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紅 劉海濤 汪承潤
摘 要: 結合淮南師范學院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現(xiàn)狀,認為舊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教學轉變,將科研融入實驗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及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轉變;考核機制;科學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03-04-0111-2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iochemical experiment teaching,we believe that the old teaching model ignor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cientific literacy,we must put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rough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Biochemical experiment;Teaching transformation;Assessment mechanism;Scientific literacy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取決于人才的競爭,尤其是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人才競爭。地方高等院校若只注重對大學生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是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應成為高等教育重中之重。生物化學是生物類和相關專業(yè)課程體系中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之一,其原理、技術和方法滲透到了生命科學領域的各個學科[1]。生物化學實驗作為生物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實踐性和綜合性。不同于其他實驗課,生物化學實驗是獨立于生化理論課之外的一系列技術方法,所涉及到的許多實驗技術可以延伸到生命科學的多個領域。利用這些技術方法可以完成一個完整的科研題目,這是其他實驗課所不具有的一種優(yōu)勢[2-3]。然而,舊的實驗教學模式往往忽視了這一優(yōu)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對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1]。生物化學實驗課教學不僅使學生掌握基本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實驗課中貫穿對學生進行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4]。因此,如何將科研融入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以及如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絕大多數(shù)地方院校待以解決的重大問題。近年來,我們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實驗考核機制改革等,并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1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轉變
1.1 教學方法轉變 以往我院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方法多采用實驗前教師對實驗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項等進行講解后,學生再進行實驗操作。學生在整個實驗操作過程中被動的、機械的按照板書或者在教師的提示下完成實驗,他們對實驗內容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于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也很少對其進行分析思考,這嚴重束縛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究其原因,有老師認為這是因為受到課時少(36學時)的限制。為了保證實驗教學在有限的時間內能順利、成功地完成每一個實驗項目,所以在以往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為實驗教學前必須事先將實驗所用到的試劑、儀器、耗材準備齊全,并通過預實驗將實驗條件摸索成熟后,再進行實驗教學,這樣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但是,由于學生沒有參與實驗前期的準備,所以不清楚如何去開展、完成一個完整實驗項目,也造成了學生動手能力差,甚至不能獨立完成最基本的實驗操作。此外,由于教師在實驗前期的過度參與,使得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問題卻不知原因從何找起,因此不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在具體實驗教學實踐中,從實驗前期準備、儀器使用、預實驗開展、實驗操作問題分析到實驗報告撰寫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由學生自主完成,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僅起著啟發(fā)和引導的作用。由于所有環(huán)節(jié)的完成需要大量的時間,所以在實驗項目安排方面,對于綜合性和設計性的實驗項目,我們集中安排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實驗過程中如果結果不理想,學生能及時分析原因并重做,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系統(tǒng)的、完整的科研思路。但是由于受到實驗條件、實驗設備以及操作過程中很可能出現(xiàn)失誤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的實驗項目難以一次性順利成功完成。甚至,有的實驗指標測定需要重復多次,導致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學生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為提高實驗精度,我們將生化實驗室定期向學生開放,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學生可在開放時間進行實驗操作,查找實驗失敗原因,提高自己的實驗技能。
1.2 教學手段轉變 以往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教師多采用口頭傳授或板書演示實驗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項等。但是,有些實驗項目所涉及到的知識點抽象難懂,教師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大部分學生聽的云里霧里,進行實驗操作時更不知所措。對此,我們除了親自實驗操作演示外,還常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可以達到融圖文、動畫于一體的教學效果,使得所講解的內容通俗易懂,并增加了實驗課程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為了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性,我們還利用一些通訊工具,例如建立QQ、微信群等。學生如有問題,可以直接在群里提問,方便學生間或師生間進行問題探討,借此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 考核機制轉變 實驗教學考核是實驗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檢查學生實驗技能與獨立操作能力的一種手段。沒有有效的考核機制,就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5]。以往我院生化實驗課程成績由兩部分構成:平時成績(70%)+期末成績(30%)。對平時成績的評定主要以學生出勤情況和實驗報告為依據(jù),期末成績的評定往往采用筆試或針對于實驗項目對學生進行隨機提問。這一評定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端,忽視了實驗過程和學生本身科研素養(yǎng)是否提高等。因此,必須建立一套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實驗教學考核機制。結合我院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具體情況,按照平時成績(50%)和期末考核(50%)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并對成績評定辦法進行了較大調整。平時成績的評定除了以學生出勤情況和實驗報告為依據(jù)外,增加了對實驗過程的考核,其中包括實驗前準備、實驗操作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表現(xiàn)情況等。在實驗課程結束后,1至2周內對學生進行期末考核,考核方式借鑒了馬穎哲等人提出的考核辦法[3]。教師事先準備幾個實驗項目并對學生進行隨機分組,然后讓每組隨機抽取一個實驗項目。學生拿到項目后,就要開始查閱資料、設計方案,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方案設計并提交給教師審閱。方案通過教師的審核后,學生開始獨自準備藥品、完成實驗。最后要求學生提交實驗報告,并據(jù)此評分。這種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等。
2 實現(xiàn)實驗教學轉變的保障
2.1 完善教學儀器設備 實現(xiàn)實驗教學轉變要有先進的實驗設備作為支撐。若沒有好的實驗設備,“轉變”也只能成為“鏡中花,水中月”。近年來,我院逐步加大了投資力度,購買了一些比較先進的儀器設備。但有些設備在數(shù)量上仍滿足不了實驗教學的需求,有時會出現(xiàn)“僧多粥少”的尷尬局面。所以,我院將仍將不斷加大資金的投入以完善生化實驗儀器設備。
2.2 增加優(yōu)秀師資數(shù)量 實現(xiàn)生化實驗教學的轉變必須要有一支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為支撐。這支隊伍必須具備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并且善于創(chuàng)新。同時,還要有充裕的時間去啟發(fā)、引導及指導學生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操作等。但是,我院大部分實驗教師不但要承擔實驗、理論教學任務,還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完成自己的研究課題。由于教師的精力有限,投入到實驗教學的時間很難得到保障。這一問題在很多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因此,我院近年來不斷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增加優(yōu)秀教師的數(shù)量,以保證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轉變的順利進行。
3 結語
生物化學實驗是生物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必修基礎實驗課程。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更重要的是在實驗課中貫穿對學生進行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新型的創(chuàng)新型科研人是生化實驗教學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是,如何將科研真正融入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除了努力實現(xiàn)教學方法、手段和考核機制的轉變之外,還有很多問題等待我們去解決。
參考文獻
[1]李關榮.基于科研能力培養(yǎng)的高級生物化學研究生平臺課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13:215-216.
[2]崔大練,石戈,馬玉心.建立探究性生化實驗教學模式,培養(yǎng)科研創(chuàng)新人才[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2011,30(1):88-90.
[3]馬穎哲,張桂榮,劉劍凱,等.PBL教學法在醫(yī)學八年制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中應用的嘗試[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3,9:85-86.
[4]楊曉梅,張國軍,程杉,等.《生物化學》實驗課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探索[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增刊),2012(增刊):153-154.
[5]韓寒冰,劉杰鳳.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8(1):128-130.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