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摘要:《文心雕龍》是劉勰所著的一部理論結構系統(tǒng)嚴密的文學理論專著,是傳統(tǒng)文論的典型代表之一。通過對《文心雕龍》的閱讀,筆者認為道家思想深深地影響到了劉勰在《文心雕龍》的創(chuàng)作,而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也體現在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上。然而從這兩個層面來論述《文心雕龍》與道家思想關系的研究并不多。因而在本次論文中,筆者將主要主要通過創(chuàng)作方法和創(chuàng)作心態(tài)這兩個方面來探析道家思想對于《文心雕龍》的影響。從而更好地把握作品。
關鍵詞:道家思想;文心雕龍;劉勰;影響
“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保ā缎蛑尽罚坝眯摹?,是指文學所表達的作者的心靈世界。這個“心”乃是文學的內容和底子,劉勰也恰是由此建立起“以情為本,文辭縱情”的創(chuàng)作論體系。使得劉勰把握住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核心脈搏,密切聯系文學創(chuàng)作的內部,總結出適用萬千的為文規(guī)律,從而使《文心雕龍》成為名不虛傳的“文苑之學”。可以說,《文心雕龍》涉及到了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各個方面的主要問題。而道家思想在其創(chuàng)作體系的形成上,又起到了一個不可忽視的作用,下面,就將從創(chuàng)作方法及創(chuàng)作心態(tài)兩個層面,來探析道家思想對其的影響。
一、道家思想對于《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方法的影響
在《文心雕龍》的組織成書及其理論觀點的設立上,道家思想都對其有著重要影響。起首,是表現在謀篇布局上,《文心雕龍》表現了以“一”馭“萬”,以“無”馭“有”的原則。《文心雕龍》全書共五十篇,以《序志》作為總領,關于文章安排,劉勰言“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數,其為文用,四十九篇而己”(《序志》)[1],這里所提出的觀點與王弼對于《系辭》之“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注解:“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消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盵2]的觀點不謀而合。在這里,“一”即是“不用”,即“無”,劉勰以《序志》一篇統(tǒng)領四十九篇即是以“無”統(tǒng)“有”,強調無形之道對萬物的掌控之力。而這類以“無”馭“有”的思想就出自于老莊。老子提出“三十輻共一毅,當其無,有車之用。誕值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脯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老子十一章》)[3]的比喻來形容“無”。他認為,無論是車輪還是陶器、房屋,都是空的部分即“無”在起著決定性作用,沒有虛空就沒有實物的存在,所以“無”控制“有”。莊子認為“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齊物論》)[4]同樣重視了“無”的基礎性。后來魏晉玄學家對這一觀點進行進一步的發(fā)展,而劉勰依托“乘一總萬,舉要治繁”(《總術》)的觀念作為主旨,構造了全書結構,證明了道家思想對其的影響。
其次,在全書的章法結構中,劉勰不僅以這種以“一”馭“萬”,以“無”馭“有”的原則來作為布局的基礎,還以此作為指導創(chuàng)作方法,在分析中得到具體應用。在不同修辭手法的運用上,劉勰認為雖然八體特色各異,形態(tài)不一,各自交融又會產生多樣的作家風格,但只要把握住“環(huán)中”這一樞紐,便能從容不迫,融會貫通。此外,在論證章句關系上,劉勰提出字詞是句的根底,句是章的根底,章是篇的根底。一個字詞用壞了,就影響一句,一句用壞了就影響一章,一章壞了就影響整篇,以此來闡釋字、句、章之間的相依關系。而在《附會》中論謀篇命意“并駕齊驅,而一毅統(tǒng)輻”,認為行文應有統(tǒng)一思想,應以全局觀點來統(tǒng)攝全文,從而使行文具有整體性。而在論景物描寫時,劉勰認為要以“無”馭“有”,以“一”統(tǒng)“萬”,通過簡約的語言藝術來表達紛繁復雜的現象?!笆棺髡咚坍嫷乃囆g形象既是‘情貌無遺形象鮮明,又能‘總多‘總萬,具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5]
可以說,劉勰以這類以“無”馭“有”,以“一”統(tǒng)“萬”的思想來指點方法論,不但構建了《文心雕龍》全書布局,更將其滲透到行文的方方面面,以此貫穿到文章全文。
二、道家思想對于《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影響
《神思篇》在《文心雕龍》中,屬于“剖情析采”的首章,是引導劉勰進行為文的總綱,因而在這里通過分析道家思想對于《神思篇》的影響,來探討道家思想對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影響。
在《神思篇》中,劉勰引用道家“虛靜”理論運用在寫作中。并將“虛靜論”上升到“神思”的地步。從不同方面論說了其在為文構思中的重要性。“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神思篇》),這一描繪即是刻畫“神思”所需的條件,而這與道家思想所謀求的虛靜觀點是相契合的。而劉勰的這句話來源于“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莊子·知北游》,是莊子通過老子之口來認同寧神靜心,精力充沛這一認知狀況的觀點。而劉勰間接借用《莊子》的言論,能夠看出受道家思維的影響。對此,一些專家學者也有相同的看法,例如邱世友教授便提出“劉勰作為形象思維的神思論,便是建立在心和物這個關系上的?!盵6]。提出道家思維的核心思想便是心與物的交匯相融。此外劉永濟教授在《文心雕龍校釋》中關于“虛靜”的所寫的釋文也表達了相同的理解:“舍人虛、靜二義,蓋取老聃‘守靜致虛之語。惟虛則能納,惟靜則能照”[7]。而劉勰關于“虛靜”觀念也做出了自己的闡釋,在《神思》篇中便提出:“神居胸臆,而志氣統(tǒng)其關鍵……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钡挠^點。這便里可以清楚地顯現出劉勰所受到的道家思想的影響。
當然,固然諸多學者都常常把劉勰所提出的“虛靜”觀念與道家認為的“虛靜”視同一律,但二者仍然有著較大差異,并不能劃為同一。道家的“虛靜”觀,認為是一種內在修養(yǎng)。而劉勰的“虛靜”觀,則是從內在的涵養(yǎng)出發(fā),將其作為“溫和的心態(tài)作為創(chuàng)作的心理準備”[8]。認為是一種寫作應該堅持的態(tài)度。
三、結束語
道家思想對劉勰《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的影響,從道家思想在文中的顯現能清晰地判斷出來。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領會《文心雕龍》中的道家思惟以及是通過什么方式去對其產生影響的。道家思惟是屬于哲學領域的,以其精妙和辯證成為中國哲學和文明的重要一支。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興起,并因其獨有的理論意義和價值形態(tài)煥發(fā)出很強的生命力,被當時名士文人所接受。劉勰吸取其中有益于自己的部分,并加以深化,使得《文心雕龍》本身具有了更廣闊的理論視野,對文學的探討也能夠更加客觀充分,最終成為一部理論充實、詞采斐然的作品。當然,道家思想影響《文心雕龍》的方面還有很多,筆者只是就創(chuàng)作論的兩個小角度進行簡單探析,以求能引發(fā)一定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535.
[2]樓宇烈.王弼集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9,547.
[3]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3,102.
[4]郭慶藩.莊子集釋[M].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本,1982,658.
[5]徐季子.“乘一總萬”與“以少總多”[J].社會科學輯刊,1980,(2),67.
[6]邱世友.劉勰論神思:一個心物同一的形象思維過程[M].濟南齊魯書社,1983,219.
[7]劉永濟校譯.文心雕龍校譯[M].北京中華書局,1962,101.
[8]劉永濟校譯.文心雕龍校譯[M].北京中華書局,1962,101.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