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變遷是指文化內容和結構在量上的緩慢變化過程。文化變化會影響并導致音樂等方面發(fā)生變化。黑衣壯音樂作為廣西壯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重要的音樂形態(tài),它的傳承必然也會因文化變迀而受影響及發(fā)生變化。
關鍵詞:文化變遷;黑衣壯音樂;傳承;影響
文化都有適宜它生存的環(huán)境,音樂也是如此。因為音樂本身就是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的沖擊下,黑衣壯音樂也受到了影響,并發(fā)生了種種變化。
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族群的文化,一般都會有一些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作為自己本民族的獨特性標志的文化載體。就黑衣壯而言,其文化標志的主要載體就是歌謠、服飾、建筑等。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當?shù)孛袼谆顒釉絹碓缴?,黑衣壯音樂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例如,隨著勞動方式的不斷變化,少農事歌(四季歌),歌頌豐收,祈求來年好光景在日常生活中幾乎聽不到了。另外,當?shù)鼗榧抻^念在不斷發(fā)生改變,一些青年男女習慣的情歌對唱尋求伴侶的現(xiàn)象已經很少了。特別是80年代初流行音樂傳入中國,年輕的少數(shù)民族一代在聽覺上也發(fā)生了變化,他們更青睞于流行歌曲,當?shù)氐纳礁枰焉俪蛘吒揪筒粫恕,F(xiàn)在上山砍柴或趕圩歸來,只是作為傳統(tǒng)歌節(jié)里的“保留節(jié)目”了,只有少數(shù)年長的人會唱。變遷之快令人難以置信。
1 黑衣壯簡介
黑衣壯是廣西壯族的一個支系,即布嗷、布敏兩族,主要居住在位于中越疆域的廣西那坡縣,按自稱和語言劃分有12個族群之多,總人口5.18萬多人,占當?shù)貕炎蹇倲?shù)33%,有的村落90%以上都是黑衣壯。黑衣壯居住高度集中,居住的房屋為古老的石木結構干欄式建筑。黑衣壯民歌、二聲部重唱及少量三聲部合唱(主要以二聲部為主),曲調高亢嘹亮。歷代傳唱那坡壯族民歌是他們的民歌,被譽為“廣西民族音樂富礦”和壯族民歌的“活化石”。黑衣壯的高度聚居是歷史的必然,它是黑衣壯長期社會變遷的結果。
2 黑衣壯音樂的現(xiàn)狀及特點
那坡壯族民歌經縣政府申報,2005年5月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民歌覆蓋全縣9個鄉(xiāng)(鎮(zhèn))130個村(社區(qū)),跨縣流傳于周邊的靖西市安德、南坡等鄉(xiāng)鎮(zhèn)村莊,跨省流傳到云南省富寧縣,跨國流傳至越南的高平、河江兩省岱族儂族地區(qū)。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被譽為“廣西民歌音樂富礦”、壯族民歌的“活化石”和壯族“尼的呀”音樂。據(jù)普查統(tǒng)計,共有長歌、短歌、散歌、組歌286個(套)編目。
第一,按聲調分,可分為“雖敏”“尼的呀”“論”“春牛調”“請仙歌”和“盤銳”6大種類約160多套。代表性曲目有《雖待客》《論造》《酒歌》《盤歌》《祭祖歌》等。此中,“尼的呀”是壯語里“好的呀”的意思,是常用的襯詞。“尼的呀”山歌曲調清新明麗,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已經成為壯族音樂的標簽。
第二,按內容分,那坡壯族民歌主要有神話傳說、人物列傳、情況變遷、汗青變亂等的敘事歌,傾訴苦難、控告克制的苦情歌,反映天然、生存履歷的稼穡歌,向往美景的歌頌歌,待人接物的禮節(jié)歌,體現(xiàn)傳統(tǒng)風俗的風俗歌,吊唁奔喪的祭奠歌,慶賀婚嫁滿月、新居完工、老人生日的祝酒歌。而最富厚的是情歌。
3 黑衣壯音樂的傳承和影響
隨著時代的變遷,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們觀念的更新,作為獨特的黑衣壯文化標志的音樂等往往因為自身的區(qū)域性特點,靠民間藝人集體創(chuàng)作,口頭傳承,不利傳播,面臨著日趨嚴重的傳承問題?,F(xiàn)在,歌謠的傳唱已經面臨后繼無人,有少量節(jié)目只是他們節(jié)假日的保留節(jié)目。因此,挽救、發(fā)掘、整理、掩護黑衣壯歌謠已經刻不容緩。
第一,近年來,廣西各地政府和領導對黑衣壯音樂的重視。完善黑衣壯音樂的理論體系,為其有效保存與發(fā)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二,加大媒體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傳承的意識。經常舉辦山歌比賽、壯族音樂進校園等活動。
第三,2001年11月南寧國際民歌節(jié)開幕式上,黑衣壯演唱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曲《山歌年年唱春光》和《壯鄉(xiāng)美》讓聽眾一飽耳福。其后龍州黑衣壯以天琴演唱會轟動國內外學術界。在此情形下,各地政府、各界人士紛紛提出要打造“黑衣壯”文化品牌,吸引了一大批中外民風研究學者、音樂家等前往采風學習。
第四,那坡縣文化館副館長——黃峰,對那坡縣歌謠、民間故事、諺語進行了收集和整理。2004年,他編寫了《黑衣壯歌謠藝術與傳承保護初考》,探索了黑衣壯歌謠的起源。2005年,在黃峰等人的努力下,將那坡壯族民歌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2005年5月,那坡壯族民歌申遺成功。
第五,政府授予傳承人——羅景超,對參與拯救、挖掘和保護整理黑衣壯歌謠起了很大的傳承作用。經過多年的整理,羅景超發(fā)現(xiàn),那坡壯族民歌不同的聲調形成了上百種內容。梁維軍等一批山歌手被羅景超吸引過來,一同參與拯救、挖掘、整理黑衣壯歌謠,并整理山歌材料出版一本《那坡壯族民歌》。現(xiàn)在每年的對歌賽,周圍縣份和越南歌手都受邀來唱。他希望今后民歌能走進學校、走進社區(qū)、走進賽場,展現(xiàn)的不僅是民族風采,更是鄉(xiāng)音與鄉(xiāng)愁。
第六,地處南疆的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專門成立了多個民族音樂團隊,如原生態(tài)合唱團、天琴演奏團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這樣,學生畢業(yè)后走向工作崗位,既能傳承給下一代,又能更加全面、更深入地開展保護工作。
政府及社會一系列對黑衣壯音樂的傳承活動影響是非常大的,筆者相信,以后的黑衣壯音樂不管是傳承方式還是傳承范圍都會快速地在社會傳承的軌道上前行。
參考文獻:
[1] 白翎.廣西黑衣壯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J].中國音樂,2005.
[2] 王雯.社會文化變遷對少數(shù)民族民間音樂的影響及應對[J].貴州民族研究,2016.
[3] 蘇劍華.黑衣壯山歌校園傳承的實踐探索[J].明日風尚,2018.
[4] 譚湖.探訪神秘黑衣壯[J].今日南國,2007.
作者簡介:王恒華(1982—),女,湖南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聲樂教師,從事聲樂表演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