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良
【摘要】主體意識作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推進和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全面提升高中生的主體意識,構建高效課堂已成為眾多語文教師的共識。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在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構建高效課堂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策略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來構建高效課堂。這就非常明確地指出來學生主體意識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然而受高考升學壓力的影響,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很多教師從高一開始就按照高考考綱、考點來組織教學,往往忽略了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這樣的教學思路或許在一定程度上片面地看到了學生較高的語文分數(shù),但從長遠來看這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乃至學生終身學習的發(fā)展都是極其不利的。因此,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能急功近利,要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為了片面地追求分數(shù)而忽略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偟膩碚f,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構建高效課堂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進行:
一、構建開放課堂,讓學生在交流中表現(xiàn)自我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樂于參與討論,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就非常明確地把教師和學生的地位給區(qū)分開來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轉變觀念,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揮自己的主體作用,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來表現(xiàn)自己,建立自信。
例如,教學魯迅的《阿Q正傳》這篇小說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釋放自己,充分體現(xiàn)他們主人翁的地位,我在分析人物形象這一環(huán)節(jié)里設置了自由交流討論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自己讀課文然后談談:我眼中的舊社會下典型人物,請結合自己生活閱歷來談談。為了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表現(xiàn)欲望,我還特地設置了“最佳評論員”,讓學生在自己品讀作品的過程中,認真總結課文中所描寫的舊社會典型阿Q這一人物形象。由于教學形式開放,學生表現(xiàn)表現(xiàn)都尤為積極,他們邊讀邊討論,并就文中重要的語段描寫寫上見解,以便發(fā)言交流。在交流發(fā)言環(huán)節(jié),我則努力營造平等、和諧的交流環(huán)境,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重在答案的有理有據(jù),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由于課堂的開放程度高,只見學生暢所欲言,他們不僅評論了阿Q這一人物體現(xiàn)出來的個性與共性,而且學會來客觀全面地去評價這個人物,認為他雖然有自私、狹隘和愚昧、落后的一面,但也有勤勞、樸實的一面,最后還總結了形成他這一性格的根源在于社會根源。相比于“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效果也更好。
二、構建探究課堂,讓學生在探究中提升自我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這就明確了自主探究合作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語文課堂中要想提升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把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fā)起來,我們還可以抓住高中生喜歡刨根問底的特性,多創(chuàng)設一些探究題目,構建探究課堂,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探究中提升自我。
例如,教學《鴻門宴》時這篇文章時,對于項羽為什么不借機殺了劉邦,歷來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老師也是道不明講不透的。為此,我們不妨把此題設置為探究題,把課堂變成探究的課堂,讓學生在自我探究中深化對課文人物形象的了解。于是我把學生分為幾個探究小組,讓各個小組認真讀完課文后,探究這樣的一道題目:“有人說項羽是‘婦人之仁,還有人說這是項羽‘君人大度,對這兩者說法你有什么意見?”由于沒有固定統(tǒng)一的答案,學生為了能夠更好地挖掘其中的原因,每個探究小組為了讓自己的團隊立于不敗之地,他們就會發(fā)揮集體的力量,除了各自反復地去閱讀文章,他們還會結合自己在課外和相關的史料,并最終自己對項羽和劉邦的主觀感受,給出多種答案。當然,老師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表現(xiàn)要給以足夠的鼓勵,并且根據(jù)各個探究小組的具體表現(xiàn)評選出“最佳探究小組”。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變得積極主動,主體意識完全凸顯出來,有效地提升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構建實踐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發(fā)散自我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這就非常明確地指出了語文實踐課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能把課堂局限在教室,應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踐,在實踐中發(fā)散自己的思維,找到最佳答案。
例如,當教學完話劇《雷雨》這篇課文的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話劇這種文學體裁,我要求學生結合本單元所學的相關話劇的知識學寫劇本,并且分小組自編自演課本劇。為此,首先我把學生帶到學校的多媒體演播室,讓學生看了話劇《雷雨》,讓學生通過課本閱讀與劇情欣賞,總體上進行把握。其次,給足排練時間,讓各小組運用所學知識外加集體的智慧,把課本劇盡可能地表演好。這樣一來,我就把以前“圈養(yǎng)式”的課堂,變成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堂,還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他們就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只見有學生通過網(wǎng)上搜索劇本編排知識,也有通過到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甚至有學生利用起了當前利用最多的即時通項服務應用程序——微信。他們通過關注“中小學課本劇”公眾號,及時、詳細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內容……經(jīng)過這一課本劇的實踐,他們不僅有效地掌握了話劇的基本知識,而且學會了如何編寫話劇,更為主要的是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散,能力得到鍛煉,這樣得來的知識和能力是學生課堂內所不能學到的。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推進,我們高中語文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不能僅僅通過“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性,以新課標為教學導向,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把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yǎng)起來,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肖亞歌.有關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調查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02).
[2]姜馨.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與有效教學的實施[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9(06):3-5.
[3]徐禮堂,閆效偉.探討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4(0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