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仔悠 曾菲菲
【摘 要】 胎兒是每個人都必經的生命階段,賦予胎兒獨立的法律地位,給予胎兒堅實的民法保護,是《民法總則》關注的焦點。在司法實踐中,為了更好的理解與適用《民法總則》第16條的規(guī)定,配套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加大對胎兒的合法權益保護成為當前需要不斷深入探討的熱點問題。
【關鍵詞】 民法總則 胎兒 保護
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作為民法典的開篇之作,對今后民法理論與司法實務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與意義。其中的新亮點不僅吸引著公眾的注意,也體現著立法理念、精神的變化和制度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民法總則》第16條規(guī)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痹摋l規(guī)定既填補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關于胎兒法律地位規(guī)定的空白,又打破了我國《繼承法》第28條僅在遺產繼承的前提下設定胎兒利益保護規(guī)則的局限,體現著我國胎兒利益保護立法發(fā)生了重大突破。
依照《民法總則》所創(chuàng)設16條的相應規(guī)定,胎兒可以繼承遺產、接受遺贈、接受贈與,條文中出現了“等”這個字,很多學者將“等”理解為暗示胎兒在遭受侵害時可以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與此同時,規(guī)定中將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也沒有在法律上承認胎兒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民法總則》僅僅對胎兒進行概括性的保護,但是在司法實踐中,胎兒主體的確定對于解決繼承遺產、接受遺贈、接受贈與等民事糾紛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對胎兒的界定存在著法學、醫(yī)學和生物學上的糾紛。有的學者認為,胎兒是尚在其母體子宮中的胚胎或者尚未出生的胎兒;還有的學者認為,胎兒是處于母體之子宮中的生命體,是生命體發(fā)育的一個階段,即出生的最后一個階段的存在形態(tài)。而具體的認定并沒有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下來,胎兒權利從何時開始能夠得到保護尚不明確。
第二,按照《民法總則》16條的規(guī)定,賦予胎兒一定情形的民事主體資格,享有一定的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還未出生,沒有民事行為能力,自己的權利如何得到行使,需要法律加以規(guī)定。部分學者觀點認為,胎兒享有的部分民事權利能力,由于尚在母體中客觀上不能行使,不具有行為能力。胎兒權利的保護,主要還應在胎兒出生后主體明確時進行更為穩(wěn)妥,也便于實際操作。但是權利或是受到的損害都有一定的時效性并且需要得到及時的救濟,即使胎兒娩出后作為完全的民事主體,也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自己的權利必須要由監(jiān)護人(法定代理人)來行使,可能部分權利真正得到實現要等到成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之后,這樣使得權利難以在合適的時間內得以實現,不免有所欠妥。
第三,現實生活中,胎兒權益受到損害產生的民事糾紛主要體現在生命健康方面,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侵害,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醫(yī)療領域,如產前檢查、產前診斷、治療以及生產過程中;另一種是間接侵害,即侵害孕婦人身權利的同時,作為一種后果,間接侵害了胎兒的人身利益,這種情況比較多見。正因為如此,在司法實踐中,胎兒所遭受的傷害大都視為對孕婦(產婦)的人身損害。然而,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上看,母親的利益都不能完全等同于胎兒人身利益。并且,如果僅僅以母親的名義請求保護,則保護的方向更多傾向衡量母體所受到的損害,胎兒所受到的損害很容易受到忽視,這對胎兒的人身利益保護非常的不利。而對胎兒的其他侵害,包括對姓名、名譽以及財產等侵害,對胎兒的利益產生了很大的威脅,不存在對母體本身的侵害,是胎兒獨立的權益,因此僅需考慮胎兒權利如何得到救濟即可。
第四,有一些國家對墮胎行為進行明確的禁止,僅能在自己的生命或者健康遭受危險的情況下,使墮胎行為合法化。但是伴隨《民法總則》的頒布,胎兒的利益提上了日程,與此同時,很多人開始擔心法律擴大了對胎兒利益的保護,是否會削弱母親本身的權利,認為胎兒和母親二者的權利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我國目前尚無禁止墮胎的規(guī)定,但胎兒作為民事權利主體的規(guī)定,胎兒除了享有繼承等財產權利,基本的生命權、健康權如何在現有法律框架下進行保護,胎兒自身的健康及生命的存續(xù)如何進行,都是我們今后立法應該考慮的問題。
由于民法總則剛剛頒布,并沒有相應的司法解釋進行支撐,在司法實踐中很容易產生相應的理解偏差,給法官判案造成一定的阻礙。所以,應該頒布相應的司法解釋完善《民法總則》的相關條文。首先,要不僅僅對胎兒進行概括性的保護,將具體的認定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下來,并明確胎兒權利從何時開始能夠得到保護;其次,除了對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情形進行列舉性的規(guī)定,不要回避胎兒是否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這個問題,然后,明確規(guī)定胎兒權利如何行使并且在權利受到損害后的救濟途徑和計算方式;最后,胎兒畢竟存在于母體之中,可能會和胎兒的權利產生沖突,必然會造成二者權利的沖突,如何解決有待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陳東強:《關于胎兒利益保護法律適用問題的探討》,載《山東審判》2017年第5期。
[2] 梁慧星:《〈民法總則〉重要條文的理解與適用》,載《四川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3] 湯思芹:《我國胎兒法律保護模式的選擇———以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qū)人民法院胎兒侵權索賠案為視角》,載《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
[4] 蘇春曲:《論我國胎兒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由《民法總則(草案)》引發(fā)的思考》,載《法制與社會》2016年第9期。
[5] 袁華超:《基于〈民法總則〉對胎兒民事權利規(guī)定的思考和建議》,載《法治與經濟》2017年第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