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
【摘 要】 目的:探討改良鼻飼管置管法在鼻飼管難置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根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90例鼻飼管難置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的鼻飼方法,觀察組則給予改良鼻飼管置管法。比較兩組鼻飼管置管成功率;鼻飼管置管的平均時間、患者置管的依從性評分;治療前后患者不良心理評分;置管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鼻飼管置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鼻飼管置管的平均時間、患者置管的依從性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不良心理評分并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心理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置管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改良鼻飼管置管法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縮短置管的時間和減少不良反應,患者的置管依從性高。
【關鍵詞】
改良鼻飼管置管法;鼻飼管難置患者;應用
鼻飼用于無法進食或拒絕進食患者,是將胃管插入患者鼻腔內的胃內,然后通過導管將液體食物,水或藥物輸送到患者的胃內[1]。鼻飼管難置患者常見的有精神病患者,因患有幻覺,經常拒絕進食,需給予鼻飼[2]。本研究分析了改良鼻飼管置管法在鼻飼管難置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90例鼻飼管難置患者分成2組。觀察組年齡45~77歲,平均(54.71±2.10)歲。男女各占19例和26例。對照組年齡45~78歲,平均(54.57±2.54)歲。男女各占21例和24例。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的鼻飼方法,觀察組則給予改良鼻飼管置管法。置管前進行保護性約束,給予陪伴和安慰,平臥位,用一次性10~12號硅膠管,將床位抬高30°~45°,采用液狀石蠟潤滑后進行置管。操作者進行無菌操作,1名護士協(xié)助充分放開患者氣管和食管,胃管插入10~15厘米時,將頭部托起,促使下頜和胸骨柄靠近,出現(xiàn)吞咽動作后快速將鼻飼管插入,促使胃管順利進入鼻咽部,避免在口腔盤曲。確保胃管達到幽門部位,明確胃管在胃內留置,選擇合適部位固定之后給予鼻飼液灌注,保持0.5小時,鼻飼成功后解除約束,鼓勵患者下次進行主動進食。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鼻飼管置管成功率;鼻飼管置管的平均時間、患者置管的依從性評分(越高分越好,總分0~100分);治療前后患者不良心理評分(20~80分,越低分越好);置管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 20.0統(tǒng)計,計量數(shù)據t檢驗,而計數(shù)資料χ2檢驗,差異顯著以P<0.05呈現(xiàn)。
2 結果
2.1 兩組鼻飼管置管成功率相比較
觀察組鼻飼管置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2.2 治療前后不良心理評分相比較
治療前兩組不良心理評分并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心理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如表2。
2.3 兩組鼻飼管置管的平均時間、患者置管的依從性評分相比較
觀察組鼻飼管置管的平均時間、患者置管的依從性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置管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較
觀察組置管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4。
3 討論
鼻飼管難置患者多為一些精神病患者,因為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而出現(xiàn)難以吞咽的不良反應,而且通常持續(xù)時間較長,如果不強制進食,可導致營養(yǎng)不良和出現(xiàn)生命危險[3]。常規(guī)的鼻飼導管對導管插入具有高度抵抗力,通常容易導致管道曲折,引發(fā)患者不適,如嘔吐,嗆咳甚至損傷氣道[4]。改良之后,經充分潤滑管道,形成保護膜,產生皮膚和黏膜有滋養(yǎng)和營養(yǎng)作用,可減少導管插入過程中對患者鼻咽部的刺激和損傷,有效提高插管成功率[5]。床頭提高可促使患者自然放松,減少導管不良刺激,還減少嘔吐和咳嗽的發(fā)生[6]。操作者使用無菌手套進行操作,更容易掌握導管的置入過程,通過合理約束,可避免因患者躁動產生的不必要的損傷,提高了其依從性,縮短了導管插入時間[7]。
本研究中,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的鼻飼方法,觀察組則給予改良鼻飼管置管法。結果顯示,觀察組鼻飼管置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鼻飼管置管的平均時間、患者置管的依從性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不良心理評分并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心理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置管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改良鼻飼管置管法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縮短置管的時間和減少不良反應,患者的置管依從性高。
參考文獻
[1] 段云姍,史曉光,陳曉珩,等.基于消化道“置管”的位置來選擇不同的用藥途徑及其護理對策[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34):250-252.
[2] 張娟,朱建英.改良鼻飼管置管法在鼻飼管難置患者中的應用觀察[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4):1719-1720.
[3] 李影,肖素文.兩種不同鼻飼管行腸內營養(yǎng)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比較及護理[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0,09(11):20-22.
[4] 賈秀萍,張麗華,毛立杰.兩種鼻飼管在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2,11(10):20-22.
[5] 邱慧成,姚玲玲.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家屬間歇管飼置管法教育的效果[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6,13(18):2658-2660.
[6] 李國平,楊玉峰,侯玉琴,等.腦卒中后吞咽障礙致吸入性肺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5):68-70.
[7] 朱兆鳳,李學軍,付金英,等.兩種管飼法在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預防并發(fā)吸入性肺炎的臨床觀察[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5,15(05):415-41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