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省國稅局
詩歌是什么,《尚書·堯典》中說“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禮記·樂記》中說“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于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黃遵憲說“真詩在民間”,總而言之一句話,詩歌就是人心民情,詩歌即為國家興衰。以此而鑒,劉益善的敘事長詩《向警予之歌》就是一部發(fā)乎心,動乎情,形于聲,成于辭,唱英雄,歌先烈,奇韻長律,美文壯志,豪情激蕩不已于當世的大歌行。
劉益善的敘事長詩《向警予之歌》作成于29年前,而其時向警予已經(jīng)英勇犧牲51周年了。在半個世紀的歲月里,是什么讓革命領(lǐng)袖戎馬倥傯百戰(zhàn)之余依然懷念她;是什么讓國家總理親勞胼胝日理萬機之中仍然不忘她;是什么讓江城人民建國立業(yè)只爭朝夕之間長祭永奠她;是什么讓詩人在人欲浮泛理智迷茫之際重啟思念深情地吟唱她,就是向警予的精神!就是詩人在詩中著力刻劃的英烈身上那種胸懷天下心系國民的徹底革命精神!
長詩《向警予之歌》共3520行,分12章(含序與尾聲)。全詩用韻不拘舊法,一任天然。形式也無定格,全由情感左右。1至4章首先著力刻劃了向警予自覺革命無私無畏的精神。
1916年的舊中國,兵匪猖獗,劣紳橫行,災難如海,然而,真正的猛士絕不會恐懼慘淡的血漬,向警予挺身而起了。年僅20歲的她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禮,勇敢地面對強大反動勢力,自覺主動地踏出了斗爭的第一步,她決心從反動勢力的根子上大刀闊斧鬧革命。長詩中這樣寫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二十歲的向警予喲∕一個店員的女兒∕長沙學教育∕經(jīng)過新思潮的染熏∕立志改革社會∕獻身解放運動∕畢業(yè)回溆浦∕選擇了教育陣地∕辦一所男女合校培養(yǎng)改革社會的人才∕開展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不解、疑慮,誹謗、恐嚇,鋪天蓋地,接踵而至,風雨如磐,禮教殺人,然而在向警予的鄙視輕蔑的目光中,它們會都成了幽魂孤鬼,腐骨僵尸。因為向警予的心中懷著一個為了新時代為了大光明的經(jīng)天緯地的大目標。她要挺拔于腥風血雨的黑暗之中,像丹柯一般,暢開胸懷,高舉起自己心臟的火炬,照亮普天下億萬勞苦大眾的生存之路。她要同舊世界抗爭,旗幟鮮明地為了新的世界培養(yǎng)新一代人。溆浦辦學是自覺,奔赴歐洲是自覺,舍生忘死力求喚起底層民眾是自覺,漂洋過海投身工運追求真理是自覺,在這一切為民為國無所畏懼的行動中,向警予的一切言行都是無限純真的自覺。然而,她的自覺真的就是天生的、沖動的、無意識無目的的人性中的一種叛逆的先知先覺嗎?不!詩人歌吟的英雄絕非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無普世愛情之人。詩人用強烈地情感的筆觸,刻劃了英雄背后祖國母親滿目瘡痍的慘景。他寫道:“啊,黑暗的中國∕啊,殘破的中國∕啊,親愛的家鄉(xiāng)∕人民喲,在黑暗里掙扎∕呻吟、悲鳴∕斷人心腸∕土匪軍閥∕官僚地主∕花天酒地∕吮吸著人民的血漿……妻兒老小/吃菜咽糠/一場天災/哀鴻遍野/荒冢滿崗……啊/啊/苦難的祖國/貧困的家鄉(xiāng)/要救國/要救民/勤工儉學去法國/去研究馬列主義/去尋醫(yī)治中國的良方……這就是英雄自覺的根基,這就是英雄的自覺大愛天下的基因,這就是英雄充滿人性本真的舍己為人無私無畏的精神??!無論詩人運用了什么手法,入性入情也好,融情于景也好,情景交錯也好,濃墨重采也好,輕撫漫染也好,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詩人是用英雄的情感在刻劃英雄!是用沸騰的心血在描繪中國革命先行者的衣食住行起居俯仰。英雄已經(jīng)遠去五十余年了,后來者的詩人卻用了真情如火的文字使英雄的行徑又重新出現(xiàn)在了我們的眼前。從詩歌的第五章到英雄告別人生的最后一章“五一火紅”,詩人時而細膩時而粗獷時而悠長時而急驟時而情深意切時而剛烈狂放,深刻地展示出了英雄品格中最平凡而又最偉岸的兩個字——堅守。
《向警予之歌》
唯其有了堅守,自覺才有了根據(jù)地;唯其有了堅守,無私才有了依托物;唯其有了堅守,苦求、奮斗、磨難、犧牲才有了無比鋼強永不言敗的高昂;唯其有了堅守,追求天下大同的腳步雖然浸透殷殷血跡,卻始終充溢著勝利在望的信心和力量。
你看,向警予在巴黎,她探求“公社”靈魂,對照字典一字字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向警予在里昂,她帶頭向反動勢力爭取人權(quán),面對巡警的鐵甲車和飛舞的警棍,她始終站在學生隊伍的最前列;向警予在漢口,她斗勇又斗智,痛打反動警廳廳長救出被抓同胞,奪取了罷工勝利;四·一二的血雨腥風來了,武漢三鎮(zhèn)被殺氣封鎖,浩浩大江被鮮血染紅,滾滾水流發(fā)出長長嘆息,斗爭轉(zhuǎn)入地下,一片天低云暗。就在這最危急關(guān)頭,向警予來了,她剛剛結(jié)束在蘇聯(lián)的學習,一回國,就立刻走到斗爭最險惡的江城三鎮(zhèn)來了?!跋蚓柰景〃M迎著血雨腥風∕在武漢三鎮(zhèn)奔波往返∕掌握了群眾思想∕把黨的指示四處宣傳∕工人區(qū)∕各校園∕處處有她的足跡∕處處是她的講壇……向大姐來過了∕向大姐講過話∕共產(chǎn)黨還在我們中間∕寒流中的人民啊∕聽到了黨的指示∕明確了行動路線∕有了斗敵的力量∕有了殺敵的利劍……向警予的言行是什么,就是堅守,對靈魂的堅守,對信仰的堅守,對光明和勝利的堅守。這種堅守是無敵的,是永生于世的,是一切屑小萎瑣聞風而遁消聲滅跡的,這種堅守,就是人類最可寶貴的天下為公正大光明的情操。
公元1927年,是中國革命歷史上的恐怖最劇之年,堅守在斗爭最前沿的向警予已經(jīng)面臨被捕危險,走?還是不走?向警予回答了:“同志們犧牲慘重/革命遭到巨大損失/組織要恢復/斗爭要堅持/江城不能沒有黨/省委不能沒有組織/在這革命低潮/在這危難之際/共產(chǎn)黨人不能退縮/革命戰(zhàn)士要挺身而出/我不能離開/不能放棄陣地/要把安全讓給同志/把危險留給自己”向警予終于沒有離開,她主編起了黨刊《長江》,在反動派的心臟插上了一把匕首,讓兇惡的敵人時刻都在正義之劍的震懾下顫顫驚驚,皇皇不可終日。
由于叛徒的出賣,在寧愿犧牲自身也要避免同志們被抓的最后一刻的堅守中,向警予落入了敵人魔掌。向警予倒下了嗎?向警予屈服了嗎?不!鐵骨錚錚的烈女子依然是一座“頭顱高揚/面帶血痕/正氣浩然/信念堅貞”的堅守著自己乃至全人類理想的偉岸形像。她面對人類的豺狼虎豹,大聲回答了“你們要問共產(chǎn)黨組織的秘密地址嗎/有/到處都有……你們要問武漢的地下黨有多少人嗎/有/多得數(shù)不清……秘密地址/黨員名單/我都知道/我記得很清/你們想知道嗎/那是癡心妄想/白日做夢/這一切秘密都裝在我心里/你們挖吧/用刺刀挖出的/是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紅心”。漫漫長夜孕育著黎明,鐵血牢房鎖不了一顆鮮紅的心。從酷刑的昏迷中醒過來的向警予,目光刺透了夜的黑暗,在難友們關(guān)切面前,展開了舒心的笑容。在這里,詩人連用了三組共114句詩,深情細微地描寫了英雄無比寬廣而又細膩的情感世界。無論是對井岡山星星之火的希望,還是對地下黨組織的殷殷囑托,抑或?qū)廴撕蛢号囊酪罓繏?,都被一根紅線貫穿其中,那仍然是骨鯁無比的堅守。向警予的堅守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詩中的第十章,用火紅象征先烈永存的精神,用梭標的紅纓、游行隊伍的橫幅、勝利的捷報、插上總統(tǒng)府的紅旗、開國大典代表們胸前的代表證來揭示先烈們無處不在的身影。燦爛的黎明是鮮紅的,那是烈士血液染成的,而在這勝利的歡呼聲中,就有著向警予的聲音,當她坦然邁步刑場時,她向著光明的未來發(fā)出了無限深情的心聲:“再見吧/親愛的同志們/我先走一步了/請你們堅持到底/迎接祖國的黎明/到那時,請代我/向新生的祖國/傾泄無盡的愛情/向飄揚的國旗/獻上深沉的吻/并告訴祖國啊/有一個共產(chǎn)黨員/為了她的新生/獻出了短暫的生命!”一個烈士倒下了,千萬個后繼者站了起來,向警予犧牲了,向警予的堅守卻獲得了成功勝利和永恒。向警予的遺體是老工人陳春和用小船悄悄運走安葬的,向警予的靈魂由此與生命的大地連成一體。在詩歌的尾聲里,古琴新調(diào),萬象更新,長江滾滾,英雄不盡,天地早已今非昔比,向警予微笑的面龐就在青松林里鮮花叢中,就在東方燦爛云霓的霞光中。因為,向警予的堅守仍然繼續(xù)在今天奔騰激越的生活洪流中。
《向警予之歌》是一部好長詩,無論長詩主人翁的事跡還是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水平,都堪稱是一部一流的好詩集。而關(guān)于它創(chuàng)作完成于29年前,最終出版于英雄犧牲80周年紀念日前夕,又從另外一面說明,它還是一部驗證了向警予的堅守精神偉大無比的一部好詩集。劉益善在“后記”中說,“距離我最初寫作這部詩稿時已經(jīng)過去了29年!當年那個29歲的熱血青年如今早已暗生華發(fā)。這些年中,我無數(shù)次重讀這部《向警予之歌》,每次都會被烈士的精神所感動,被創(chuàng)作時的熱情所打動。相信這也是29年后得以出版的原因之一。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不僅從經(jīng)濟上物質(zhì)上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為我們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精神生活和思想空間。但無論時代怎么變化,老一輩革命家的光榮與犧牲我們永遠都應當銘記。我不相信有什么‘垮掉的一代’!我相信,我們今天的青少年同樣崇敬英雄熱愛人民,向警予烈士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一定能夠像當年深刻感動了我一樣感動他們!”
這也正是我要說的先烈的品格,詩人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