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波 夏學巍 杜貽慶 莫萬彬
(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廣西 桂林 541001)
神經(jīng)外科是一門內容復雜且深奧的學科,臨床上的實習內容主要為神經(jīng)解剖學、神經(jīng)外科基礎知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易出現(xiàn)理解困難、學習興趣低等情況,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差,教學的效率較低的情況[1]。據(jù)有關資料顯示,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應用到神經(jīng)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效果良好,可很好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的效率[2]。因此,本研究對在神經(jīng)外科教學中應用行動導向教學的效果進行探究,并將其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比較觀察,從而找到臨床神經(jīng)外科教學效率較高的教學模式。
本次研究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神經(jīng)外科進行實習的50例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系統(tǒng)抽樣法的分配原則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和研討組,每組25例。其中,對照組學生中有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齡最小的20歲,年齡最大的24歲,平均年齡(22.41±0.27)歲。研討組學生中有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齡最小的20歲,年齡最大的25歲,平均年齡(22.50±0.31)歲。比較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發(fā)現(xiàn)無顯著差異,P值>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進行觀察比較。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神經(jīng)外科臨床教學模式,采用“一對多”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為臨床帶教教師,臨床帶教教師根據(jù)制定好的教學大綱進行教學。研討組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具體內容如下闡述:
(1)課前準備:帶教老師根據(jù)教學大綱收集相關的教學資料,并分析和探究教學的內容,待明確教學內容后,在展開教學的前一周將教學的材料分發(fā)給學生查閱,要求學生根據(jù)教學材料來找相關的教學資料,提出與本次教學相關的問題。
(2)學生分組:將學生分為5組,每組5人,由1人擔任組長,讓學生在課前和課后采用小組的形式對教學內容及教學問題進行探討,并由組長進行匯總,將疑問反饋給帶教老師,使得帶教老師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
(3)設計典型病例教學內容:帶教教師對本院的神經(jīng)外科病例進行篩選,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神經(jīng)外科病例進行教學,先將選好的病例資料分發(fā)給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分析,然后帶教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除了與學生一起分析探討病例以外,還要引導學生提出疑問,對其疑問進行答疑。帶教老師在選取病例的時候要盡量選取包含神經(jīng)外科大部分知識的病例,使得學生可更全面的進行分析。
(4)課后討論分析:在結束教學后,帶教老師可將與教學內容相似的病例資料分發(fā)給各個小組進行討論,讓小組進行討論得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然后到下一堂課教學的時候,讓各小組組長將本組的解決方案提出,一起進行探討,帶教老師在進行匯總,對各小組解決方案的不足進行分析,并與學生講解。
采用考核的方式對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臨床實操成績、病理分析成績及論文成績進行觀察,理論和論文采用書面考核形式,臨床實操和病理分析從學生日常臨床實踐中的情況進行觀察,每項成績滿分均為100分。分項評定后將兩組學生的成績綜合,分別對其綜合成績進行分析。對兩組學生的教學滿意度進行觀察分析,將本院帶教老師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分發(fā)給學生進行填寫,采用1~5級評分方式,主要分為非常滿意、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五級,共20道題目,問卷最低分為20分,最高分為100分。
本次研究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用(±s)表示計量資料,并用t進行檢驗;用百分數(shù)(%)表示計數(shù)資料,并用χ2檢驗。若P值<0.05,則說明兩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臨床實操成績、病理分析成績及論文成績等四大項成績進行考核分析發(fā)現(xiàn),研討組的四大項成績較優(yōu),且與對照組相比,P值均<0.05,兩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通過對兩組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臨床實操成績、病理分析成績及論文成績等四大項成績綜合分析發(fā)現(xiàn),研討組的綜合成績較優(yōu),且與對照組相比,P值<0.05,兩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學生的四大項成績(分,±s)
表1 兩組學生的四大項成績(分,±s)
對照組 研討組 t值 P值例數(shù) 25 25理論考試成績 81.39±5.33 92.67±5.27 7.52 0.00臨床實踐成績 78.64±5.67 88.39±5.01 6.44 0.00病理分析成績 82.37±4.97 93.88±4.43 8.64 0.00論文成績 84.77±3.98 93.67±3.71 7.47 0.00綜合成績 80.87±6.71 91.66±5.78 6.09 0.00
通過對兩組學生的教學滿意度進行觀察分析發(fā)現(xiàn),研討組的教學滿意度較優(yōu),且與對照組相比,P值<0.05,兩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學生的教學滿意度(分,±s)
表2 兩組學生的教學滿意度(分,±s)
對照組 研討組 t值 P值例數(shù) 25 25教學滿意度 85.01±3.47 94.11±3.33 9.46 0.00
神經(jīng)外科是外科學的分支之一,是以手術治療為主要治療手段的學科[3]。神經(jīng)外科學科主要對人體的腦、脊髓及周圍神經(jīng)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進行分析,是一門高精尖的學科,在臨床上對醫(yī)生的綜合素質要求極高[4]。因此,在神經(jīng)外科臨床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綜合成績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本次研究中,將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應用到神經(jīng)外科教學中發(fā)現(xiàn)效果良好。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行動導向驅動”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可以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主導地位很好的體現(xiàn)出來,協(xié)調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通過設計學習任務來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從而將教學的目標實現(xiàn)[5]。從神經(jīng)外科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感性的認知,從而在不斷實踐過程中上升到理性的認知,并將這些認知應用到實踐中[6]。從本次研究可以看出,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在神經(jīng)外科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通過將大任務分為小任務來讓學生逐步完成,并采用分組的方式,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很好的體現(xiàn)出來。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一對多”的教學模式,沒有很好的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是體現(xiàn)出了帶教老師的主體地位,并非主導地位,這不利于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有很多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提不上去,帶教老師的教學質量無法更深入的提升。從本次研究結果就可以看出,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對照組的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臨床實操成績、病理分析成績及論文成績等四大項成績和綜合成績均差與采用行動導向教學的研討組,且滿意度也低于研討組,可見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應用,很好的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通過對本次研究教學效果分析發(fā)現(xiàn),行動導向教學可很好的將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fā)和培養(yǎng),使得學生主動探究問題,主動參與實操和了解實踐知識,且學生在完成帶教老師指定任務時,會產生自信心,從而更積極的參與教學活動。
綜上所示,在神經(jīng)外科教學中應用行動導向教學的效果良好,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提升了學生對帶教老師的滿意度。
[1]成曉江,卡合爾曼·卡德爾,陳小紅,等.行動導向教學在神經(jīng)外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1(05):246-247.
[2]周珺,邱瑩瑩,姜云霞,等.行動導向教學法在手術室臨床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7,3(12):169-171.
[3]黃躍師.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全科護理,2016,14(18):1929-1930.
[4]付影.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實習護生護理技能培訓中的應用[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6,13(09):131-133.
[5]李冰.行動導向教學法在影像技術學教學中的應用[J].生職業(yè)教育,2016,34(08):34-36.
[6]華中昌.行動導向教學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1):25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