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濤 范明江
肺癌,又稱支氣管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居于各惡性腫瘤的首位,并呈逐年上升趨勢[1]。肺癌發(fā)病早期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容易被忽視或誤診,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通常已處于Ⅲ或Ⅳ期,錯過失去了接受手術治療的機會,死亡率較高[2]。中央型肺癌約占肺癌的3/4[3],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的呼吸道往往會被腫瘤阻塞,從而導致呼吸困難、肺不張及阻塞性肺炎[4]。因此,對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對于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尤為重要。近年來,臨床已廣泛認可了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聯(lián)合局部化療對中央型肺癌的近期療效[5]。為此,本研究亦采用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聯(lián)合局部化療對中央型肺癌進行治療,探討該方法對患者血清學指標的影響。
以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診治的中央型肺癌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胸部X線(或胸部CT)檢查,最后經(jīng)纖支鏡檢查行病理檢查或細胞學確診。按照入院時間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研究經(jīng)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齡36~73歲,平均(56.8±6.3)歲;非小細胞肺癌26例,小細胞肺癌15例;鱗癌29例,腺癌8例,未分化癌4例;TNM分期Ⅲ期為30例,Ⅳ期為11例。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13例;年齡38~76歲,平均(58.3±6.7)歲;非小細胞肺癌27例,小細胞肺癌14例;鱗癌27例,腺癌10例,未分化癌4例;TNM分期Ⅲ期為31例,Ⅳ期為10例。2組的性別、年齡、細胞類型、腫瘤分型及分期等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可比性。
所有患者采用CE方案全身靜脈化療,第1天,靜脈滴注卡鉑500 mg+5%葡萄糖鹽水500 ml,第2~6天,靜脈滴注依托泊甙100 mg+5%葡萄糖鹽水500 ml,同時予地塞米松5 mg減少不良反應,休息3周后按以上方案重復進行,3個周期為1療程。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纖維支氣管鏡局部化療:術前予丁卡因氣霧劑咽喉部表面麻醉,按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常規(guī)插入纖維支氣管鏡以確定腫瘤部位,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活檢孔置入導管,直視下將卡鉑400 mg+生理鹽水10 ml噴灑于腫瘤體表面,1次/10天,3次為1個療程。
觀察2組治療1個療程后的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水平變化。
療效評價[6]:完全緩解:管腔通暢,瘤體完全消失,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面積減小≥75%;部分緩解:管腔阻塞改善,瘤體縮小≥50%,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面積減小≥70%;好轉:管腔阻塞改善,瘤體縮小,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消散≥25%;無效:瘤體無變化縮小或縮小<25%,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消散面積<25%;進展:支氣管鏡檢查發(fā)現(xiàn)患者瘤體增大,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加重。治療總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shù)+部分緩解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血清學指標:采集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1療程后的空腹靜脈外周血3~5 ml,1 h內離心,取上清液于-40 ℃保存待測。①血清腫瘤標志物: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癌胚抗原(CEA)、細胞角蛋白片段(Cyfra21-1)、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和糖鏈抗原19-9(CA19-9)水平;②血清T細胞亞群:用流式細胞儀測定CD4+、CD8+和CD4+/CD8+水平;③基質金屬蛋白酶(MMP):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MMP-2和MMP-9水平。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3.41%,高于對照組的31.71%(Z=-3.200,P<0.05),見表1。
表1 2組的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2組的CEA、Cyfra21-1、NSE和CA19-9水平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2組的CEA、Cyfra21-1、NSE和CA19-9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CEA、Cyfra21-1、NSE和CA19-9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的血清腫瘤標記物水平比較
注:*為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治療前,2組的CD4+、CD8+和CD4+/CD8+水平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2組的CD4+和CD4+/CD8+水平高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CD8+水平低于治療前(P<0.05),對照組的CD8+水平略低于治療前但不具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CD4+和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且CD8+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的血清T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注:*為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治療前,2組的MMP-2和MMP-9水平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2組的MMP-2和MMP-9水平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MMP-2和MMP-9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的血清MMP水平比較
注:*為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肺癌的死亡率居于所有腫瘤前列,盡管采用多種治療措施,5年生存率仍低于15%[7]。對于晚期的中央型肺癌,化療是其主要的治療手段,可控制病情、延長生命[8]。全身化療在短期內的療效確切,但在消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將正常的細胞一并消滅,因此患者伴有免疫力下降、消化功能受損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9]。因此,鑒于單純全身化療的局限性,采用其它手段與全身化療聯(lián)合以期提高治療效果以減輕患者痛苦得到廣泛關注[10-11]。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聯(lián)合局部化療術,屬于姑息療法,能夠提高腫瘤內的化療藥物濃度,降低全身化療藥物劑量。此外,還可吸出支氣管腔內的濃性分泌物和腫瘤壞死組織,以對呼吸困難等癥狀起到部分甚至完全緩解的作用。并且,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聯(lián)合局部化療術對中央型肺癌的近期療效已經(jīng)得到肯定[12]。
因此,本研究在全身化療的基礎上,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聯(lián)合局部化療對中央型肺癌進行治療,觀察對比其與單純全身化療的近期療效及對患者血清學指標的影響。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這是因為中央型肺癌易復發(fā)和轉移,多次介入治療可最大限度降低復發(fā)率和轉移率,并且對腫瘤病灶局部用藥可以提高藥物濃度,延長藥物作用時間,迅速減小瘤體,及時緩解患者的呼吸和肺不張,解除氣道阻塞等癥狀[13]。并且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的CEA、Cyfra21-1、NSE和CA19-9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的CEA、Cyfra21-1、NSE和CA19-9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因為對腫瘤病灶局部用藥可以提高藥物濃度,延長藥物作用時間,迅速殺死并可更長時間抑制腫瘤細胞生長[14]。同時,CEA、Cyfra21-1、NSE和CA19-9水平作為腫瘤標志物,可有效反映腫瘤發(fā)展的進程:CEA為一類糖蛋白,在正常人體血清中含量極低,在肺腺癌和內胚層中濃度升高;Cyfra21-1為一類可溶性酸性多肽,上皮腫瘤細胞的胞質中含量較多,當腫瘤細胞死亡后血清中的Cyfra21-1水平會升高;NSE為一種糖裂解酶,一般患者(尤其是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有效治療后NSE水平可迅速下降;CA19-9為非特異性腫瘤相關抗原,在晚期肺癌患者血清中常常會增高[15]?;颊叩娜砻庖吖δ軤顟B(tài)關系著病情的走向和轉歸[16]。本研究中,治療后2組的CD4+和CD4+/CD8+水平高于且CD8+水平低于治療前,觀察組治療后的CD4+和CD4+/CD8+水平高于且CD8+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全身化療基礎上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聯(lián)合局部化療在一定程度上可優(yōu)化患者的全身免疫功能狀態(tài)。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MMP-2和MMP-9水平低于對照組。MMP作為惡性腫瘤的重要侵襲能力指標之一,其濃度隨著病情的發(fā)生發(fā)展而改變[17],該結果提示全身化療基礎上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聯(lián)合局部化療可更有效地降低惡性腫瘤的侵襲能力,這也是因為局部用藥的藥物濃度高以及時效更長。
綜上所述,全身化療基礎上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聯(lián)合局部化療治療中央型肺癌較單純全身化療治療總有效率高,在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和MMP水平以及改善患者全身免疫功能狀態(tài)等方面更具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