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東北大鼓是我國東北地區(qū)特有的、帶有地方色彩的傳統(tǒng)鼓曲藝術,流傳至今,歷史悠久。它的唱腔綿綿雅韻,源遠流長。它集中吸收了東北地區(qū)和各地優(yōu)秀民間小調的精華。東北大鼓還有京韻、西河、樂亭大鼓等姊妹藝術的優(yōu)美唱腔,加之東北民間韻律通俗易懂,東北大鼓傳統(tǒng)文化至今流傳和發(fā)展。東北大鼓這一曲藝藝術,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被國家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久以前,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茶余飯后,人們都不時會聽到這種樸實而韻味深長的曲調——東北大鼓。那時,農民種地與勞動休息之余,都會情不自禁地哼唱幾句來抒懷情感與暢想人生。東北大鼓屬于弦子書,它的流派有很多種。
以沈陽為中心的叫奉派,即奉天大鼓,也是流傳最早的,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它的主要唱段較短,對東北地區(qū)的其他曲種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如東北民歌、二人轉等。即使是短段,它的難度也較大,以至面臨失傳,但是遼寧許多藝術家對這種傳統(tǒng)文化十分摯愛,不斷挖掘和整理。近年來,東北大鼓有了一些新作品呈現在舞臺上,使更多人可以欣賞這門傳統(tǒng)藝術。
以錦州為中心的西城派,盛行于民國期間,流傳至今深受百姓喜愛,題材以人物為主,歌頌民族英雄和歷史人物。以營口為中心的叫南城派,它的特點是鏗鏘有力,有婉轉和抒情,細膩優(yōu)美。以吉林為中心的東城派,它起源于清代,通過多年的不斷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深受群眾喜愛。以黑龍江為中心的江北派獨具特色,藝術風格與其他東北大鼓有所不同,它在傳統(tǒng)鼓曲上有所創(chuàng)新,以活潑和歡快為主。
總之,各大流派各有其特點,各有千秋。著名的東北大鼓藝人霍樹堂老前輩,是東北地區(qū)最具影響力的藝人。他演唱的東北大鼓曲調高亢有力,爽朗豪放,代表作有《楊靖宇大擺口袋陣》,在1958年的全國曲藝匯演中榮獲一等獎。
東北大鼓的表演形式有多種,最常見的就是一人擊打書鼓,三弦伴奏有楊琴、四胡、琵琶等多種樂器,一起來烘托氣氛。以前,百姓生活十分艱難,娛樂生活少之又少,有時只是飯后帶著板凳來到屯子里的鄉(xiāng)親家,坐在凳上、炕上、聽上一段鼓書。在他們心中,那就是一種開心與快樂。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離不開一代代人的努力,有些盲人自彈自唱,沒有任何樂器輔助,也沒有曲譜,即興發(fā)揮和演唱,唱得有聲有色,自己也陶醉其中。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東北大鼓這一門鼓曲藝術也不斷更新與改變,在形式和內容上有著一定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遼寧鞍山就有這樣一位東北大鼓藝術家,她就是我國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她的童子功就是東北大鼓。她的《憶珍妃》《刑場上的婚禮》《紅棗情》《王二姐思夫》堪稱東北大鼓精品,也可稱作遼寧鞍山大鼓。她的作品特點是精到極致、旋律優(yōu)美、高亢、氣勢宏大、抒情委婉,真是美得讓人無法喘息,意味深長,無法超越。她的《紅棗情》作品是特意為張學良所作,由著名快板書表演藝術家王印權精撰。王印權參觀張學良家鄉(xiāng)臺安后,專程撰稿,贊揚和謳歌張學良與家鄉(xiāng)百姓的家鄉(xiāng)情、紅棗情,感人至深。劉蘭芳用遼寧鞍山家鄉(xiāng)特有的民間曲調,演藝精湛,情感真誠,影響了一代人。
在當今的新形勢下,鼓曲藝術不論從作品還是從演員的自身修養(yǎng)與表演都應改革與進步。東北大鼓《憶珍妃》名段,它的曲調和旋律被多個姊妹藝術移植。這首名段讓人聽后難以忘懷,情真意切,打動人心,在當今的舞臺上,鼓曲這門傳統(tǒng)文化藝術有它特有的價值和意義。鞍山市演藝集團韓旭創(chuàng)作的東北大鼓《家和萬事興》,2018年參加了全國優(yōu)秀曲藝節(jié)目河南“馬街書會”演出,內容旨在提倡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演唱《家和萬事興》從理解作品開始,小家大國,小家富??奎h和國家,充分體現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和對百姓的厚愛。在這段鼓曲處理上,筆者主要以農家院綠色為背景,燈光也由綠色轉換為紅色,體現國富民強。寓意深刻,提倡“家和萬事興”,演員服裝也要進行研究和創(chuàng)新,演員可以身著綠色旗袍,通過紅花、綠地的農家院背景加以襯托。演員演唱要以抒情為主,表達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無論如何表達情感和演繹作品,人們都要掌握東北大鼓特有的曲種特點,它是由大口、小口、平調、二六、慢板、快板等多種曲牌和唱腔組成的,這是幾個簡單、常用的經典唱腔。根據內容需要,東北大鼓還有悲調、南城調、北城調等。東北大鼓演唱特點和基本形式就是上下7字句式,其音樂結構屬于板腔體。
總之,東北大鼓這門鼓曲藝術想要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在舞臺上綻放,就要借鑒其他藝術發(fā)展經驗,充分利用老一輩藝術家留下的寶貴資料,跟上時代步伐,融入時代元素,使得演員、弦?guī)熂八形枧_效果交織配合呈現完美畫面,適應當今新形勢的發(fā)展和需要。眾所周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夢的魂與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基石,是文化強國的歷史支撐。為此,人們要不斷努力學習,與時俱進,從學生抓起,做到校園有曲藝、有鼓曲、有人才,更要有一批精干的師資力量,挽救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需要,適應千千萬萬的民眾,讓東北大鼓這朵曲藝之花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領域芬芳綻放。
(鞍山市演藝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