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貴
(達州市大竹縣人民醫(yī)院 四川 達州 635100)
肺結核和肺癌的發(fā)生和個人體質、環(huán)境因素等存在密切關系,因此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我國肺結核肺癌的發(fā)病患者均呈現(xiàn)增多趨勢;而基于病情發(fā)生對患者產生的影響,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就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本次研究則主要分析肺結核合并肺癌的臨床表現(xiàn)和CT特征,目的在于總結相關經驗,并為廣大同僚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現(xiàn)將研究詳情做出整理報道,具體如下。
將2016年1月到2018年3月作為本次研究時間段,從該時間段內分別選擇40例單純肺結核患者、40例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納入對照組和觀察組范疇。對照組患者年齡為40~82歲,平均年齡為(60.34±2.13)歲,患者中男女分別為32例和8例;觀察組患者年齡為40-81歲,平均年齡為(60.86±2.08)歲,患者中男女分別為31例和9例。兩組患者組間基本情況均無顯著差異(P>0.05),故可實施對比分析。
均對患者實施臨床表現(xiàn)的觀察,包括其腫物邊緣情況、腫物形態(tài)、腫物部位等;并軍隊兩組患者實施CT檢查,觀察期肺內占位CT特征,即包括陽性支氣管征、衛(wèi)星灶征、分葉征、毛刺征等,并對比兩組情況[1]。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中計數(shù)資料以(n)統(tǒng)計、計量資料用(±s)統(tǒng)計;并分別使用χ2檢驗、t檢驗,檢驗后P值在0.05以內表示兩組差異顯著,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為SPSS21.0軟件。
兩組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發(fā)熱、胸部鈍痛等癥狀,且組間無顯著差異;此外觀察組患者肺部腫塊的平均體積為(88.32±2.13)cm2,對照組患者肺部腫塊的平均體積為(6.98±0.34)cm2,兩組比較存在顯著差異,其t為238.501(P<0.05)。
觀察組患者的肺內占位CT特征和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詳細情況見表1。
目前臨床可用于肺部相關疾病的檢查方法較多,但是肺癌和肺結核兩種疾病均存在類似的臨床癥狀,例如胸痛、咳嗽、咳痰等情況,給予患者對癥性的止咳、鎮(zhèn)痛、化痰等干預往往可起到一定效果,但是治療后一旦停藥可能再次出現(xiàn)反復,久而久之使得患者治療的積極性顯著下降,并影響患者身體健康[2]。此外多數(shù)患者的肺結核和肺癌等,若未在早期得到有效的對應干預,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因此臨床認為對于該類患者應該合理應用影像學檢查進行分析,以便于對患者做出及時診斷后給予準確治療。
表1 兩組CT特征對比[n(%)]
本次我們針對肺結核合并肺癌、單純肺結核患者的臨床情況進行分析可見,觀察組患者肺部腫塊的平均體積為(88.32±2.13)cm2,顯著大于對照組的(6.98±0.34)cm2,此結果提示我們針對肺結核或肺癌患者進行診斷時,可考慮融入患者的腫塊大小情況,一般腫塊越大可能表示患者的疾病惡性程度越高,但不建議借鑒此結果實施定性診斷。此外觀察組患者的肺內占位CT特征和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提示我們,肺結核患者若存在分葉征、毛刺征等惡性腫瘤的征象,從很大程度上可說明患者合并有肺部惡性病變即肺癌;故而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合并癥患者的毛刺征和分葉征等CT征象顯著比對照組單純肺結核患者多,這同時和李亞威[3]等學者的研究存在相似之處,故臨床可基于患者的肺內占位CT征象對其實施判斷。由于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的疾病惡性程度較高,腫物的周邊可能存在惡性浸潤情況或炎癥病灶情況,故而血管集束征、陽性支氣管征等征象的高度顯示,從極大程度上證明了肺結核患者合并有肺癌等惡性腫瘤的可能。故而肺內占位CT特征可從極大程度上反應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的腫物情況,但是本次研究結果中兩組患者并無顯著性征象拆,故而憑借CT檢查可用于肺結核合并肺癌以及肺結核的早期篩查,針對疑似病例建議再次對患者實施實驗室病理檢查,以期最終對患者做出準確診斷,并給予其對應治療以促進患者及時恢復,改善其預后。
綜上所述,肺結核合并肺癌的臨床表現(xiàn)和單純肺結核患者無顯著差異,但是合并癥患者的肺內占位CT特征相對顯著,臨床在診斷時可注意觀察患者的相關特征,故而及時對其作出診斷和治療。
[1]賈偉君,李垚.肺結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學特征及診斷價值臨床觀察[C].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臨床研究研討會. 2017.
[2]李成海,邱萬成,周新華,等.71例肺結核并發(fā)肺癌患者的CT表現(xiàn)特征及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17,39(6):576-580.
[3]李亞威,張福芝,呂平欣.18F-FDG SPECT/CT與CT在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診斷中的比較研究[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7,25(10):161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