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瑤
摘 要: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是世界文學中兩個經(jīng)典、永恒的形象,同時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兩個典型的人文主義人物形象。《哈姆萊特》和《堂吉訶德》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性著作,塑造了哈姆萊特和堂吉訶德這樣的命中注定的悲劇形象,反映了那個時期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本文將對二者的人文主義形象進行比較研究,從而進一步了解這兩個代表性人物在文藝復興時期大背景下的悲歡命運。
關(guān)鍵詞:哈姆萊特;堂吉訶德;人文主義、悲劇
1 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人物形象概述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一個典型的悲劇角色。他是古代丹麥的皇家王子,出生在一個開明君主的宮廷,從小到大都受到人文主義的教育,一向認為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是一個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的模范青年。《哈姆萊特》主要講述了主人公“為父復仇”的故事,哈姆萊特經(jīng)歷各種磨難,在與惡勢力斗爭中逐漸強大起來,從軟弱到堅強,從猶豫到果斷,終于手刃敵人,為父報仇。但卻被奸人所害,結(jié)局令人惋惜。
堂吉訶德是一個十分典型的矛盾人物,他一生中做過很多令人費解的瘋狂事情。在小說中,他是一個沒有豐厚的經(jīng)濟基礎,也沒有太多朋友,生活十分單調(diào)的老式鄉(xiāng)紳,整日沉迷于騎士小說中,夢想自己是一名勇敢的騎士,闖蕩天涯,扶困濟危,掃除世間不平。堂吉訶德先后一共三次出行,在出行的過程中,他做了很多不被人認可的、荒唐可笑的事情,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并險些丟了性命。直到生命要結(jié)束的那一刻,堂吉訶德才從瘋狂中清醒,寫下了自己的醒悟。
2 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人物形象之異同
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這兩個人物是相似的,他們都是矛盾的綜合體,眾多元素集于一身使得他們身上存在著許多的共同點;但同時,他們又是十分不同的,都具有著鮮明的人物性格特征。
2.1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人物形象之同
哈姆萊特和堂吉訶德都是理想的追求者,他們特立獨行,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不被人們所理解。哈姆雷特是孤獨的,他有摯愛的母親,但母親卻背叛了父王;他有奧菲利亞,但是天真浪漫的奧不過是其父親爭權(quán)奪利的一枚棋子;他有朝臣和朋友,但是他們都忙于宮廷斗爭,難有真心。相比于哈姆萊特,堂吉訶德的孤獨似乎更加可悲。他的孤獨來自于沒有人能夠真正地理解他的追求,也無法在理想生活中給予他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勵,因為他們都是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人。正因如此,在精神追求窮途末路的時候,哈姆萊特和堂吉訶德都最終選擇關(guān)閉心窗,不再試圖與世俗進行溝通與和解,而是義無反顧地孤身前往自我的理想圣殿。
不僅如此,哈姆萊特和堂吉訶德都有瘋狂的一面。小說中,這兩位孤獨的追求理想的斗士在同社會作斗爭時,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瘋癲”的行為方式。堂吉訶德是對自己理想化中的“騎士精神”入迷而“瘋癲”,他的“瘋癲”讓他的行為看起來總是異于旁人并顯得不合世俗的可笑。而哈姆萊特的“瘋癲”是裝出來的,“瘋癲”只是他在政治斗爭中被迫為自己披上的保護面紗。
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都是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人,他們充滿道德感和責任感,都對現(xiàn)實中的惡做出了激烈反應。正因如此,他們在捍衛(wèi)生命的尊嚴不受惡俗踐踏時,都表現(xiàn)出了一種非凡的膽識和勇氣。
2.2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人物形象之異
在哈姆萊特和堂吉訶德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特定時期人文主義者的悲劇。同時,二者身上也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
2.2.1思想大于行動的人文主義者——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是一個典型的思想大于行動的人文主義者,他是思考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正因如此,哈姆萊特的為父復仇之路是頗為波折的,他潛心隱忍,顧慮很多,時常猶豫、懷疑、甚至退卻;他性格軟弱,本性的善良讓他在復仇之路上遇到了很多阻礙,失去了很多機會。當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擺在哈姆萊特的面前,在巨大的使命面前,哈姆萊特雖然有行動的決心卻不知如何行動,思想過多而行動延緩,于是哈姆萊特便發(fā)出了一個天問“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惫啡R特行動的延緩,瘋癲的語言反映了人文主義者在現(xiàn)實面前被無情、徹底擊碎的悲劇。
2.2.2行動大于思想的人文主義者——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是永遠行動大于思想的。在整部作品中處處是他的行動,他僅僅靠著一匹瘦小的馬,一個破爛的盔甲和長矛,一個仆人就開始了他的騎士征程。他的行動和思想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精神。他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作家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熟知天文地理、關(guān)注婦女命運、追求理想的烏托邦社會,提出了“社會改革方案”,這些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當時西班牙社會的進步。但是堂吉訶德注定是一個悲劇,為了實現(xiàn)所謂的社會理想最終差點丟了性命,這也是當時人文主義理想破滅的必然結(jié)果。
3 文藝復興背景下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的悲劇命運
同樣是具有矛盾性格的人物,文藝復興時期的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的命運同樣具有悲劇色彩。
哈姆萊特作為時代精神的新人,其悲劇源自政治階級以及新舊思想力量的懸殊對比——即是他的人文主義思想及封建思想的激烈碰撞。人文主義者們不是政治家,而是理想家,他們胸懷遠大,目標純正,堅持理想信念,意志堅定。在一個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的社會里,“生存還是死亡”,是一個難以抉擇的人生命題,流露出人文主義者對死亡的困惑與思考,這也是人文主義理想者所面臨的無奈和不幸。
如果說哈姆萊特的悲劇源自他本身的猶豫不決的話,那么,相比之下,堂吉訶德卻是一個堅定地為理想獻身的大無畏者。這個人文主義者的勇士的悲劇在于他為了行俠,把風車當作巨人,把酒囊當作怪獸的荒唐。逗笑之余,他高尚的理想與執(zhí)著的行為令人心碎。人文主義者所執(zhí)追求的所謂的高尚理想與時代需要相脫節(jié),成為了堂吉訶德人生悲劇的主要原因。
4 結(jié)語
在哈姆萊特和堂吉訶德身上,我們看到了特定時期人文主義者的悲劇和時代的悲劇。二者以其各自的方式詮釋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的命運,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對世界文學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