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 王鶴然
摘 要:古詩詞藝術歌曲可以說是中國藝術歌曲中的一大經(jīng)典,是我國歌唱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詩詞在產(chǎn)生之初就是為了歌曲演唱而存在的。介于兩者之間所產(chǎn)生的音韻美與文學美,本文以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發(fā)展歷程為切入點,對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的美學特征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美學特征
0 前言
古詩詞藝術歌曲從20世紀20年代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然在音樂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的音樂脈絡和風格特點。它的出現(xiàn)一方面拓寬了我國聲樂藝術演唱作品的范圍,另一方面更是將中國古詩詞以全新的面貌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讓人們看到古詩詞在音樂中的可塑性,為古詩詞穿上了“音樂的外衣”。當然這一切美好的前提是,運用音樂巧妙的表達中國古詩詞的意境,準確演繹出古詩詞中所蘊含的美學韻味,所以筆者就美學這一視角展開了論述。
1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概念及發(fā)展
1.1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概念
古詩詞藝術歌曲是由古詩詞與音樂兩者相融合的一種聲樂體裁,古詩詞是音樂的核心,而音樂演唱則是歌曲的表現(xiàn)方式,音樂所體現(xiàn)的本質在古詩詞的寓意里,音樂表現(xiàn)在演唱過程中。它之所以能擁有眾多人們的青睞,源于它既有詩歌的美妙優(yōu)雅,又具備歌曲的靈動性。眾多周知,我國古詩詞大多都是朗朗上口,十分押韻且有深意,故被歷史所傳承,作曲家通過不同的旋律在演唱中將古詩詞的意境充分表達,進而將古詩詞與歌曲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創(chuàng)作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
1.2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發(fā)展歷程
古詩詞藝術歌曲隸屬于中國藝術歌曲的范疇,緊跟著中國藝術歌曲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早在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后,音樂藝術創(chuàng)作的呼聲空前絕后,一大批從國外留學歸來的音樂人,取歐洲國家的作曲精華,結合中國藝術歌曲的特點開始了新一輪的嘗試和創(chuàng)作,例如作曲家青主、黃自、劉雪庵等人紛紛以古詩詞為載體,融合中國傳統(tǒng)音樂、現(xiàn)代音樂以及歐洲傳統(tǒng)音樂等相關技巧,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藝術歌曲形式。其中比較著名的藝術作品有黃自的《花非花》、青竹的《大江東去》、馬思聰?shù)摹堕L相思》等等,這些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興起把中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推向了高潮,為其發(fā)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2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的美學特征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的美學特征是多元化的,涉及范圍十分廣泛,因為其兼有古詩詞與音樂兩種特性,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的美學特征。
2.1 古詩詞歌曲演唱之韻味美
韻味可以說古詩詞固有的一大特點,因為了解古詩詞的人都知道,不論是絕句還是律詩,都講究整體押韻,詞語之間平整對仗,韻味就像是古詩詞的靈魂,甚至比作品本身所闡述的事情更重要。當古詩詞和音樂結合之后,更是將韻味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因為音樂是一種流動的聽覺藝術,作曲家通過歌曲的調試、節(jié)奏、曲式及和聲等方式進行合理安排,而后在演唱中用旋律的起伏變化及聲音的表現(xiàn)形式,把古詩詞的韻味美用一種全新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整體和諧而優(yōu)美。
如早期作曲家青主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大江東去》,在進入歌詞的內容敘事階段,整個演唱的旋律舒緩自然,速度變慢,右手的伴奏織體給主旋律和弦,加強了敘事效果,而左手的三連音節(jié)奏則在演唱中不斷反復出現(xiàn)模仿水流的狀態(tài),渲染了時光流逝的感懷。
2.2 古詩詞歌曲演唱之語言咬字、行腔美
和現(xiàn)代漢語古詩詞的文法以及句法相比,中國古詩詞在這方面顯得更為復雜,且文學性更強。語言咬字、行腔是古詩詞歌曲演唱的基礎之一,因為詩詞是一種十分“跳躍性”的文體,語言描述較為簡練,有時候兩三個字就能說一件事,一個字不同的讀音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含義。所以歌曲演唱者在演唱時,首先要對咬字及行腔清楚明了,這樣才能有效避免表達失誤。要保證演唱的美妙與動聽,要注意表達的清晰度與自然度,做到張弛有度。演唱者需要學會用舌尖、牙尖與唇間的相互配合,避免演唱過程中喉嚨部位過度用力。
2.3 古詩詞歌曲演唱之情感美
古詩詞歌曲之所以被稱為藝術作品,這跟它在演唱中的情感傳遞是分不開的,情感傳遞是藝術作品的功能之一,不同的作品通過相應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能夠給觀眾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或溫暖、或愉悅、或悲憤、或哀思,都極易調動人的情感。古詩詞歌曲演唱在情感表現(xiàn)中一般較為委婉,不像現(xiàn)代文學那么直白,這跟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有所關聯(lián),因為我們深受儒學思想的教育,即使是表現(xiàn)男女愛情的古詩詞作品,也相當含蓄。另外,中國文人在古詩詞創(chuàng)作中都十分講究語言的凝練程度,他們總是盡可能用最少的語句把事件表述出來,所以造就了古詩詞歌曲的含蓄與委婉。如后唐李煜名作《虞美人》中經(jīng)典的兩句詩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他在詩詞中借助春花秋月這種意象之物,及連綿不斷的流水表達自身內心深處那道不盡的哀愁與無處寄托的悲傷。
3 結語
中國古詩詞與音樂演唱之間聯(lián)系很緊密,兩者的完美融合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古詩詞歌曲演唱的文學美與音韻美,通過演唱的方式可以把古詩詞中所表現(xiàn)的情感升華到最高點。在演唱過程中除了要注意音準,歌曲內在的美學特征才是真正的吸引點,這些獨特的美學特征給中國古詩詞歌曲帶來了一股古香古色韻味,為觀眾留下了不絕于耳的潺潺妙音。
參考文獻:
[1] 韓靜.聲中有境? 入韻傳神——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的美學剖析[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5(2):127-131.
[2] 王喜娟.論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美學特征和審美價值[J].藝術品鑒,2017(6).
[3] 陳晨星.平平仄仄入新聲——試論中國早期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和演唱審美[D].杭州師范大學,2016.
[4] 王仁飛.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音樂與文學相融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高源(1993—),男,黑龍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聲演唱與教學。
通訊作者:張玉春,佳木斯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