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首制度在我國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其在唐代發(fā)展到頂峰,《唐律疏議》對自首制度的規(guī)定詳細而細致。宋元明清基本沿用唐代法律,自首制度的發(fā)展呈現(xiàn)穩(wěn)中有進的變化。清末民初受西方法律思想影響,自首制度逐漸現(xiàn)代化。
現(xiàn)代自首制度呈現(xiàn)出與古代不同的特點,其以西方現(xiàn)代法律制度為藍本,集中體現(xiàn)了高超的立法技藝和普遍的人文關懷。唐代自首制度對我們現(xiàn)代的自首制度仍然具有較為明顯的借鑒意義,如自首方式的創(chuàng)新、“首露”原則的適用等。
本文先從自首制度的緣起入手,以時間為軸,依次介紹秦漢以及魏晉南北朝的自首制度。本文的主體部分是對唐代自首制度的介紹,再依次介紹了宋元明清的自首制度。最后將現(xiàn)代自首制度與唐代自首制度對比,進而探討唐代自首制度對我國現(xiàn)代自首制度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自首 《唐律疏議》 借鑒 發(fā)展
一、自首制度的緣起與初步發(fā)展
(一)自首制度的濫觴
在西周時期,自首制度作為一種法律制度,已經明確存在。《尚書·康誥》中記載:“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犯罪人在犯罪后,將自己的罪行全部交代清楚,即使罪行較大,也不應該處死。
在秦代,據(jù)《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記載:“把其段(假)以之,得及自出,當為盜不當?自出,以亡論。其得,坐藏(贓)為盜;盜罪輕于亡,以亡論?!睆倪@里我們可以看出,在秦代,“自出”就是我們現(xiàn)代意義上的自首,犯罪以后投案自首的,減輕處罰。自首制度從西周的某一法律原則發(fā)展成為了秦代的成文法,無疑是自首制度的長足進步,但就其內涵而言,這時的自首制度仍然處于萌芽時期。
(二)自首制度的初步發(fā)展
漢承秦制,在原有基礎上對自首制度進行了完善和發(fā)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根據(jù)犯罪后果的不同對自首的法律后果進行區(qū)分。相對于秦代而言,在漢代自首是存在免除刑罰的可能?!稘h書·衡山王傳》中記載:“先自告,除其罪?!逼湟馑际钦f,犯罪以后先“自告”的,免除其刑罰。這里的“自告”即是自首。但同時,漢代對自首免除刑罰有所限制,在共同犯罪中的首惡分子,不適用自首免除刑罰的規(guī)定?!稘h書·刑法志》則又記載:“及殺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賕枉法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币馑季褪钦f:殺人后自首的已經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不處以死刑,而是減免死刑處以其他勞役刑。顯然,這是殺人造成死傷結果的自首,所以按律只能減輕,不能除其罪。很顯然,漢代自首制度相對于秦代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不僅對自首制度做了相應的條件分類,更是規(guī)定共同犯罪中的首惡不能適用自首免刑,這也為《唐律疏議》中自首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文本參考。
兩漢已降,魏晉南北朝等后世王朝法律制度仍然以《九章律》為法律藍本,自首制度也基本為之繼承。自首制度在這一時期的最大改變就是,“自首”一詞取代“自告”、“自出”出現(xiàn)在法律條文中,現(xiàn)代意義上的“自首”一詞由此誕生?!段簳分杏写罅康淖允诇p輕處罰的案例。北魏復古,“自首”一詞一度又稱之為“自告”。魏晉南北朝時期,自首制度并沒有較為明顯的變化。
二、唐代的自首制度
(一)唐律對自首制度的規(guī)定
1.自首的原則
《唐律疏議·名例篇》規(guī)定:“諸犯罪未發(fā)而自首者,免其罪”。唐律在總則中對自首進行了原則性規(guī)定,即成立自首首先需要犯罪“未發(fā)”,所謂的“未發(fā)”是指犯罪沒有被官府察覺,如果犯罪一旦被人告發(fā),或者官府已經著手審理,都不能認定為犯罪“未發(fā)”。
對于“已發(fā)”之罪自首如何處理,唐律也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短坡墒枳h·名例篇》規(guī)定:“諸犯罪共亡,輕罪能捕重罪首﹙律注:重者應死,殺而首者,亦同﹚,及輕重等,獲半以上首者,皆除其罪?!奔粗冈诜缸锉话l(fā)現(xiàn)后進行逃亡的共同犯罪的共犯,如果犯罪較輕的共犯能夠抓獲犯罪較重的人自首歸案,或者雖然共犯犯罪情節(jié)相同,但能抓獲一半以上的人自首歸案,都能適用自首免罪的規(guī)定。
同時,《唐律疏議·名例篇》規(guī)定:“即自首不實及不盡者,以不實不盡之罪罪之,至死者,聽減一等?!弊允撞粚嵤侵福缸锶朔钢刈飬s以輕罪自首,這時仍然以重罪定罪處刑、自首不盡是指,犯罪人對犯罪所得、犯罪情節(jié)、犯罪人等情況交代不完全。因此,自首需向官府如實全部交代,不得有所隱瞞,這樣才能適用自首免罪的規(guī)定。
另外,唐律規(guī)定,自首需愿意接受懲罰,才能適用自首免罪的規(guī)定。
2.自首的主體
唐律規(guī)定,成立自首的方式可以有“親首”、“代首”、“為首”和“相告言”四種?!坝H首”是指犯罪人親自向官府投案自首,交代所犯罪行,這是自首的主要方式?!按住笔侵阜缸锶宋兴舜鸀橄蚬俑栋缸允?,這里的他人可以是任何人,無論親疏遠近皆可?!盀槭住笨梢岳斫鉃闉橹?,強調犯罪人的被動而為之人的主動,這里的為之人在唐代法律中有明確規(guī)定,指“同居及大功以上親等”、“小功親和緦麻親”,以及主應為主人隱瞞罪行奴仆。這即是儒家傳統(tǒng)中的“親親得相隱”原則在法律條文中的具體體現(xiàn)?!跋喔嫜浴钡囊馑己汀盀槭住鳖愃?,只是這里指的是向官府告發(fā)犯罪人,其主體和“為首”的主體一致。同時唐律還規(guī)定,罪犯遣人代首或者知道親屬代首及告發(fā),在官府追傳而不親自到案的,不得自首免罪。
3.自首的對象
通常情況下,犯罪人都是像官府自首。唐律規(guī)定:“諸犯罪欲陳首者,皆經所在官司申碟,軍府之官不得輒受。其謀叛以上及盜者,聽受,即送隨近官司?!奔捶缸锶送ǔG闆r下應該向犯人所在地的官府自首,軍衙不得接受。但是如果是謀反、叛亂以及盜竊罪名,則軍衙可以接受犯罪人的自首,但仍然需要將案件移送附近的官府審理。
特殊情況下,犯罪人也可以向受害人自首,在唐律中,這一制度被稱為“首露”。即對于犯盜竊、詐騙罪的犯罪人主動向被害人交還財物,也以自首論處。而對于“首露”的動機如何,法律在所不論。唐律中,對以下情況也以自首論處。《唐律疏議·名例篇》規(guī)定:“即亡叛者雖不自首,能還歸本所者,亦同?!奔捶柑油鲎镆约芭烟幼锏淖锓?,如果返回原籍地,即使不能向官府自首,也以自首減二等。
4.不適用自首制度的特殊情況
在唐代,并不是所有罪名都能適用自首免罪的規(guī)定,《唐律疏議·名例篇》規(guī)定“其于人損傷,于物不可備償,即事發(fā)逃亡,若越度關及奸,并私習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例?!?/p>
三、宋到民國我國自首制度的變化發(fā)展
(一)宋元明清時期自首制度的發(fā)展
唐代法律制度以完備而著稱,其法律條文基本為后世所沿襲,自首制度在唐朝以后也沒有根本性的發(fā)展變化。
1.宋代自首制度
宋代自首制度相對唐代來說,最大的變化就是將人身傷害案件列入自首范圍之內。熙寧二年庚子又詔定:“今后謀殺人自首,并奏聽敕裁?!蓖昙滓僭t:“自今后謀殺人已死自首,及案問欲舉,并以去年七月詔書從事?!贝舜卧t定又將自首的適用范圍擴展到謀殺已死。此外,宋律還將“犯罪已發(fā)”案件納入自首范圍之內,這些變化無疑使自首制度的規(guī)定更加完善。
2.明代自首制度
明代關于自首制度的規(guī)定基本承襲唐律,只對個別文字表述及論述結構做了些許改變,總體上穩(wěn)中有進。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明中后期科技的進步,加上諸如徐光啟、利瑪竇等人的研究貢獻,明朝統(tǒng)治者對天象和王朝命運之間的關系認識進一步加深,不再將“私習天文”罪列為不能適用自首制度的罪名。
3.清代自首制度
清代自首也叫投首,其可以分為準省之事、不準省之事、不經官自首及盜捕同伴自首之事。在準省之事上,增加“聞拿投首”的規(guī)定?!奥勀猛妒住辈⑽闯霈F(xiàn)在《大清律》中,但其在司法實踐中卻得到了大量的適用,其是指犯罪人聽說官府追捕的消息后,主動投案自首,這時候應該減等處理。這一制度和現(xiàn)在的自首制度極其類似,相對于唐律而言,無疑是重大進步。其次,清代自首,無論與現(xiàn)代自首相比還是與前朝相比,都具有落后、殘酷的一面。與前朝相比,尤其與唐代相比,清代自首條例增多,內容龐雜繁瑣,律例相互矛盾,且日見嚴酷。
(二)清末、民國時期我國自首制度的變遷
1.清末自首制度
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不僅轟開了中國國門,客觀上也為中國帶來了西方近代法律制度。西方列強在取得治外法權后,便以各種形式干預中國司法,為了適應時代需要,沈家本主持編撰了《大清現(xiàn)行刑律》,但其只是在局部和形式上對《大清律例》進行修改,無論在表現(xiàn)形式、法典結構以及具體內容上都仍是一部傳統(tǒng)性質的法典,對自首制度也沒有新規(guī)定。
《大清新刑律》是清政府于1911年公布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近代意義上的專門刑法典。宥于時局,其并沒有真正的付諸實行,但它使自首制度的概念、條
件更為概括、明確化,同時規(guī)定了預備犯、陰謀犯的自首。
2.北洋政府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自首制度的變化
北洋政府時期頒布了《暫行新刑律》,把自首制度單獨作為一章以突出其地位,可見立法者對其尤為重視。國民政府時期,《中華民國刑法》關于自首的規(guī)定歸結為一條,對于尚未被發(fā)現(xiàn)而自首的犯罪人可以減輕他的處罰,有特別規(guī)定的,適用特別規(guī)定。可見,此時的自首從寬處罰僅僅是一般規(guī)定,還是存在不適用從寬處理的情形的。
四、現(xiàn)代我國自首制度及其特點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七條的規(guī)定,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動投案,向公安、司法機關或其他有關機關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為。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guī)定的自首情節(jié),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從輕處罰;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后果發(fā)生的,可以減輕處罰 。
(一)將自首分為特別自首和一般自首
一般自首類似于古代意義上的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行為。特別自首也稱為準自首,是指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為。
(二)區(qū)分自首與坦白
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即使不具有一般自首和特別自首的情節(jié),如果能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以坦白論處,可以從輕處罰。
(三)對自首的罪名并沒有禁止性規(guī)定
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包括過失犯罪在內的所有犯罪,只要犯罪人真誠悔悟,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都可以適用自首制度,不受所犯罪名的限制。
(四)共同犯罪自首的認定
對于共同犯罪人而言,其成立自首的條件與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處的地位相同,即其應當如實供述自己了解的所有犯罪情節(jié),才能成立自首。
五、唐代自首制度對現(xiàn)代我國自首制度的借鑒
(一)完善自首的方式
我國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自首一般由犯罪分子本人向司法機關交代罪行,只有在他也被打成重傷需要治療無法親自去自首和為消除犯罪后果而委托別人代為自首這兩種情況例外。但在唐律中,自首的方式卻比這更寬泛。其自首方式包括“親首”、“代首”、“為首”和“相告言”四種?!盀槭住焙汀跋喔嫜浴眱煞N方式主要是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影響,其體現(xiàn)的法律思想與我們現(xiàn)在并不相符,我們現(xiàn)在強調的自首一定是需要犯罪嫌疑人真誠悔悟,其必須要有自首的主觀意愿,而在“為首”和“相告言”中,更多體現(xiàn)的是親屬對其行為的監(jiān)督。但“代首”制度中體現(xiàn)出來的原則卻值得我們學習,比如犯罪分子可以委托親屬代為投案,只要有證據(jù)證明確實出于其主觀意愿,這樣既能使犯罪分子獲得自首從寬的處罰;又能降低司法成本,有利于提高偵破案件的效率;還能很好的兼顧法與情二者的關系。
(二) 對自首者刑事責任的不同區(qū)分
唐代法律按照犯罪“未發(fā)”或者“已發(fā)”將自首的后果進行了明確區(qū)分,如果是“未發(fā)”自首,犯罪人可以免除刑罰。如果是“已發(fā)”自首,犯罪人可以減輕處罰。雖然我們現(xiàn)在不能像唐代那樣對自首的犯罪人完全免除刑罰,因為現(xiàn)代刑法不僅強調客觀實害結果,也著力打擊犯罪人的主觀惡性。但其中體現(xiàn)的司法原則卻值得我們借鑒,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接近走投無路時的投案自首和過失犯罪以后積極救助被害人的投案自首,其主觀惡性肯定是不相同的,如果將兩者進行等同,無疑不能很好地貫徹罪刑法定的原則,也難以體現(xiàn)司法公正。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對此有所區(qū)分。但要注意,防止打擊過重,使自首和不自首的處罰接近,這樣很容易逼迫犯罪分子走向對立面。
(三)唐代“首露”制度的借鑒學習
特殊情況下,犯罪人也可以向受害人自首,在唐律中,這一制度被稱為“首露”。即對于犯盜竊、詐騙罪的犯罪人主動向被害人交還財物,也以自首論處。而對于“首露”的動機如何,法律在所不論。對于盜竊、詐騙等財產犯罪而言,其侵害的主要是受害人的財產權益,如果犯罪分子能主動向受害人返還贓物,那么其造成的危害后果并不大,這時候如果對犯罪分子打擊過重,無疑不符合刑法原則。因此,對于輕微財產犯罪案件,我們可以試圖引用“首露”制度,這樣不僅可以鼓勵犯罪人改造自新,盡早回歸社會,也能促進受害人財產更快追回。
結 語
我們研究自首制度,更多的是希望其能為我國現(xiàn)代的自首制度而服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們在研究自首制度時應該遵循的原則。
在研究自首制度時,我們要切記不能站在時代的高點去俯視我國古代的自首制度,其存在和發(fā)展必然有其歷史和時代的原因,我們應該透過時代,以一雙智慧的眼睛,挖掘其中的有益成分。單純的批評并不能使我們進步,其帶來的往往是狹隘和無知。
本文從西周開始,對我國刑法中的自首制度做了一個全面梳理,著重論述了唐律中的自首制度,通過和現(xiàn)代自首制度做對比,探討唐律自首制度對我國現(xiàn)代自首制度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安斌、韓俊雯.中國古代自首制度簡論[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4,4:112—117.
[2] 陳覺為.論古代刑法中的自首制度[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1,4:16—19.
[3] 付傳軍.我國古代刑法中的自首制度初探[J].中州大學學報,2014,6:33—36.
[4] 教育部考試中心.法律碩士專業(yè)學位聯(lián)考考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03—404.
[6] 后晉劉熙.《舊唐書··王彥威列傳第一百七》.
[7] 李泉欽.論清代自首制度,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9.
[8] 李中和、金偉.中國古代自首制度考析[J].西部法學評論,2010,6:18—22.
[9] 李中和.試論<唐律疏議>自首制度[J]天中學刊2008,6:105—108.
[10] 龐婧.論自首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5:42—44.
[11] 沈穎.淺憶唐代的自首制度[J].法制與社會,2009,7:76.
[12] 張效敏.唐代自首制度與我國現(xiàn)行刑法自首制度比較研究,天津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13] 趙克軍..試論中國古代自首制度[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8,2:23-24.
作者簡介:雷天明(1995),男,漢族,江西,碩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方向: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