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上海 200126)
某既有教學樓建筑,為一幢7層房屋,總建筑面積約為7 988 m2。房屋東西向總長約58.5 m,南北向總寬約23.5 m;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拐鹪O防烈度為7度(0.10g),原設計抗震等級為3級。根據(jù)相關規(guī)定,需對該房屋進行檢測及抗震鑒定,其抗震措施需按提高1度執(zhí)行,則其抗震等級相應提高至2級。
根據(jù)抗震鑒定報告中的鑒定結論可知,本結構有以下幾點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
1)框架柱箍筋最小體積配箍率及節(jié)點區(qū)內(nèi)體積配箍率、填充墻拉結筋等抗震構造措施不符合規(guī)范要求,需進行加固處理。
2)部分框架柱軸壓比超過規(guī)范限值,部分框架柱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載力不滿足要求,部分框架梁的受彎承載力不滿足要求。
3)各樓層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轉位移比超出規(guī)范限值。
因此,需針對上述問題進行加固處理。
對于混凝土結構,常規(guī)的加固方法[1,2]有加大截面法、粘鋼法和粘碳纖維法等。這些方法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以下問題:
1)增大截面的同時,也增加了結構的剛度,導致地震作用增大,經(jīng)濟性相對不高;
2)加大截面法現(xiàn)場施工的濕作業(yè)時間長,且會導致建筑內(nèi)部空間使用面積減小,對建筑的使用功能影響較大;
3)粘鋼法和粘碳纖維法存在耐久性和防火性能差等問題。
采用消能減震設計方案,具有以下優(yōu)點:
1)通過設置消能減震產(chǎn)品,在小震作用下即可耗能,提高結構的附加阻尼比,進而降低結構響應。
2)中震、大震作用下,消能減震產(chǎn)品繼續(xù)耗能,起到第一道抗震防線的作用,保護主體結構,提高結構的延性。
3)根據(jù)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2]規(guī)定,當消能減震結構的抗震性能明顯提高時,主體結構的抗震構造要求可適當降低,當消能減震后水平向地震作用影響系數(shù)不到非消能減震時的50%時,此消能減震結構抗震構造可降低1度。
考慮到本工程的施工性及建筑空間的使用性,本項目采用軟鋼制位移型阻尼器。在小震作用下即可提供附加有效剛度和附加阻尼比,有效降低地震作用力并提高結構的抗震性能。從而減少梁柱的加固量、降低加固費用,同時可避免基礎的加固,且施工較簡單,施工工期較短。
本工程采用的位移型軟鋼阻尼器的力學參數(shù)見表1。
表1 阻尼器力學參數(shù)
阻尼器布置匯總見表2,阻尼器平面布置位置和編號如圖1,圖2所示。共設置32組阻尼器。
表2 阻尼器布置匯總表
阻尼器均采用墻支撐方式與建筑相接合,如圖3所示。
采用ETABS軟件進行減震分析,位移型阻尼器采用連接單元(Link Element)中Plastic(Wen)的線性行為來進行分析,在連接單元中輸入阻尼器的有效剛度并采用線性迭代分析方法[4]來進行消能減震結構在設計地震下的振型分解反映譜法分析。
迭代計算結果詳見表3,可知結構總阻尼比可由0.05提升至0.11。
表3 附加阻尼比迭代計算
分別對非減震結構和減震結構進行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計算結果表明,首層柱剪力的降低比例約為65%,首層柱彎矩的降低比例約為62%,因此消能減震結構的抗震性能明顯提高,參照現(xiàn)行《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本結構的抗震構造要求可按降低1度考慮,則與抗震等級相關的構造措施均可滿足要求,無需加固。
同時消能減震結構的整體指標均可滿足規(guī)范要求;框架柱承載力也可滿足要求;少量框架梁承載力不滿足要求,采用了加大截面法進行加固。
采用ETABS軟件對減震結構進行大震靜力推覆分析,其中梁、柱構件采用集中塑性鉸模型,軟鋼消能器設定為剪力塑鉸。
由靜力非線性分析可得知,X向(長向)的性能點為(19 039.588 2,0.201 33);Y向(短向)的性能點為(19 018.397 6,0.158 615)。
大震下結構彈塑性位移角計算結果見表4,均小于1/50,滿足要求。
表4 大震彈塑性層間位移角
1)與傳統(tǒng)加固方式相比,采用消能減震技術進行加固優(yōu)勢明顯。
2)本工程采用位移型軟鋼阻尼器,小震下附加阻尼比為6.13%,有效地減小了框架柱承擔的地震作用,實現(xiàn)了抗震構造措施的降度設計。
3)通過大震靜力推覆分析可知,結構彈塑性位移角不超過1/50,可滿足大震不倒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