林的觀法,同時也是新建筑的構建之法;對自然形態(tài)的敘事與幾何的討論,不冉把園林只看作一種形式系統(tǒng);從自然材料和自然建造的角度重塑這種建筑學的基礎觀念和感覺?!?/p>
對于中國造園文脈的延續(xù),可借鑒美學家宗白華先生的精辟論述:“我以為中國將來的文化決不是把歐美文化搬來了就成功。中國舊文化中實有偉大優(yōu)美的,萬不可消滅……我實在極尊崇西洋的學術藝術,不過不復感藐視中國的文化罷了。并且主張中國以后的文化發(fā)展,還是極力發(fā)揮中國民族文化的‘個性……”在中國文化里,從最底層的物質器皿,穿過禮樂生活,直達天地境界,是一片渾然無間,靈肉不二的大和諧,大節(jié)奏。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也是中國藝術境界的最后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