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摘要】如何通過高校育人工作將精準資助與學生成長成才相結合,幫助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有為青年,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難點。本文以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通過精準扶貧的方法、激勵機制以及創(chuàng)新育人方式三方面對精準資助育人模式進行討論,總結出可推而廣之的經驗。
【關鍵詞】精準扶貧 育人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扶貧先扶志智”,之后,黨中央出臺了《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其中詳細闡釋了“精準扶貧、提高扶貧成效,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立足“一切工作以育人為中心”的理念,在精準認定和精準資助的同時,將資助與育人并進,開拓工作思路,創(chuàng)新總結了“多維分層精準扶貧,形成合力協(xié)同育人”的資助模式。
一、通過多維分層,實現精準扶貧
為實現精準扶貧,學校嚴格貧困學生入庫審定程序,采取多維度認定和分層次定級,形成了較全面的學校調查、學生自查和資助回訪體系。以精準化為導向,從學生的家庭情況、生活情況、學習情況、遵守校紀校規(guī)等方面細化認定辦法,更新完善認定工作。認定工作中科學地衡量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物質生活水平以及學生在校日常生活和學習表現,做到認定精準。
為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準確性,學校通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測評表》對入學新生進行統(tǒng)一測評。該表格設定家庭成員情況、家庭收入情況、特殊情況、其他情況等五個一級指標,包含13個二級指標,涵蓋51個觀察點,分別設置參考權重,并附“國家級貧困縣名單”、“重大疾病類型”、“殘疾等級分類”三個備查表。通過自評、互評、民主評議等得出測評結果,測評成績從高到低排列,根據在校生人數及可獲得的資助資源等實際情況確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確保貧困生認定工作科學嚴謹。
二、利用政策導向,激勵公平競爭
為了防止資助金集中在少數特殊貧困學生中反復發(fā)放,使每學年的資助金發(fā)放更加面廣而公平,學院給各資助等級的貧困生設定不同的資助上限,在三等四級資助等級劃分的基礎上,各等級的資助額度呈復合型階梯式分配,同一個困難程度的學生將因學習成績和操行等地等因素的影響而享有四種不同的資助上限,從而使我校的資助金發(fā)放自然具備一定的獎懲性質,綜合表現突出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將獲得更多的發(fā)展資金。貧困學生為了能夠取得更高等級的資助額而努力學習,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在各方面表現更加突出。
三、挖掘潛在資源,合力實踐育人
學校大力推進協(xié)同創(chuàng)新,探索資助工作開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以大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為核心單位,各部門協(xié)同配合,形成人人參與助學,處處充滿溫暖的陽光助學模式。
為提高家庭經濟困難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能力,學校創(chuàng)業(yè)與就業(yè)指導中心每年定期開履“家庭經濟困難畢業(yè)生座談會”等就業(yè)幫扶系列活動,還利用企業(yè)合作的優(yōu)勢,聯系多家企業(yè)在校內設立校企合作獎助學金;校友會也積極發(fā)動成功校友積極籌措資金在校內設立校友獎學金,幫助有困難的學弟學妹,同時,校友會還廣泛組織事業(yè)成功的老校友回母校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弟學妹們講述勵志成才的故事,激勵貧困學生勵志成才;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在學生中開展心理測評,對特殊心理問題的學生重點關注,時常關心,隨時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全校各部門均為貧困學生盡力開辟勤工儉學崗位;關工委的退休老教師也加入到幫困助學的隊伍中,與特殊困難學生建立一對一的幫扶;學工處每年在寒假開展貧困學生家庭走訪活動,了解貧困家庭生活的疾苦,為貧困家庭送去關愛的同時為學校資助工作決策修訂收集一手素材;學校團委專門為受助貧困學生組織暑期志愿者服務活動,為培養(yǎng)受助學生感恩意識和助人精神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平臺;創(chuàng)業(yè)學院通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入駐創(chuàng)業(yè)園免店面費、提供創(chuàng)業(yè)啟動金等一系列措施,幫助貧困學生賺人生第一桶金。校充分挖掘周邊潛在資源的實踐育人功能,將為學校資助工作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提供更多契機。
四、構建公益平臺,感恩見于行動
近年來,學校在資助育人工作中,緊緊圍繞“大學生德育建設”這一中心,著重結合“感恩教育”這一主題,組織大學生特別是受資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投身公益活動,參加慈善活動,是我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的又一大亮點。
根據學校的貧困生管理辦法規(guī)定,貧困學生每獲得100元資助就應該完成一個小時的公益實踐活動,公益實踐的完成情況將直接影響到該學生是否可以繼續(xù)獲得下年的資助。為了構建學生公益平臺,學校成立了一支全部由受助貧困大學生組成的服務總隊,在感恩文化氛圍的深刻影響下,常紡學子的感恩意識不斷強化、感恩品質逐漸內化,常紡學子們的道德力量也由此在不斷匯聚,各學院受助大學生們自發(fā)組成“愛心傳遞小分隊”X”陽光志愿者服務隊”“和諧和服務隊”“太陽花志愿者服務隊”“彩虹志愿者服務隊”等,他們?yōu)閷W校老師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常州的敬老院、兒童福利院、農民工子弟學校、城管大隊甚至貴州等貧困山區(qū)的小學到處留下了他們志愿服務的蹤跡,2016年12月,我校與常州市著名的志愿者團隊協(xié)作,常州紡院“一加愛心社”在我校正式掛牌成立,學校受資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部成為愛心社成員,隨時為困難群眾提供最優(yōu)質最貼心的志愿服務。他們組織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獲得了較好的教育成效。
為進一步創(chuàng)新資助工作、強化實踐育人環(huán)節(jié),學校大膽開拓育人途徑,通過設立并支持公益實踐項目提升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打造了感恩教育的系統(tǒng)性,增強了感恩教育的實效性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增強文化認同、建立核心價值、淳化校園風氣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磊,高校學生精準資助工作的實踐與探索[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
[2]羅潔,新時期高校精準資助模式研究[J].卷宗,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