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加鵬[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蒲松齡描寫的一部奇異故事的文言小說,其中刻畫了一大批形象生動的神怪妖精。而作者不寫出真實的人物,甚至很多筆墨都不放在“人”的身上,一則是這些故事多為虛構想象,再者這樣不寫人而以非人的形象來傳達思想情感,有時還以鬼怪反襯人,則更顯得意味十足,引人深思,達到“言他物”以傳情之意。
這部作品因其獨特的魅力,歷來受到眾多學者和讀者的好評。清代學者馮鎮(zhèn)巒評點《聊齋》,稱其“當代小說家言,定以此書第一”。當代學者郭沫若在蒲松齡故居題寫了一副對聯(lián),其為:“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辈粌H因為作品以狐怪寫了眾多奇異有趣之事,更是因為其背后所體現出的深刻思想內涵。小說反映了當時很多的社會現象和問題,既有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和制度的揭露與批判,也有對反對封建禮教的斗爭精神的歌頌,引導人們走上正確的道路。
《聊齋志異》雖是一部鬼怪小說,但其志卻不在借鬼神以自娛,也非宣揚鬼神觀念,這與以“實錄”來“發(fā)明神之道不誣”的《搜神記》不同。不論是如何離奇的鬼怪之事,所反映的也都是人世常態(tài),不過是換個角度敘寫,則可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能夠更加客觀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現象和問題。作者本就和地方官府有所接觸,也關注政治民情,再加之他人的見聞,其對于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黑暗則更是深有體會。因此,作品才會是“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讓人觸目驚心。
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可謂擢發(fā)難數、罄竹難書,作品從上至下層層揭露,把統(tǒng)治者及其爪牙的罪行曝于青天白日之下,用文字加以鞭撻。小說《促織》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統(tǒng)治,以及統(tǒng)治階級殘酷壓榨人民的罪惡。統(tǒng)治者耽于斗蟋蟀之娛,因此地方層層壓榨,從上到下威逼利誘,從下逐上爭寵獻媚,小小蟋蟀倒比人命更加金貴,遂至“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弄得底層大眾民不聊生,似與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異曲同工。成名一家便是這無數受害家庭的一個縮影,因一只蟋蟀幾乎家破人亡。故事情節(jié)曲折,想象奇特,這不僅譏諷了封建統(tǒng)治者和官吏的昏庸腐朽,也進一步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罪惡。
以地方官府為主要對象,表現了其昏暗腐朽和殘酷壓迫,以此代表性地揭露了整個封建政府的腐敗黑暗。小說《席方平》便是極具代表性的篇章,可見當時封建官僚組成的政府是如何不堪。席廉得罪富人羊某,而羊某買通陰司各層,對其日夜拷打。席廉之子席方平為父伸冤,靈魂進入陰間地府告狀,哪知各級官員都貪污受賄,不僅冤屈不得昭雪,反遭毒刑。雖寫陰曹地府,卻顯然是借其影射當時的封建官府,從上至下猶如天地初開般一片混沌??梢钥闯觯饨ü俑环质欠呛诎?,彼此包庇,不行其職反而貪污腐敗。正如灌口二郎判詞所言:“金光蓋地,因使閻殿上盡是陰霾;銅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無日月?!?/p>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揭露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的篇章還有很多。如《紅玉》中宋御史和《向杲》中豪門公子都是恃強凌弱,干著欺男霸女的勾當。通過這些故事,揭露了當時普遍存在的黑暗現實,對殘暴昏庸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加以抨擊。
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制度從盛唐王朝的沒落中走向衰敗,具有代表性的科舉制則顯得極為刺眼。雖然科舉制曾經起到過選賢舉能的作用,但清朝盛行的“八股取士”早已積重難返,成為了禁錮讀書人的牢籠。《聊齋志異》中眾多篇目揭露了科舉制的弊端,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對人性的荼毒。
科舉制禁錮人的思想,用“八股文”給讀書人打造了一個扭曲的鐵籠子,把他們喂養(yǎng)成了癡愚病患,幾乎成了精神鴉片,其對人性的扭曲遺禍無窮。小說中的王子安屢試不第,在醉酒后做了一場得意之夢,戲劇性地走向了“人生巔峰”:“中進士”“殿試翰林”“出耀鄉(xiāng)里”。不過終究是一場空夢,他的這份癡愚,倒和《儒林外史》范進中舉的癡狂頗為神似。倘細思起來是極可怕的,免不得讓人“后背發(fā)涼”,因為這深刻反映了科舉制對人心靈深處的禁錮毒害。
科舉制的弊端和一些官員的腐敗,導致很多有才之士沒能金榜題名,成了考場的“漏網之魚”,甚至不幸淪為犧牲品。作者出生于沒落地主家庭,曾經連得縣、府、道考試三個榜首,一時名聲遠播,但直到七十余歲才成為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的不合理有著切膚之感,對其批判也就更加深刻。小說中的葉生,雖然“文章詞賦,冠絕當時”,但也“困于名場”。自己沒能考中,而弟子卻憑借其文章一路高中,讓人難以理解,只能說“是殆有命……非戰(zhàn)之罪也”。葉生科舉失意后郁郁而終,竟至于魂魄不散,直到得中舉人,衣錦還鄉(xiāng)見到棺木尸體才知其已死多時。雖然這些是出于作者的想象,但也可以反映出科舉制是怎樣的深入骨髓,死了都忘不了落第之憾而要圓了“科舉夢”才甘心,其余毒恐怕連刮骨也治愈不了!
除了上面談到的,小說中每一個科舉制的犧牲品都體現了對科舉制毒害人性的揭露與抨擊。雖然蒲松齡對科舉制弊端的批判不及后來的吳敬梓那樣深入徹底,但他是清代首個通過小說來批判科舉制的文人,而且作品在內容和思想上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中國封建社會,彌漫著“吃人”的黑暗。統(tǒng)治階級費盡心機,想方設法來奴役勞苦大眾,用傳統(tǒng)禮教束縛人的言行舉止,禁錮扭曲甚至抹殺人性?!读凝S志異》中很多篇章體現了封建社會對人的殘酷壓迫,而久積的壓力終會爆發(fā),因此也塑造了眾多反抗者形象,他們不畏強權勇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贊揚。
在封建禮教下,愛情沒有絲毫自由,婚姻也從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稍有逾矩便是大逆不道。小說中的愛情婚姻,不論是人與狐怪仙妖,還是世俗男女之間,他們堅持不懈,終得佳緣。小說中連城和喬生生死相戀,活著的時候,連城便傾心于有才氣的喬生,卻因為喬生家境清貧而遭到以其父為代表的世俗社會的反對,但她不嫌貧愛富,私下幫助喬生以示真心。雖然含恨而死,但心心相惜的兩人在魂魄重聚后再表真情,并且通過友人的幫助得以還陽再續(xù)良緣。他們突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在不屈的斗爭中獲得了幸福,作者把美好的情思寄托于懷有真情的男女身上,體現了反對封建禮教的斗爭精神和對追求美好情感的贊頌。
地方鄉(xiāng)間往往是封建思想流毒最深遠之處,禮教的迫害也更深入骨髓,“吃著人肉還要立著牌坊”。封建禮教成了統(tǒng)治者的利劍,時刻架在人的脖子上,讓人只能縮著頭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茍延殘喘。然而就有一些人敢于抗爭,絕不向惡勢力低頭。小說中席方平為父伸冤而屢遭酷刑,整個陰司就是一個利欲熏心的封建關系網,統(tǒng)治者只顧殘害眾生而不準其反抗。他先是喊冤城隍,再“告諸郡司”,又向冥王申訴,最后“二郎援筆立判”,這場波折不斷的訴訟方告終。雖然幾遭迫害,但他頑強不屈,終于是戰(zhàn)勝了惡勢力,體現了其頑強反抗的精神,作者刻畫了一個誓死抗爭到底的“斗士”形象。
此外還有很多故事,不論狐妖鬼怪或世間凡人,都參與了這場反抗封建壓迫和同禮教作斗爭的戰(zhàn)斗中,體現了堅強英勇的斗爭精神,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諸如《小謝》中的女鬼秋容、小謝和陶生及《晚霞》中的阿端和晚霞,這些人都在和黑暗勢力的斗爭中,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最終獲得了幸福的生活。作品對封建世俗觀念的諷刺和批判,正是對美好人性的追求與贊揚,引導人們沖破封建牢籠。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嘔心之作,雖滿篇鬼怪狐妖之事,卻是“托鬼怪以言志”,人事不便之處而從鬼神之口,可謂用心良苦。作為封建社會的受害者之一,作者本就產生了對封建社會、封建制度和統(tǒng)治者的不滿,也深刻認識到封建毒瘤的危害何其嚴重。雖然其中存在一些落后思想,如封建道德倫理觀念、鬼神迷信等,但我們不能過分苛求,畢竟人都有歷史和個人的局限性,對消極成分應當自覺區(qū)分和摒棄。而且,小說的主要思想內容是積極進步的,借鬼怪狐妖之事盡情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罪惡,對落后“吃人”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和制度加以批判,并表達了對人們反抗封建壓迫的斗爭精神的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