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厚才
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jīng)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并產(chǎn)生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又驅(qū)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對于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zhì),稱為問題意識。在小學教學中,我們把這種“問題意識”俗稱為“向問題提問題”。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從小學會“向問題提問題”,是教學觀念的轉(zhuǎn)變。歷來都認為: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但新時期的人才觀,要培養(yǎng)出開拓型,創(chuàng)造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光在“傳、授、解”就遠遠不能適應要求。應該說,新時期的教學觀是:師者激發(fā)引導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內(nèi)驅(qū)力,引導學生去探索和實踐既即培養(yǎng)學生具有“向問題提問題的探索精神,能力和習慣?!敝Z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在《復旦大學校訓墻揭幕儀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學怎么樣問問題,這才是學問”蘇聯(lián)教育家哈爾拉莫夫也對此作出精辟的論述:“為了使學生能理性的接受知識,極其需要的是使他們養(yǎng)成提問題的習慣,既向教師提問題,又能提問后自己做出解答。”(“教育與教程”第148頁)教學實踐證明,只有通過提問題,探索出思考的方向和途徑,才能進行有效的分析、綜合、演繹推理,找到正確的答案,解決問題。這當中不光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思維的起點。學生向問題提問題,其思維形式就像雷達不斷發(fā)射,接收電波在為導彈命中目標導航一樣,從混沌狀態(tài)中有助于思索、解答并使思維能力得到鍛煉。下面以一道題的解題為例,說明教師如何從繁雜的講解中解脫出來,讓學生自問自答,突出“主體地位”。
一、解題前
即感知醞釀階段,應能提出“題目中條件是什么,問題是什么,單位是什么”等,在問題的自問自答中,把題目的內(nèi)容要求明朗化。
例如教工程應用題的嘗試題是:“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學生自問自述:題中條件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改為每天修15米,問題是“改了以后幾天修完”,單位有“米、天”分別指長度和時間,所求的問題是每天修15米時的工作時間。學生自問自答思索一番后,題意就明了了。
二、解題時
即演繹推理階段,應能提出“這些數(shù)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如何把它們形象化、具體化,如何列式計算,答案怎樣處理”等一步一步地假設、推論、思維的方向就越能越接近目標。
如上例中,學生進一步自問:“12米和10天有什么關系?是12米和15米是什么關系?”在自答中明朗化:每天12米的工作效率,對應工作時間10天,可求后來的工作時間就要工作總量除以后來的工作效率。“要怎樣把這些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形象化、具體化呢?”促使學生自己學會畫線段圖對照現(xiàn)狀圖,再殺個“回馬槍”,檢驗剛才的自問自答是否合理正確。這個過程,它的根本區(qū)分點在于由老師的主觀導向轉(zhuǎn)變?yōu)閷W生潛意識里不斷閃現(xiàn)各種問題并不斷反思問題所要達到的目的以及合理性,始終處于自己的意識監(jiān)控之下,不斷交叉,互為因果。
三、解題后
一般為邏輯驗證階段,要養(yǎng)成學生能自己提出:做的對不對?把答案帶入題目進行驗證,如果不對,是運算錯,還是列式錯呢?思維水平較高的學生應能提出“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法;如果條件變了,怎么辦;如果問題變了,怎么辦;如果要自己照樣子出個題目,我會怎樣敘述”等等。
誘導學生自己給題目提問題進行思考,探索解題思路,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思維主動性。它重視的是解題過程而非答案,需要的是開拓意識,培養(yǎng)的是創(chuàng)新精神,在持之以恒的精心培養(yǎng)下,他們的分析和綜合能力能真實的發(fā)展,能夠很快的超出自己現(xiàn)有知識的范圍,去斷定有待認識的問題。
那么,在引導學生向題目提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怎樣對課堂情境實施有效控制呢?我認為起碼得注意以下三點:
1.例題的設計
課堂中出現(xiàn)的例題如何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的,讓學生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教師事先要有通盤的打算。烏申斯基提出:“善于提出問題,并能逐漸增加答案的復雜性和難度,這是最主要的和極其必要的教學技巧之一”。設計的例題越有層次性、代表性、針對性,越有利于學生提出正確的、有效的問題,就越能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
2.氣氛的營造
赫胥黎曾在《科學與教育》中提到:“假如由于提出一些愚蠢的問題而沒有遭到斥責和阻止,一個幼兒在智力上的求知欲望,就會是無限的?!边@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課堂上要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教師必須對全體學生傾注愛的情感,要盡量采用直觀教具,活用生活實例,鼓勵學生大膽說出不同的看法,創(chuàng)設處處有問題,人人爭答題的濃烈氛圍,使學生不斷的享受提問題和答問題的成功喜悅。
3.反饋的調(diào)控
在教學實踐中,要隨時通過反饋信息,掌握環(huán)境,對教學是否有影響,方法與內(nèi)容是否協(xié)調(diào),現(xiàn)狀與目的有多大差距,從而變換教學手法,調(diào)整教學速度,改進教學方法。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緊扣題意,能否引發(fā)積極的思考,這都需要教師重視及時反饋,善于捕捉信息,才能突破難點,突出難點,促進學生提問水平的不斷提高。
培養(yǎng)學生的問意識要開發(fā)學生的批判思維應鼓勵學生挑戰(zhàn)“權威”。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學生往往把教師和教材看作是知識的權威,一味迷信?!袄蠋熣f的”、“書上寫的”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我們老師應引導學生挑戰(zhàn)“權威”,??傊?,批判性意識人人具有,只要注意巧妙引導,批判性思維就可形成,而這種思維正是問題意識形成的一個核心要素,如果我們有意識放開手腳,讓學生大膽反思與批判,我們就會常常驚喜于學生耳目一新的見解。
當然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要處理好“放”與“收”,“提問”與“釋疑”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能力,為學生主動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