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正,卜國超,劉凝寧
(北京市海淀區(qū)紅英小學,北京 100094)
2009年中國體育報一篇名為“增強青少年體質刻不容緩”的文章,深刻指出提高我國青少年體質刻不容緩。作為體育教師的我們,在日復一日地從事一線教學工作時,更應該思考確實有效的應對措施與方法,改善這一局面。
目前,學生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和柔韌等素質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下降,除靈敏素質下降幅度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質的下降幅度明顯;在肺功能的監(jiān)測中,肺活量平均水平呈逐年下降趨勢;超重及肥胖學生明顯增多,呈逐年上升趨勢,尤其是城市男生,肥胖檢出率上升最快。從各群體營養(yǎng)狀況檢出率趨勢,從中可以看出營養(yǎng)不良和較低體重檢出率逐年降低,正常體重的比例卻沒有明顯增加,主要因為超重和肥胖比例增加;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并提出學生每天體育鍛煉不少于1h。但由于升學壓力,課外補習班、輔導班等校外機構,學生、家長仍然趨之若鶩,學生的健康被嚴重忽視。
對筆者所在學校及周邊學校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發(fā)現(xiàn),1周7天,在校外機構上課的學生,其中5次以上(含5次)的占20%~25%,3次以上(含3次)的占50%~55%,僅10%左右的學生沒有在校外機構上課,其原因多數(shù)為經(jīng)濟原因。另外在訪問調查中了解到,在北京四中上補習班的一個學生,自從上學以來從來沒在家住的社區(qū)里玩耍超過半小時,課余時間報滿了各種補習班,有時晚上寫不完作業(yè),就早上起床之后再寫。試想孩子們哪里還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為增進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水平,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正全面展開,一線體育教師正探索、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毛振明教授在“體育教學一定要有基本的運動負荷”中曾指出:體育課必須要有基本的運動負荷,體育課的基本運動負荷是發(fā)展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途徑。體育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教育教學活動過程,教學的目的是全面鍛煉學生身體、增進身心健康。雖然體育課堂教學的形式變得精彩、豐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法備受體育教師的青睞。但也出現(xiàn)了“體育課不像體育課,反像文藝表演;不像是技能教學,倒像是在雜?!薄?0min課后,學生面不改色、心跳沒加速。長此以往,耐久跑的耐力沒了,體操的協(xié)調性沒了,投擲的力量沒了。試問,這樣的體育課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能不下降嗎?
害怕出現(xiàn)傷害事故,也是造成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原因之一。從調查幾所小學的體育課開設的內容情況看,大多數(shù)小學的體育課已看不到技巧、跳山羊、低單杠和擲壘球等教學內容。原因是以上內容易出現(xiàn)傷害事故,體育教師怕上,怕承擔事故責任。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帶來的是更大的恐慌。孩子的身體素質是一撥兒不如一撥兒,而學生猝死事件也屢見不鮮,無限傷感的家長和有口難言的學校在索賠問題上進行著“戰(zhàn)爭”。
新中國初期,毛澤東同志就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而“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更是20世紀長喊不衰的口號?,F(xiàn)在學校和社會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還普遍存在著重智輕體的傾向,有的學生受家長思想的影響,覺得“學習好則一切都好”。 只注重文化成績,忽視體育鍛煉,把課余甚至體育課的時間大多花在文化課的學習上;有的學生怕苦怕累,不愿從事耐力性或劇烈的體育運動這種影響根深蒂固,很難一時半會兒就能糾正過來。
盡管不同的家庭表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特征,但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卻存有許多共性特征,其中有許多特征制約了學生的身體發(fā)展。例如,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使不少獨生子女表現(xiàn)得懶惰、脆弱、缺乏毅力、沒有恒心,不愿意進行艱苦的體育鍛煉。目前80%以上的家庭都擁有汽車或摩托車,學生上學方式由走路轉換成坐車??此乒?jié)省了上學的時間,但卻更進一步減少了學生鍛煉身體的寶貴機會。家長對子女的過度保護、過度關注,使得學生的身體、心理承受力大大減弱。
科技水平的進步與發(fā)展,使得電子娛樂設備被廣泛推崇。傳統(tǒng)的戶外活動如扔沙包、跳皮筋、踢毽子被ipad、網(wǎng)絡游戲取代,更加縮短或減少了學生的戶外活動的時間。長此以往,學生的身體素質勢必會下降。
(1)積極進行體育課程改革,圍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核心目標,構建科學的《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堅持以人為本,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體育實踐環(huán)節(jié),從內容的選擇到教學的評價要始終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2)繼續(xù)積極推進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和大課間活動的開展。在抓好體育課堂教學的同時,為落實學生每天1h體育活動的要求,在全國中小學中大力推行大課間體育活動,充分調動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3)改革學校體育效果評價方式,積極穩(wěn)妥地推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通過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體質健康狀況,并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的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健康水平的目的。
學生體質下降并不是偶然現(xiàn)象,其原因源自于家長、學校的片面追求升學率,如果要解決全面改善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首先要改變社會傳統(tǒng)上對體育認識的偏差和誤區(qū)。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要切實喚醒學校領導、學生家長真正認識和理解體育運動的意義和價值,形成體育鍛煉有益于學習、健康體魄才是學生學習的前提和保障的體育價值觀,為保證新課程落到實處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
學校運體育活動場地和器材的匱乏,是造成學生體質下降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實施新課程以來,部分體育器材,如體操類使用率不高,學生選項集中在籃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尤顯得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匱乏。因此,建議政府加大中小學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切實將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學校建設規(guī)劃,添置、改善體育場地、器材,保證參加學生體育活動的物質環(huán)境。學校也要爭取更多的空間供孩子們玩耍、鍛煉,以激發(fā)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新課實施程以來,學校開設了多個選修項目以盡量滿足學生的選項要求,學校體育教師的數(shù)量可能不夠,這對體育教師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一專多能的教師,不僅要能教自己的專項,可能還要教自己不太擅長的項目,動作完美的示范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學高”才能“為師”。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和鍛煉,提高自身運動能力和人格魅力,用教師的感染力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初始動機。據(jù)調查,我國16歲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不參加任何體育活動,其中相當多的人是因為對體育缺乏興趣,占各種不參加體育活動原因的第3位。這些情況說明學生能否通過體育課的學習形成運動的愛好和鍛煉習慣,興趣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明確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更重要的是從培養(yǎng)學生對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入手,使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形成運動的積極情感,體驗成功的樂趣,這樣才能真正養(yǎng)成自覺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睂W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9年或12年的學校體育只能暫時提高學生體質健康,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的前提。據(jù)調查,有60.4%的學生認為造成自己體質下降的原因是從小沒有養(yǎng)成鍛煉習慣。記得有一句話:“把教師教給你的知識忘掉后,剩下的東西就叫素質?!蔽覀円部梢哉f,把體育教師教給你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全部忘掉后,剩下的東西是體育意識、能力,這是比知識、技能更為重要的內在東西,因此我們的體育教學不僅要增強學生的體質,掌握體育技能,更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能力。
在對待學校體育的安全問題上,許多學校的管理出現(xiàn)了過激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應當盡可能避免體育傷害事故或減少到最低程度,不出大事故,但是體育運動與傷害事故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lián)系。參加體育鍛煉難免會發(fā)生傷害事故,不能因為會出現(xiàn)傷害事故就取消或變向停止體育運動。倘若如此,交通管理部門也應該宣布停止使用會帶來事故的交通工具。這是消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思想上重視運動中的安全問題,并認真做好各種安全防范措施,力求使運動傷害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建議國家教育部門逐步完善對學生的保險機制,將事故風險納入市場化運作,而改變長期的家長和校方糾纏不休的局面。
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測試結果持續(xù)下降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何扭轉這一不利形勢呢?應確保學生每天有1h的體育鍛煉時間,吸引廣大青少年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應通過自身積極地體育鍛煉,不斷增強體質,培養(yǎng)終身體育的意識,養(yǎng)成青少年體育鍛煉的興趣與愛好,充分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提高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讓青少年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參與文獻:
[1]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J ].中國學校體育,2007(1).
[2]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組.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J ].中國學校體育,2006(10):7-8.
[3]李中文.孩子的身體素質何以下降[N ].人民日報,200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