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柳 杜靜
【摘 要】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啟動,國家開始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當前,PPP模式在我國具備了一系列得以深入推廣的條件,但是PPP項目風險分擔的不合理性導致了許多項目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PPP模式的推廣。本文統(tǒng)計和分析了2005-2015年間關于PPP項目風險分擔問題研究的中文期刊文獻,從項目風險識別,項目風險分擔的原則,項目風險的分擔流程三個方面對文獻進行梳理。最后,總結了PPP項目風險分擔問題研究的不足,并指出將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PPP項目;風險分擔;風險管理
一、文獻統(tǒng)計
本研究在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數據庫中以全文為“PPP項目風險分擔”、文獻類型為期刊、年限鎖定在2005-2015年進行檢索,檢索到相關文獻共2871篇。按照上述限定條件,發(fā)現仍有大量文獻跟本文的研究內容不相符,因此,需要作進一步的篩選。在中國知網高級檢索中再次進行全文檢索(PPP項目風險分擔),最后得到符合本文研究要求的PPP風險分擔文獻230篇。
本文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跁r間的維度分析,PPP項目的風險分擔問題是一個延續(xù)性的話題,研究一直沒有間斷過,這說明該問題在PPP項目實施過程中一直存在,沒有得到有效的方案解決;基于數量的維度分析,近三年來文獻發(fā)表量呈遞增趨勢,在2015年達到頂峰76篇,這反映出國內學者對于PPP項目風險分擔問題的研究熱情越來越高,該問題有進一步研究的價值。
二、文獻分析
PPP項目風險分擔是風險管理的一部分,所以遵循風險管理的程序。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對風險管理的內容進行了定義,主要流程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及監(jiān)督。因此,基于風險管理的概念,結合PPP項目的具體特征,本文將PPP風險分擔分為風險識別、風險分擔原則、初步分擔、談判分擔和跟蹤再分擔五個部分進行總結。這里需要說明,風險的跟蹤再分擔階段不是指一個具體的時間段,它代表的是風險分擔工作的起點或者終點。如果一個項目風險識別工作做得很好,依照風險分原則進行的風險分配各參與方都比較滿意,項目實施過程中也沒有什么預料之外的意外情況發(fā)生,那整個風險分擔流程一次到位,跟蹤再分擔階段就是終點;反之,如果項目實施過程中有新的風險出現,就必須再次識別分擔,風險分擔流程開始循環(huán),跟蹤再分擔階段就是第二次風險分擔流程的起點。綜上,在整個項目的風險分擔確定過程中,循環(huán)工作并不是一定發(fā)生。
(一)PPP項目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分擔的基礎和前提。
最多的風險有10類:信用風險,建設風險,技術風險,運營及完工風險,政治風險,市場風險,金融風險,不可抗力風險,政策風險,法律風險。數據顯示,發(fā)生頻率比較高的風險中大部分是公共部門與企業(yè)部分通過一定途徑可以進行消除或者減弱的,并非人力不可改變。因此,風險識別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對風險分擔后續(xù)工作的開展是至關重要的,應該引起重視。
(二)PPP項目風險分擔原則
針對PPP項目風險分擔的原則問題,國內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相關研究。
對于PPP項目風險分擔原則,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學術界引用得較多的是王守清教授提出的三條風險分擔原則,但近年來許多學者開始提出風險分擔的動態(tài)原則,基于PPP項目建設周期長、環(huán)境變化的不確定性等特點,并綜合下文對風險分擔流程的詳述,本文認為動態(tài)性原則應該納入PPP風險分擔原則中。
(三)PPP項目風險分擔流程
PPP項目大多數是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特許期較長,所以項目實施過程中各個階段可能發(fā)生的風險因素不能很好的把握,各個階段可能發(fā)生的風險是不同的,在此基礎上進行風險的合理分擔,以風險分擔原則為指導,公共部門與企業(yè)部門進行協(xié)商確定。綜上,風險分擔的過程也具有階段性,對此學術界已經達成共識,根據王守清(2006)、楊秋波(2008)、孫哲(2014)、楊飛雪(2014)等學者的研究,分擔流程包括初步分擔、談判分擔和跟蹤再分擔三個階段。
1.初步分擔
在項目的可行性階段進行風險的初步分擔。劉新平和王守清(2006)認為公共部門對項目發(fā)生地的情況掌握比較完全,所以此階段由公共部門主導。通過對風險概率、風險損失和風險效益進行評估,基于風險分擔與控制力相匹配原則和PPP項目的特有屬性對雙方控制力內的風險進行分擔。楊秋波和侯曉文(2008)和孫哲(2014)認為初步分擔就是公私雙方基于風險分擔與控制力相匹配原則,對公共部門確定的雙方控制力之內的風險進行分擔,剩余共擔風險在談判階段討論。楊飛雪和黃丹林(2014)認為公共部門基于風險分擔與控制力相匹配原則確定各自承擔風險范圍后,私營企業(yè)可以基于風險承擔自愿準則權衡利弊決定是否承擔,不愿承擔則需談判決定。
2.談判分擔
在項目的招投標階段對初步分擔方案進行談判調整。劉新平和王守清(2006)、楊秋波和侯曉文(2008)、孫哲(2014)認為談判階段由私營部門的兩次自我評估主導。首先是私營部門對初步分擔結果進行初次評估,驗證初始方案是否符合風險分擔與控制力相匹配原則,不符則重新分析。接著是私營部門對共擔風險的談判結果進行風險價值計算和二次評估,提出風險補償價格雙方進行博弈,直到雙方意見一致,簽訂合同。劉新平和王守清(2006)認為通過風險博弈達成合同后,還需基于風險上限原則設置調整條款。楊飛雪和黃丹林(2014)認為談判階段的主要對象是共擔風險。通過數學模型進行分擔比例的確定,私營企業(yè)通過根據自身條件與公共部門進行博弈,基于權、責、利對等的原則達到雙方統(tǒng)一的狀態(tài)。
3.跟蹤再分擔
合同簽訂后即進入跟蹤再分擔階段。劉新平和王守清(2006)、楊秋波和侯曉文(2008)、楊飛雪和黃丹林(2014)認為跟蹤再分配階段有兩個目標。一是判斷是否出現未識別的風險因素,;二是判斷已分配風險的發(fā)展是否在意料之中。一旦出現新的風險,則需重新對風險進行識別分配,若風險向不利的方向變化,需根據分析分擔原則重新分配,若風險向有益的方向變化,帶來的收益雙方共享。劉新平和王守清(2006)提出若已分配風險發(fā)生對項目有利的變化,帶來的收益應該雙方共享。孫哲(2014)認為PPP項目實施周期長,變化因素多,應該時時監(jiān)控,因此,項目跟蹤再分擔階段側面反映出風險分擔的動態(tài)性原則。
綜上,本文認為,風險分擔流程就是以風險分擔原則為指導思想,以風險清單為分擔對象,參與雙方基于自身情況和目標述求進行博弈,達到共贏的過程。
三、結論
PPP項目風險分擔問題直接關系到參與方的利益,各方都比較關注,尤其是在PPP項目中,公私合作,對于企業(yè)部門,從利益最大化原則出發(fā),項目的收益是其積極參與的唯一動力,直接影響到項目的成敗,所以PPP項目風險分擔是PPP項目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通過對PPP項目的三個方面,即風險識別、分擔原則和分擔流程進行分析整理,得出了PPP風險分擔研究的不足及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