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知遙劉旭旭
摘 要:保護非遺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文化熱點。與之相關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目前出版的非遺著作可以分為學術類和非學術類,其編著者涵蓋了政府、學者和民眾。通過對非遺著作的梳理,可以描述出十幾年來中國非遺保護和研究的歷程:非遺保護由“申遺熱”向“重申報,更重保護”轉變,非遺研究由對基本概念的厘清到試圖創(chuàng)建一門新的學科。從目前出版的非遺著作數(shù)量和質量來看,中國非遺的保護實踐和學術研究在短時期內走向了國際前列,但很多學者也指出中國的非遺保護仍存在著很多問題。在“非遺后”時代背景下,對非遺著作進行梳理,既是對前一階段的總結,也為今后非遺保護和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著作;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J0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44X(2018)04-0071-08
國際DOI編碼:10.15958/j.cnki.gdxbysb.2018.04.012
從2001年中國昆曲進入聯(lián)合國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至今已經有18個年頭,在這期間中國非遺研究和保護成果十分豐富,經過全國范圍的非遺普查和非遺申報,基本上摸清了自己的家底,形成了包括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在內的眾多資料,目前各級政府設立的非遺保護單位基本建立了涵蓋本區(qū)域內非遺項目的數(shù)據(jù)庫。出版的非遺書籍更是數(shù)以萬計,2014年全國聯(lián)合編目中心公開發(fā)表過一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截止當時已出版的非遺書籍達15800余種。[1]筆者通過“讀秀”網站,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關鍵詞,搜索到的高關聯(lián)度非遺書目有5400多個。根據(jù)圖書的內容可以分為學術和非學術兩大類,學術類書籍主要涉及的內容有:非遺理論研究、非遺保護和利用研究、具體非遺項目研究、傳承人研究、非遺學術論集等。非學術類書籍主要是各級非遺保護部門以圖文形式出版的介紹本區(qū)內非遺及其保護狀況的成果,從文化部到地市,幾乎每一級非遺保護部門都出版了介紹本地區(qū)非遺保護成果的著作。
本文主要以已出版的非遺著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不包括學術論文集和各級非遺保護部門自行刊印的內部資料。2011年,學界提出了“非遺后時代”(馮驥才)和“后申遺時代”(高小康),全國性的非遺普查已經基本完成,但對非遺的學術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總結和反思過去成為當前學界研究的新視點。因此,對目前已出版的非遺著作進行梳理和研究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一、非遺保護成果類著作研究
非學術類的非遺著作內容以展示非遺保護成果為主。在這類著作中,又分為地方性非遺普查成果展示、科普性非遺介紹、個人或政府的工作總結等。其呈現(xiàn)的特點:一是這些著作多數(shù)是地方性非遺申報資料的匯編,作為基礎資料存檔具有很強的再研究價值;二是著作多以本地區(qū)非遺保護成果研究為主,科普性和通俗性強;三是多數(shù)著作圖文并茂,但因書價過高很難在普通民眾中推廣;四是著作中所涉及的項目涵蓋廣,是一種梗概式的介紹性讀物。
非遺保護成果類著作的大量出版正是近幾年政府重視非遺保護工作的體現(xiàn)。作為非遺保護主體的各級非遺保護部門通過對本區(qū)域內的非遺項目立檔式描述,無形中推動非遺保護成果的全民共享,也為從事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研究的學者提供了基礎性材料。
(一)非遺普查成果展示
2003年以來,中國實行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保護名錄,多數(shù)省市將進入名錄的非遺項目結集出版。2005年出版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應當是最早介紹非遺的叢書,選取了進入世界非遺名錄的古琴、昆曲和其他具有豐富價值的非遺項目編輯成《昆曲》《古琴》《木卡姆》《年畫》《少林功夫》《熱貢藝術》《藏戲》和《南音》等8本書籍?!吨袊俏镔|文化遺產2006》以簡短、精煉文字配圖的形式刊載了各省市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非遺項目,形成本書的資料全部由各級申報單位直接提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也是在國家級非遺項目申報材料基礎上整理的圖文并茂的普查成果集結,全面系統(tǒng)介紹了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全部項目,文字簡潔、圖片精美。作為省級非遺保護部門也紛紛參照國家級非遺圖典形式出版了本地區(qū)的非遺名錄圖典,如《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西藏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等,部分省級非遺名錄圖典不僅具有文獻性、資料性還體現(xiàn)出學術性。有些市非遺保護部門也出版了市級非遺名錄圖典非遺如《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2006-2008》《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馬鞍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千年遺韻:商丘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阜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這些地級市非遺名錄圖典,內容豐富靈活,地域特色更加明顯。
以地圖、圖表、圖片形式展示本地區(qū)非遺項目,使非遺普查成果更加直觀和科學地展示于眾。如《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地圖集》以山東省17個設區(qū)市為獨立篇章,將每個市擁有的縣級以上非遺名錄按照地理空間分布位置制作成直觀的地圖,再結合文字綜述、圖片和表格全面反映山東省所有進入名錄中的非遺項目的相關情況。《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圖集》以所有縣的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分布為重要內容,詳盡記載了山西省非遺孕育背景、概況、傳承和發(fā)展、保護與利用等情況,展示出山西省非遺保護和申報的成果。這類以地圖集形式展示非遺保護成果是非遺保護工作的創(chuàng)新,各省市以縣級非遺保護單位為起點,將本地域內擁有的非遺分布、密度和類別直觀展示,也展現(xiàn)了非遺保護基本情況。
市級非遺保護部門基本上都出版了非遺著作,如濰坊非遺保護中心出版的《守望精神家園:濰坊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輯》《古風遺韻:濰坊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輯》《濰水流觴:濰坊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輯》,其他地級市非遺保護中心出版的著作有《威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部分縣級非遺保護中心將本轄區(qū)內非遺保護成果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記錄下來,如《壽光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朐縣《非遺流韻》,《汕尾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其他形式出版的非遺保護成果展示著作也豐富多樣。有的選取部分最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編輯成冊,如《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晉風: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等。也有非遺保護部門出版系列類非遺叢書,如《齊魯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等。
(二)科普性非遺著作
科普性非遺著作主要是指非遺保護部門或社會團體出版的具有解讀性、科學性和通俗性的非遺著作。由學者和非遺保護工作者共同參與完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讀本》是最早出版的綜合性非遺通識性讀本,這本書的問世充分體現(xiàn)出“以政府為主導、以學者為主腦”的非遺保護工作思路,全書以非遺保護的源流為開篇,結合經典的保護個案,通俗地說明了為什么要保護非遺和如何保護非遺這兩大問題,閱讀對象主要是普通大眾?!斗俏镔|文化遺產保護干部必讀》則是以非遺保護工作者為閱讀對象而完成的非遺著作,作者苑利、顧軍站在學者的角度以問答的形式,以求消除非遺保護工作的各種疑問。還有以中小學生為對象的非遺科普讀本,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學生讀本》是在《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名錄圖典》挑選120項適合青少年的非遺,以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字配圖片的形式介紹中國的非遺,鼓勵青少年參與到非遺保護中,以期望培養(yǎng)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非遺保護的自覺性,類似的書籍還有《中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簡明知識讀本》等。
部分非遺科普類著作不僅具可讀性和通俗性,同時還帶有一定的學術性,如《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鄉(xiāng)土讀本》是從地域文化角度介紹安徽最有代表性非遺的著作,目前已出版了皖北卷和皖中卷?!斗俏镔|文化遺產記憶檔案》用以圖釋文方式分冊介紹了包括祭孔大典、藍關戲、中國剪紙、呂劇在內的15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在兼具通俗性和資料性。也有從多個角度介紹一個非遺項目的著作,如淄博市沂源縣組織出版的《中國牛郎織女傳說》叢書就是借助學術力量挖掘整理地方非遺資源的嘗試。其他著作有《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讀本》《品讀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立足于世界介紹本國或他國的非遺項目著作如《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三)非遺保護工作總結
非遺保護工作的總結是以政府的視角或委托學者對非遺保護情況的匯報,常常以發(fā)展報告或研究報告形式呈現(xiàn),體現(xiàn)出一定的學術性和實踐性?!吨袊俏镔|文化遺產保護發(fā)展報告2012》是由中山大學的學者發(fā)起的對前十年非遺保護工作的總結,以此為開始延續(xù)至今,每年他們都對前一年度全國非遺事項進行總結,形成專題報告。部分省市也完成了本區(qū)域的非遺保護和研究報告,如《2009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報告》體現(xiàn)出很強的史料性、研究性和專業(yè)性,這一著作的出版既是對北京非遺保護工作的階段性總結,也全面展示了北京各縣區(qū)的非遺保護成果。其他省份出版的類似著作還有《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報告2012》和《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報告(2013)》,前者集結了眾多非遺學者的力量,以新疆地區(qū)為研究范圍總結了新疆地區(qū)在非遺的理論、非遺個案研究和基層非遺保護等內容,展示出新疆非遺保護實踐和研究現(xiàn)狀。后者則站立在河南省十年非遺保護成果之上,針對本省非遺保護的實例,總結目前非遺保護工作存在的困局:非遺消失速度加快、基層非遺保護機構“掛靠”多、專業(yè)非遺人員缺失、專項保護經費不足、基層非遺保護設施建設不足等。也有從民族文化、區(qū)域研究等角度總結少數(shù)民族非遺保護工作成果,如《中國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報告》,對2006-2014年間國家發(fā)布的四批非遺名錄和非遺傳承人中少數(shù)民族部分進行分析,并指出少數(shù)民族非遺名錄存在著“單一型和復合型項目共存”“多個民族共享一項非遺”的特點?!对颇鲜趺缮较瞪㈦s居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報告》共分為“總體研究報告”“專項調研報告”“非遺項目綜合整理”“參考文獻”“附錄”五部分,總結了近年來本區(qū)內少數(shù)民族非遺的生態(tài)特征、保護現(xiàn)狀、存在問題等,提出“多民族和諧文化生態(tài)”的觀點。
個人或團體的非遺保護總結以馮驥才的著作最為鮮明,馮驥才是一位“走出書屋”的知識分子,十分重視非遺田野調查,他的非遺保護實踐通過記述性散文總結非遺保護工作,成為反思和啟發(fā)人們行動的知識分子,他的文章具有學術性和散文性,在學術界獨樹一幟,如《武強年畫搶救紀實》,以對文化遺產搶救性紀實寫作,試圖引起人們對自己身邊正在消逝的寶貴文化遺產的痛感,用一種呼吁的口吻喚醒民眾保護非遺的文化自覺?!对ケ惫女嬥l(xiāng)發(fā)現(xiàn)記》,通過記錄新發(fā)現(xiàn)的年畫產地滑縣,引導民眾在民間美術類非遺保護中應樹立起的觀念和方法?!兑粋€古畫鄉(xiāng)的臨終搶救》,以文化檔案的方式記錄非遺保護工作,總結非遺保護思想。在其它的著作如《靈魂不能下跪》《民間靈氣》《鄉(xiāng)土精神》《年畫手記》《年畫行動》等中,結合者非遺保護前沿理論提出“文化遺產日”“文化不能產業(yè)化”“非遺后時代”“傳統(tǒng)村落是另一種文化遺產”等觀點。在具體的非遺保護工作中,也有從事非遺保護的工作者從工作實踐中總結非遺保護的經驗,如在浙江省從事非遺保護工作的王淼完成的《把根留?。赫憬》俏镔|文化遺產保護的前列思考》既是他十幾年來非遺保護工作的文稿匯集,也是中國從事具體非遺保護工作的縮影。
二、非遺理論探討與構建
中國對非遺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其中離不開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藝術學等領域內學者的推動。他們從各自擅長的領域釋義“非遺”這一事像,試圖尋找自己熟悉的路徑讓這一新概念與傳統(tǒng)知識對接。正是在文化學者的努力下,關于非遺的學術知識不斷積累,非遺的概念、特征、價值不斷被闡釋、厘清和完善,有學者還試圖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
(一)非遺概念的衍變和界定
學界對非遺概念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國內學者依據(jù)國際和政府頒布的文件界定和闡釋非遺的概念,雖然闡發(fā)的角度不同,但基本認同非遺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表現(xiàn),但非遺又不是純粹的非物質、無形的,而是以人為物質載體的文化遺產。宋俊華和王開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認為:“非遺的概念不是首先從學界誕生的,而是從體現(xiàn)主權國家之間博弈和共謀的國際公約中誕生的,是在國家政府推動下被學界和普通民眾接受的?!盵2]99在《東阿阿膠制作技藝產業(yè)化研究: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一書中,作者梳理了非遺概念的發(fā)展史,認為非遺概念的發(fā)展經歷了理念的產生(無形文化財)、基礎奠定(民間創(chuàng)作概念)、概念普及(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和概念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個階段。其他學者雖然沒有明確對非遺概念發(fā)展史做出分段總結,但是都認同非遺概念形成受國外“無形文化財”和“民間創(chuàng)作”概念的影響。作為較早出版的具有非遺基礎理論研究的拓荒之作,王文章主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也有類似的表述:“非遺”概念的源頭受日本1950年頒布的《文化財產保護法》中提出的“無形文化財”和198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民間創(chuàng)作件議案》中提出的“民間創(chuàng)作”的影響;1997年,“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獻中首次出現(xiàn);200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被確定下來。當然,非遺在中國又經歷了一個在地化過程,牟延林認為中國的非遺概念雖然產生于聯(lián)合國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但在他著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認為《公約》中列舉的“表演藝術”“社會風俗”和“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在中國分別表述為“傳統(tǒng)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tǒng)知識和實踐”。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了一個適用于中國特色的概念“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tǒng)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3]向云駒在此后出版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書中,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性表述,經歷了從‘民間創(chuàng)作’向‘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再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變,其宗旨和核心并未發(fā)生根本性動搖”[4]。
對于“什么是非遺”,一直是學者不斷闡釋的內容,非遺概念中的“非物質”一直成為理解的難點。在向云駒的早期著作《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中使用“人類口頭和非物遺產”表述,認為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對已有“文化遺產”的一種補充和完善,但純粹的無形文化遺產又不存在,“非物質遺產”最大的特征是以人的身體為載體。在王文章主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認為,非物質“不是與物質絕緣,沒有物質因素,而是重點保護的是物質因素所承載的非物質的精神因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物質的有形因素和非物質的無形精神因素的復雜結合體”[2]42,書中的這些表述清晰地說明了物質文化遺產有非物的精神因素,非遺中也有物質因素,只是非遺和物質文化遺產相比,強調的重點不一樣,非遺更強調活態(tài)性和人的因素。還有學者將非遺稱為無形文化遺產,或民間文化遺產。例如喬曉光在《活態(tài)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探》中提出非遺又稱無形文化遺產,是世界遺產(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補充,“主要指非文字的、以人類口傳方式為主的、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盵5]覃業(yè)銀,張紅專編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論》一書中也有類似表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主要是指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盵6]民俗學者段寶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要》一書中從民俗學角度提出非遺主要是民間文化,支持這種觀點的還有蔡靖泉,他在《文化遺產學》中提出非遺概念就是由“傳統(tǒng)的民間文化”擴大而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具有文化價值的精神財富遺存,由相關的實物載體、行為方式和文化場所(文化空間)所體現(xiàn),包括傳統(tǒng)文化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7]。
(二)非遺特性和價值
學界總結了很多非遺的特性,大多數(shù)著作認為非遺具有“活態(tài)性”“傳承性”兩大屬性,這也是非遺保護的核心,其他提及比較多的特性有“無形性”“流變性”等。王文章主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概括了非遺的七個特性:獨特性、活態(tài)性、傳承性、流變性、綜合性、民族性、地域性,這一總結對其他學者認識非遺產生了重要影響。宋俊華和王開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從文化人類學和生態(tài)學的角度系統(tǒng)探討非遺的概念、特點、類型、價值、學科性、生態(tài)性理論問題,認為非遺具有傳承性、實踐性、活態(tài)性、無形性、多元性等特征。向云駒在《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中將非遺特征概括為綜合性、集體性、傳承性與傳播性、民族性與地域性、模式化與類型化、變異性、象征性等。王巨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認為,非遺本身具有非物質性、活態(tài)性、民族性、地域性、功利性、可接受性和非孤立性。其中可接受性指出非遺可以被共同體、團體和個人所接受,增強群體的文化認同感。非孤立性,指非遺與時代、社會有密切聯(lián)系。向云駒在《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也認為非遺是“以人為載體,以人為本”的文化遺產,從這些角度闡述了非遺具有“無形的”“行為的”“人為的”“非物質的”特性。蔡靖泉在《文化遺產學》中將非遺特征概括為:活態(tài)性、原生性、傳承性、變異性,首次提出非遺具有娛樂性,娛樂性是非遺持久傳承的動力,可以使人感到娛目悅耳、爽心樂身。《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論》認為非遺具有活態(tài)性與精神傳承性、民間性與社會性、生活性與情感性、生態(tài)性與美感性、獨創(chuàng)性與多樣性、傳統(tǒng)性與代表性、獨特性與和諧性。趙方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中概括出非遺具有自然和法律兩大特征,其中自然特征包括非物質性、活態(tài)性、傳承性、流變性、利益性、民族性、地域性,法律特征包括客體的無形性、權利主體的群體性、權利性質的不確定性,其中利益性被作者闡釋為非遺享有者所應當具有的財產利益和人格利益?!斗俏镔|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通過文化遺產和非遺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共有歷史性、科學性、藝術性,非遺獨有的是活態(tài)性、生態(tài)性、傳承性、變異性。
學者們普遍認同非遺是先人們創(chuàng)造傳承至今仍具有豐富價值的文化事項,非遺的價值也決定了非遺有被保護的必要性,但是一部分文化遺產的衰落是一種必然,主要原因是社會價值和功能喪失。王文章編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將非遺的價值概括為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精神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和諧價值、審美價值、現(xiàn)實價值、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并提出非遺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不是對立的,可以實現(xiàn)保護和利用的雙贏。彭冬梅著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保護與傳播研究:以剪紙藝術為例》認為非遺具有歷史傳承、文化精神、科學認識、藝術審美、社會和諧、經濟開發(fā)、社會教育、科學研究價值。研究旅游學的覃業(yè)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論》中認為非遺具有一般性價值和經濟學價值,科學認識、審美、社會和諧等價值被歸為一般性價值,經濟學價值主要是指經濟開發(fā)價值。苑利、顧軍站在非遺保護的實踐角度,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干部必讀》中提出非遺具有歷史認識價值,可以正史、證史和補史,其他價值還有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等,并認為非遺越優(yōu)秀、時間跨度越大、信息承載量越大、原生度越高、知名度越高、越有個性、存量越少就越有價值。宋俊華和王開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將從非遺自身存在與傳承自方式將非遺分為口述、身傳、心授、綜合性等四類并提出非遺具有記憶、傳承、審美、基因、學術和經濟價值??傊?,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和立場探索非遺所具有的價值,卻很難達到完全統(tǒng)一的認識,但從這些提出的非遺價值中又可窺見非遺兩種屬性——可被利用和急需保護。
(三)非遺學的構建及與其他學科關聯(lián)
對非遺否能成為獨立學科,學界早就已展開了討論。向云駒著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博士課程錄》是為非遺博士授課的成果,馮驥才稱贊其“從哲學、美學、方法論、本體論幾個方面與角度對非遺加以深入的理論闡述與拓展,追究其學理與本質,此中諸多方面極有創(chuàng)見,而且邏輯緊湊,相互關聯(lián),已然構形一部遺產學的深層框架?!盵8]當然構建一門新的學科是一條很漫長的道路,除了沿用、接受、消化西方學術理論,還要有中國學者的獨立思考,所以作者在本書中認為構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還需要更多的學術知識積累。苑利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開篇中就表明中國已經具備了創(chuàng)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條件,中國興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是吸收外國經驗而創(chuàng)立的本土學問。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干部必讀》中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做進一步闡釋,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是一門專門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傳承以及保護規(guī)律的科學?!盵9]這門學科的核心涉及是“什么是非遺”“為什么保護非遺”和“怎么保護非遺”三個層次。在苑利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是保護之學,而宋俊華和王開桃則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不應僅是有關非遺研究之學,而更應該是學科之學,他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應該是有學理、系統(tǒng)、專業(yè)的,作為新學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他所進行的研究理論的創(chuàng)建也離不開人類學、民俗學等其他學科的支撐。
作為非遺研究的學者,多數(shù)人還有其他的學術身份,他們可能是民俗學者、人類學研究者,也可能精通社會學或其他學科的知識,從目前出版的非遺學術專著研究的內容中不難看出,多數(shù)學者還是會從自己所熟悉的學科領域對非遺進行解讀和闡釋。如人類學家費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覺”被遷移到非遺保護中,喚醒全民的文化自覺成為解決非遺瀕?,F(xiàn)狀的根本之道。方李莉將“文化自覺”作為《"文化自覺"視野中的"非遺"保護》一書的關鍵詞,通過人類學家考察實踐中的一個個案例向我們指出,做好文化保護首先要重視自己的文化,非遺的保護應當先從文化自覺開始,對非遺的保護或研究也是在為文化自覺服務?!缎陆幕z產的保護與利用》一書的作者樊傳庚是民族學的研究者,他以新疆的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在最后三章中,作者運用民族學的理論對新疆的非遺進行了歷史、藝術、文化、民俗等價值分析,并對如何更好保護新疆非遺提出對策。民俗學家烏丙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闡釋非遺的由來和發(fā)展以及非遺田野作業(yè)的指導原則、方法和注意事項,從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角度為文化遺產的發(fā)展、分類和概念做了詳細闡釋。中國藝術人類學會和內蒙古大學共同完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藝術人類學研究》,從民俗研究和藝術人類學角度看待非遺保護和研究,他們將民俗學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遷移到非遺的保護中。有著音樂學學習和教學經歷的李愛真和吳躍華在編著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是詳細解答音樂類非遺如何保護的理論著作,本書認為音樂類非遺和民族音樂學有相似處,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研究的視角不一樣,前者的視角是運用人類學、民族學、文化學等各種理論去研究和運用,后者重點強調對傳統(tǒng)音樂的保護,音樂類非遺實際就是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民間的、精華的部分。
對于非遺和各學科的關聯(lián),宋俊華和王開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提出觀點作了很好的說明,他們認為“國際公約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去一直分屬于民俗學、人類學、文學、舞蹈學、音樂學、美術學、醫(yī)學、歷史學等傳統(tǒng)學科,當非物質文化遺產運動一開始,首先被吸引參與其中的自然是這些學科領域的學者?!盵10]因此,在一些學者的研究中十分贊同其他學科特別是民俗學和人類學對非遺學術理論創(chuàng)建的影響,例如向云駒在《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為非遺學術理念主要來自人類學、民俗學、藝術學、美學,最具有基礎性、模式性、內在性的文化是民俗學,非遺深得民俗學、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法的心得。作為我們正在構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更是一門多學科融合與交叉的學問,各學者將學科之所長構筑于非遺學的理論創(chuàng)建中。
三、非遺保護中學者的質疑和支持
政府是非遺保護的主體,民眾(包括傳承人)是非遺保護的重要部分,學者是非遺保護的第三種力量。學者所處位置決定了他們的觀點更加中立、頭腦更加清晰,有時作為非遺項目背后的專家,他們能夠最先發(fā)現(xiàn)非遺保護中存在的問題,發(fā)出批評和建議的聲音。喬曉光在《活態(tài)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探》中認為中國雖是非遺資源大國,但是現(xiàn)在的非遺保護現(xiàn)狀不容樂觀:非遺消失迅速,社會對非遺認識不足,傳承渠道不暢,政府缺少對非遺價值評估,民俗旅游對民間藝術遺產破壞嚴重造成非遺傳承出現(xiàn)困難?!对颇蠂壹壏俏镔|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方法》總結出云南地區(qū)非遺保護出現(xiàn)的問題:第一是對非遺認識不深入全面,第二是各級非遺保護機構未建成,第三是非遺傳承人斷代、年輕傳承人選拔、資助、培養(yǎng)未很好解決,第四是普查不夠深入,開發(fā)利用不科學,第五是法律不健全,第六是保護經費投入不足,第七是理論滯于實踐,學術機構和研究人員未能發(fā)揮應有作用?!栋迅糇。赫憬》俏镔|文化遺產保護的前列思考》認為非遺保護問題嚴峻主要原因有:建設性破壞;現(xiàn)代生活改變;老藝人不斷謝世;珍貴實物與資料流失;開發(fā)不當?!抖际邪l(fā)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從文化生態(tài)的角度指出非遺在當代的社會生活中仍存在著意義,但在具體非遺保護中卻出現(xiàn)重視都市,忽視鄉(xiāng)村的跡象。
如何保護非遺,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的探討被很多已出版的非遺著作所提及,一些學者認為將非遺納入到文化產業(yè)開發(fā)之中,可以實現(xiàn)非遺保護的自我造血。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本土經驗》以非遺保護和發(fā)展為主線,認為將非遺納入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中,可以讓一些即將失傳或中斷的非遺得以保留和恢復?!斗俏镔|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認為非遺保護分工不明,單純依靠國家很難完成保護,可以依靠市場,但要規(guī)范非遺產業(yè)化保護模式,建立評估體系、市場準入制度和加強法律建設等?!稏|阿阿膠制作技藝產業(yè)化研究: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從產業(yè)化視角出發(fā),認為“產業(yè)化是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方式和手段,保護和傳承工作順利進行是產業(yè)化主要目的?!泵鎸Ξa業(yè)化的危機,一些學者也看到了其中的不利一面,提出對非遺的利用要有所規(guī)范和限制。向云駒《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看到了非遺種類眾多,產業(yè)化也不能等同于市場化、工業(yè)化,產業(yè)化只是非遺保護的一個手段,但不是萬能手段,并不是所有非遺都適用。陳華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者與政府的共同舞臺》一書中認為生產性保護是從非遺所具有的活態(tài)性和生產性出發(fā)而提出的,但生產性保護中避免過度開發(fā)出現(xiàn)商業(yè)化、產業(yè)化和旅游化。
保護非遺的文化自覺在學者中已經產生,但是具體的、科學的保護實踐仍在探索之中?!栋迅糇。赫憬》俏镔|文化遺產保護的前列思考》的作者從自己多年的非遺保護工作經歷出發(fā),針對目前非遺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十大措施:采錄保護、立項保護、傳承人保護、展示性保護、民俗館保護、生態(tài)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科研性保護、制度化保護、全民保護。向云駒在《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提出保護非遺的措施有搶救古村落、搶救傳承人、出版非遺著作,這些措施深刻的反映了作者“非遺已經瀕危,搶救刻不容緩”的保護意識,這也是學者文化自覺的表現(xiàn)。苑利、顧軍認為中國非遺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保護理念問題,所以在他們寫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干部必讀》中明確提出,正確的非遺保護理念在基層非遺保護人員中有重要的作用。非遺保護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有其保護的特殊性,《守承文化之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特殊性研究》對這一特殊性進行學術解剖,認為非遺保護是一個復雜多變的活態(tài)保護,因為非遺包羅萬象,同一非遺項目因生存狀態(tài)和地域不同也存在差異,所以不能以單一的普遍化、標準化的方式介入保護。所以,也有很多學者也提出了整體性保護的設想,如王文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最早定義了整體性保護的概念,認為“要保護文化遺產所擁有的全部內容和形式,也包括傳承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盵2]291當然,作為非遺保護的重要內容,對傳承人研究理應成為當前非遺研究的重點,劉錫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中給予非遺傳承人關注,他在書中強調非遺傳承的重要性,認為“非遺進化是靠傳承而延續(xù)”,過去重視非遺項目申報,忽略對傳承人的保護,在今后的非遺保護中應注重對傳承人的調查和認定。傳承人口述史調查是展開非遺傳承研究的第一步,近期出版一些關于傳承人口述史調查的著作,如《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面人湯面塑·湯夙國》《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檔案集萃》《年畫世家:年畫傳承人邰立平口述史》《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等,這些著作的出版對于記錄存檔非遺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仍缺少一本有深度的傳承人研究專著。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也進入了創(chuàng)意時代和數(shù)字時代,一些學者結合時代特點,為研究非遺創(chuàng)造新的視點。《文化創(chuàng)意和非遺保護》是馬知遙從文化創(chuàng)意角度研究非遺的成果,他認為文化創(chuàng)意和非遺保護并不是一個流行詞和熱點詞的簡單相會。作者通過對中國四大民間傳說、麒麟文化、桃文化的學術研究以及華北布老虎的民俗田野調查說明:文化創(chuàng)意與非遺保護的結合,更主要的是將創(chuàng)意理論運用到非遺保護的思路、手段以及搶救后的宣傳和推廣上,而當創(chuàng)意思維一旦運用到了具體的非遺生產上,對非遺進行再創(chuàng)造,則對于非遺本身是一種災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已經延伸至日常生活生產的每一角落,數(shù)字技術引入非遺保護是一種適應時代的要求,2015年提出“互聯(lián)網+”概念,必定讓非遺數(shù)字化保護成為一種新課題。所謂的非遺數(shù)字化保護是指在具體的非遺保護中建立一個包含著采集、處理、傳播、共享的整體綜合的系統(tǒng),其最終目標是建立非遺數(shù)字化博物館,通過聯(lián)網實現(xiàn)非遺保護成果全民共享。目前已出版的關于非遺數(shù)字化保護的理論著作有《民族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數(shù)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向》《非物質文化遺數(shù)字化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保護與傳播研究:以剪紙藝術為例》。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保護與傳播研究:以剪紙藝術為例》首次在非遺保護理論層面提出“信息視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shù)字化理論”?!斗俏镔|文化遺數(shù)字化研究》則分析了大數(shù)據(jù)時代背景下進行非遺科學管理和非遺數(shù)據(jù)庫建設的必要性,首次提出非遺項目分類的“雙層四分法”。
結 語
自非遺保護成為文化熱點以來,對非遺研究成為政府和學界關注的焦點,有關非遺著作如雨后春筍,蓬勃而發(fā),目前出版的非遺著作可分為學術類和非學術類。非學術類集中于兩個方面,以非遺保護主體——各級非遺保護部門出版的非遺保護成果展示和學術團體或個人出版的科普性的非遺介紹。學術類著作涉及范圍廣泛,主要涉及非遺學理探究、非遺現(xiàn)狀、非遺保護措施研究,其中也有學者運用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的方法對某一非遺項目的專題深度剖析。十幾年非遺研究呈現(xiàn)出從宏觀到微觀的趨勢,很多學者也在為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努力。從目前出版的非遺著作的數(shù)量和質量來看,國家層面和專家學者的非遺著述比較系統(tǒng)而完善,地方非遺保護部門出版著作多停留在科學普及階段,這說明自上而下推動的非遺保護的文化自覺正在形成。
理論層面的非遺保護體系已經建成,學界對非遺概念演變發(fā)展、非遺價值和特性、非遺知識的本土化對接已經完成,但在學術研究上仍缺少具體實用的應用理論,更缺少針對非遺傳承人的有深度研究專著。未來對于非遺保護的研究焦點應盡快從宏觀理論轉向微觀實踐上,由對物的研究轉向對人的研究,由對形式的研究轉向對文化內核的研究上。作為非遺研究學者,也是非遺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在學科建設上做出貢獻外,也應擔負起公共知識分子的責任,敢于發(fā)現(xiàn)和批評在非遺保護和利用中發(fā)生的問題,通過呼吁、行動和寫作喚醒更多人的文化自覺。
參考文獻:
[1] 廖翊我國10余年間出版非遺研究專著15800余種[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06/14/c_1111144869.htm,2014-06-14.
[2]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Z].2005-03-26.
[4] 向云駒.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15.
[5] 喬曉光.活態(tài)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6.
[6] 覃業(yè)銀,張紅專.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論[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8:7.
[7] 蔡靖泉.文化遺產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69.
[8] 馮驥才.非遺博士生的學術利器[N].光明日報,2013-07-20.
[9] 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22.
[10] 宋俊華,王開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99.
(責任編輯:楊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