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蘭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者在教學中的探索日益深入與改變,對學生的教育更多地體現在對其自身能力品質的培養(yǎng)上。語文作為小學的重要學科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的指導也關乎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在這個階段,對于相對枯燥的小學課本的學習,小學生常常無法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獨立思考的能力還不夠,自主學習的程度低。針對此,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文的興趣。而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有利于使其產生認真學習的信心,不僅能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能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秀品質,也可以讓教師更加受到學生的喜愛,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加高效,進而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與水平。
把握小學語文激勵性語言的應用價值
教師作為小學生語文的啟蒙者,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在教學中的方方面面,如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句話等都可能給學生造成深刻影響。
在結合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激勵性的語言所產生的影響是積極的,是對學生能做到的事情的一種認可,學生需要這種認可。學生通過被認可能夠產生自信,進而有自主學習的動力源泉,這對他們發(fā)散思維、獨立學習都能產生積極的效果,也能為學生未來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階段更加輕松愉悅。
然而,學習上的一些挫折很可能會打擊到學生的自信心,一些學生十分努力地學習卻得不到回報也有很可能會失去學習的信心,這時候,教師關切的激勵語言也能起到關鍵的作用,不僅能讓學生摒棄自卑、努力向前,知道自己的價值,也能逐步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讓學生在心靈上更愿意信服教師,使教師在課堂中的教授工作更加輕松高效。
同時,減少了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嚴厲教育的現象,課堂上的學習氛圍更加輕松愉快,促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與互動,學生與教師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豐富小學語文激勵性語言的應用方式
激勵性的語言在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都能夠體現出來。在課前,即引入課堂內容的時候,激勵性的語言能產生顯著效果。在教師備課的時候,可以尋找一些比課堂內容簡單一些的知識或者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鞏固復習,以此來進行課前引入,讓學生積極地回答問題和進行積極的嘗試,讓他們通過自信地回答問題品嘗到成功的喜悅。讓激勵性的語言發(fā)揮出最好的效果,使他們獲得繼續(xù)學習的動力與興趣。
在課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音節(jié)的問題或者對上一節(jié)課中所學文章的內容進行提問,比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中的生字詞語,并結合實際情況適當調整難度。例如在上節(jié)課中,筆者進行了拼音b、p、m音節(jié)的提問,讓學生讀出這三個音節(jié),學生標準地拼讀,進而得到了激勵。
在課堂上也需要激勵性語言的存在。由于小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還不能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因此他們在聽課時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這時候就需要通過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激勵性的語言可以體現在對優(yōu)等生的表揚上,也可以體現在對學習成績不夠好的學生的鞭策上。例如,可以在優(yōu)等生回答正確的時候給予表揚,也可以在對語文缺乏興趣的學生昏昏欲睡時,提出類似于如果能夠學會某些內容,就能夠得到獎勵的激勵方式,還可以開展比拼的游戲活動,這種具有競爭性的課堂內容最容易激發(fā)學生們的興趣了。
在課后,依然要進行激勵性語言的運用。教師可以嘗試給學生布置任務,既可以是對這節(jié)課的總結,也可以是對課程的復習,還可以為他們設定目標,讓學生自行去完成這些任務和目標。但是,應該把握好這些題目的難度,要讓他們能在自己的思考和努力之下完成這些任務和目標,同時對完成效果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表揚,這樣,優(yōu)秀的學生得到了肯定,而完成效果不好的學生為了得到表揚也會努力奮進。
優(yōu)化小學語文激勵性語言的應用策略
學生的水平各不相同,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存在個體差異的現象很普遍。因此,在教學中,要求教師對于學生激勵性語言的運用要因人而異,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激勵方式和激勵性語言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特點都不一樣,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逐步了解來調整對每個學生不同的鼓勵方式。此外,激勵性的語言體現非常廣泛,因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存在著各個方面的問題,因此,教師應該切實地了解學生哪一部分的問題比較嚴重或擅長哪一部分,繼而制定方案。同時,學生要能夠取長補短,通過教師的指引不斷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能力,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這也是教師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能夠更加了解學生,拉近學生與自己的距離,讓教師的形象更為親切,得到更好的教學成果。
結語
學生的潛能是無窮的,教師肩負著開發(fā)他們潛能的職責,而通過激勵性語言的運用,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自我,激發(fā)其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對小學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以后的學習做鋪墊,當學生有了學習動力,才能更加高效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