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蘭 鐘星宇
摘要:漢舞不僅縱向繼承了楚舞的風格特征,也橫向吸收了邊疆和外域舞蹈的風格。于漢代盤鼓舞畫像石中可以發(fā)現(xiàn),盤鼓舞舞蹈中形式與情感的表達可以通過不同的袖長來展現(xiàn)。盤鼓舞并不只由女子表演,偶爾也會出現(xiàn)由男子單獨或男子女子共同進行的表演。表演形式不同,視覺感受也不同,女子動作以柔美、輕捷為特點,男子動作則更加利落、陽剛。盤鼓舞因漢承楚舞這一特性,與漢代“翹袖折腰”這一特征一脈相承,演形式不同,視覺感受也不同,舞者在盤鼓上以不同的節(jié)奏,用腳趾、腳掌踏擊鼓面,身體給出不同舞姿磨擊鼓面,形成了一種舞蹈與音樂、鼓點緊密結(jié)合的感官體驗。
關(guān)鍵詞:盤鼓舞;畫像石;舞蹈文化;服飾特征;表演特征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5-0059-01
畫像石不僅是中國古典美術(shù)藝術(shù)發(fā)展的顛峰,更對漢代以后的美術(shù)藝術(shù)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美術(shù)史上占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所謂畫像石就是以石為地、以刀代筆的石刻藝術(shù)品,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gòu)石。
畫像石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在石面上直接用陰線條勾勒出圖像的陰線刻。(2)在磨平的石面上,將物像輪廓線以外的余白面削低,使物像面呈平面凸起的凸面線刻。(3)在石面上沿物像的輪廓線將物像面削低,使物像面呈略低于余白面的凹面線刻。
盤鼓舞表演時表演者在盤、鼓、地面三者間進行翻騰跳躍,利用優(yōu)美的舞蹈動律以及高超的雜技技巧,凸顯出盤鼓舞別樣的韻味。舞者在盤鼓上以不同的節(jié)奏,騰空跳躍,用腳趾、腳學踏擊鼓面,身體給出不同舞姿磨擊鼓面,形成了一種舞蹈與音樂、鼓點緊密結(jié)合的感官體驗。
于漢代盤鼓舞畫像石中可以發(fā)現(xiàn),盤鼓舞舞蹈中形式與情感的表達可以通過不同的袖長來展現(xiàn)。河南洛陽出土的漢代盤鼓舞畫像石和山東諸城出土的漢代樂舞百戲畫像石相比就會比較短。河南洛陽出土的漢代盤鼓舞畫像石的袖長大約只有自身臂長的兩倍,而山東諸城出土的漢代樂舞百戲畫像石中盤鼓舞表演者的袖稍已垂到地面,就明顯會比河南洛陽出土的漢代盤鼓舞畫像石的袖體長。
通過觀察漢代出土的關(guān)于盤鼓舞的磚瓦石了解到,盤鼓舞舞者身著短袖時和身著長袖時會呈現(xiàn)著不同的動作。舞者在短袖時候手臂上的動作會出現(xiàn)有夾角,袖體都有折回到身體,呈現(xiàn)給人翹袖折腰的動作。而舞者身著長袖的時候,袖體都是在身體兩側(cè)向遠延伸的感覺,雙膝會有伸直的時候。如山東雁城出土的漢代盤鼓舞畫像石中的女舞者袖體就在身體兩側(cè)流線型在舞動,雙膝伸直身上的裙擺向兩邊撒開如同舞者在快速旋轉(zhuǎn)給人優(yōu)美的流線感。
盤鼓舞并不只由女子表演,偶爾也會出現(xiàn)由男子單獨或男子女子共同進行的表演。盤鼓舞中表演者為女子的時候就會常出現(xiàn)翹袖折腰的動作,袖體通常會出現(xiàn)類似于現(xiàn)在古典舞中弧線揚袖的弧形和一些流線型的動作,給人一種修長的線條美,腳下的動作也小而輕盈,大多動作都在盤鼓上踩踏、跳躍,像卞蘭在《許昌宮賦》中描寫到的:“興七盤之遞奏,關(guān)輕捷之翱翱”,此句表現(xiàn)出了盤鼓舞的中的輕柔美。
當盤鼓舞中表演者為男子時,袖體就會出現(xiàn)類似于現(xiàn)在古典舞蹈當中直線揚袖的有力量的動作。在山東沂南出土的漢代樂舞百戲圖像石中的男子就是在盤鼓旁甩出有力的直線袖體,身上的服裝隨著他有力的出袖而在大幅度的抖動,腳下是類似于弓步的大動作,整個動作給人以霸氣側(cè)漏的感覺。
當盤鼓舞中出現(xiàn)男子和女子同時表演時,男子會為女子擊鼓和聲,其男子的眼神會常跟隨著女子,跟隨著女子的心理活動和動作變化而進行變化,對女子的動作做出相應的附和。而女子并非依附男子舞蹈。
綜上所述,盤鼓舞表演時表演者在盤、鼓、地面三者間進行翻騰跳躍,利用優(yōu)美的舞蹈動律以及高超的雜技技巧,凸顯出盤鼓舞別樣的韻味。
盤鼓舞舞蹈中形式與情感的表達可以通過不同的袖長來展現(xiàn)盤鼓舞因漢承楚舞這一特性,與漢代“翹袖折腰”這一特征一脈相承,演形式不同,視覺感受也不同。
盤鼓舞中,舞者多有折腰、舞袖這一及為突出的特點,正響應了漢承楚風這一審美情趣。在眾多漢舞種類中,盤鼓舞是漢代非常受歡迎,富有代表性的樂舞之一并且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基金項目:本文為四川師范大學學生課外科技作品項目《盤鼓舞的運用及傳承》前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