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二者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對此進行深入探討很有必要。
關鍵詞:德育;校園文化;素質
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 有鮮明的政治性
作為學校教育的目的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它表明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社會上的哪一種人,也就是具有何種功能的社會成員;另一方面,它表明教育所要培養(yǎng)的這種人應當具有什么樣的素質,作為社會主義學校培養(yǎng)的是全面發(fā)展的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人。
那么在學校德育工作中,首先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向他們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對他們進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并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分別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中心的社會常識和社會公德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各種正確的行為習慣,進行道德法制教育、紀律教育和社會主義常識的教育,逐步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審美情趣,樹立法律紀律觀念等。
其次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了解其鮮明的革命歷史人物形象與英雄事跡。作為中小學生,他們正處于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我們要利用各種有利途徑,堅持對他們進行深度的有說服力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以激發(fā)起沉重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同時還要根據學校實際,采取不同手段,培養(yǎng)他們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堅持真理、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為他們形成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打下基礎,進而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二、 有極強的感染力
中小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處在成長階段,并且青少年是富于理想和幻想的,他們經常憧憬著自己將來當上科學家、工程師、廠長、經理、勞模、先進工作者、為國爭光的體育健兒、作家、畫家、音樂家以及保家衛(wèi)國的軍人等等,具體從其心理活動來說,模仿性極強,因此,在教學中應針對這一特點,實施不同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
我們再從中小學生的心理表現(xiàn)來看,他們的行為及心理活動有著向善的一面,故有利于良好行為風尚的培養(yǎng)與形成,這就要求對他們進行良好的道德風尚和集體主義觀念教育,并給他們牢固樹立典范,以此帶動學生整體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德育工作的成敗,與校園文化建設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學校德育工作中,開展相關的各種文體活動知識競賽等等,可以推動學生之間的思想和文化交流,并促進良好校風和學風的形成,因此在狠抓德育工作教育的時候,校園文化的建設也不容忽視,它對促進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思想文化素質和學生道德水平大有益處。
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帶動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校園是求知的理想場所。
比如,在學校環(huán)境布局時,可以選擇具有鼓勵性的名言警句,張貼名人畫像等,這樣,就會使學生在一個具有良好文化氛圍的環(huán)境中學習,有強烈的角色感。另外,根據實情建立相應的興趣小組,并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使他們的各種特長能夠得到發(fā)揮,進而激發(fā)求知欲,這不但能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得到鍛煉,交流思想,增進友誼,而且也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打下了基礎。
此外,還要特別強調,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管理文化,還具有兩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與德育工作一樣,促進師德師風建設。校園文化面對的是一群知識水平較高和求知欲極強的群體,要求有一定品位的校園文化與之相適應,才能促進師德師風的健康發(fā)展和良好校風的形成。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堅持教學經驗與樹立高尚道德情操相結合的原則,開展教學經驗交流活動,以此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舉行各種各樣的文體活動,如棋類、歌詠賽、書畫活動等等陶冶教師的情操;還可以舉辦各種專刊、講座,交流學術思想,介紹最新的時事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既可豐富教師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對促進教師愛崗敬業(yè)、防止違法違紀行為的發(fā)生,使他們真正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人才。
第二,樹立良好的校園形象,教師隊伍建設的好壞關系到學校的社會形象,良好的師德師風有益于樹立學校良好的社會形象,并收到較好的社會效益,真正起到表率作用。
作者簡介:
王永華,貴州省畢節(jié)市,大方縣馬場鎮(zhèn)馬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