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明亞
摘要:一件制作優(yōu)秀、技藝精良的紫砂壺,必須具有備顧老指:嘴把舒屈自然,若生成者;蓋獨如人之冠,口蓋直而緊,雖傾側而無落帽之憂,眼處小而內錐,故無窒塞不通之弊。
關鍵詞:文化;內涵;鑒賞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5-0039-01
獨樹一宜興紫砂陶是我國具有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的工藝美術陶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高的藝術成就,它起源于宋代,歷經(jīng)明清兩代的成熟,為中華文明做出了貢獻。其發(fā)展到今天,在壺的造型藝術上日臻完美、豐富,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v觀明清以來紫砂壺的傳世作品,不論是方貨、光貨、花貨等都有令世人公認的經(jīng)典作品。創(chuàng)作出這些經(jīng)典作品的老藝人,也是經(jīng)過長期的探索、不斷地改進,最后制作成功,成為了中國紫砂寶庫中的不朽之作。我們今天的紫砂壺藝人,應該認真地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紫砂壺的真正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經(jīng)濟價值應從何入手去探求,才能真正永遠保持紫砂壺在茶文化、茶道中不可或缺的牢固地位。紫砂是中國工藝美術之苑中的一枝奇葩,她有著一個遙遠的起點。長江流域的文化是中國文明的一大發(fā)祥地。宜興位于長江下游的太湖之濱,生活在宜興的先民早就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從事農業(yè)生產(chǎn),燒制原始的陶器。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正來自于這厚重的沉淀。
由于紫砂泥料品種并不單一,而且每種泥的性質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壺之前的紫砂泥原料制作過程也很復雜。首先,是到礦上選料;其次,是精選;然后,要經(jīng)過攤場、日曬、敲碎、除雜質、過篩等。風化過一段時間后,變成為豆狀顆粒,再經(jīng)過研磨成大小粉塵,再加水浸泡陳腐。陳腐后攪拌成泥塊,生泥塊經(jīng)過多次捶打,使泥料壓縮粘韌,再次經(jīng)過陳腐,保持適量水進行悶料。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待用。
紫砂壺因為可以發(fā)出茶之色、想、味,并且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有人把紫砂壺和瓷壺做過比較,在天氣熱的時候用一樣的時間泡茶后,瓷壺內茶汁酸度的增長率要比紫砂壺快得多。然而紫砂壺盛茶并不可能保持多日不餿,這是與瓷壺或者金屬相對而言的。這些事用功能都是由于紫砂泥料的特性決定的,因為紫砂壺具有良好的吸附氣體性能和透氣性能,用作泡茶時候色、香、味良好。因為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排水性,也不會爛根。而且紫砂壺還可以放在火上煮茶,不容易少裂開來,如果經(jīng)常擦拭自護的表面,還會自發(fā)光澤,具有不一樣的風格。
紫砂壺按類型主要有三種:光貨、花貨和筋紋器。光貨以圓為主,在圓的基礎上加以演變,用線條、描繪、銘刻等多種手法來制作;花貨以自然界中的瓜、果、樹、竹等自然物作為題材給以藝術加工而成;筋紋器是以壺頂中心向外圍輻射有規(guī)則線條的壺,豎直線條叫筋,橫線為紋。
目前,除了有這三種傳統(tǒng)的紫砂壺類型外,還出現(xiàn)了許多陶藝類的作品,它們形式多樣,加入了更多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思想與理念。
鑒別和欣賞這一門世界陶瓷門類中獨樹一幟的紫砂陶藝術,對于紫砂陶藝術應持怎樣的審美觀點,直接影響了制作者的創(chuàng)作構思,因此有必要談淡紫砂藝術的審美觀問題。宜興紫砂具有它的獨特性,如泥原料的獨有蘊藏占盡地理,成型技法以泥片鑲接及拍打身筒為主要的成型方法,區(qū)別于其它陶瓷行業(yè)的各種成型法則,并聯(lián)系到裝飾上的文化層次等等,這些都應該是宜興紫砂工藝所已具備的審美因素,茶壺這個砂藝最著名的品種形式,從傳統(tǒng)的造型來分析,在每件器形的結構中,根據(jù)造型藝術的理論和法則,多是由點、線、面組成的主體與附件,如壺的嘴、把、口、底、足、蓋、的子等等配置關系,各個方面的比例恰當與否,外輪廓線段結構上的緩沖過渡,明暗面的技法處理,空間與實線所形成的虛實對比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無窮的推敲,使作品蘊含著豐富的美感。
其一,形即壺的形象,也就是形狀式樣,這來源于對造型的熟習程度,取決于自己的精心設計,要明確地安排制作壺的大的“面”即壺身,要鮮明地強調壺體的每個部分,嘴、把、口、底、足、蓋、的子所支配的方向。由點線到面,交待清楚線條的來龍去脈,緩沖過渡,明暗轉折虛實對比,這樣才能深入空間而獲得形的深度,把點線面處理好以后,作品已經(jīng)具有了生命。其二,神,即壺的神態(tài)也就是通過形象表達散發(fā)出的情趣。其三,氣,即壺的氣質,也就是形象內涵的實質性的美的素質,紫砂壺藝是實用工藝美術產(chǎn)品之一,是具有藝術氣質的實用品和裝飾品,要求產(chǎn)品的氣質要美,因為壺藝產(chǎn)品是為生活服務的,這就要求做到美與實用相結合,裝飾生活,適用于生活,即方便實用,又能陶冶情操,從使用中獲得美的感受,這就是氣質上的美。
適度創(chuàng)新是把握文化發(fā)展脈絡的需要,文化是一條不斷開拓的路,是一條流動的河,是跳動不息的脈絡。“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正如我們所知,文化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特有的一種創(chuàng)造與表達,時刻把握文化的發(fā)展脈絡才能緊扣文化藝術的本質特征,保證其具有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