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上古時期,二者是有區(qū)別的。姓拆開就是“女”和“生”,可見姓是因生而得,說明姓最初是女性的專利,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屬共有的名稱,因此在母系氏族時期人們以姓來明血緣、別婚姻。
古姓中有不少從“女”字旁的姓,如姜、姚、嬴、姬等。進入階級社會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為二,貴族男子稱“氏”,代表身份。
《禮記·檀弓》曰:“幼名,冠字。”古人一生下來就得由父母起名,這個名稱為“小名”或“乳名”。等長到二十歲,可以綰起頭發(fā)戴上帽子成人了,還得由父母鄭重其事地為其舉行“冠禮”,再給他起個名,這個名就叫“字”,也叫“表字”,這表示他“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復(fù)稱其名,故冠而加字”。
因而,古代平輩之間甚至一般關(guān)系的尊長對晚輩都應(yīng)該以字來稱呼對方,以示尊重,自稱則必須用名。如劉備、關(guān)羽和張飛都可以稱諸葛亮為“孔明”,但諸葛亮只能自稱為“亮”。
除此之外,名與字之間還有別的不同功能:“名以正體,字以表德?!眿雰撼錾潦迹改负烷L輩為孩子取名一般都選用意思比較寬泛的字。待孩子長大,至弱冠之年,其個性、稟賦包括缺點已為外界所了解,此時長輩再為其加冠表字就有了表揚、勸誘、敦促之意。
名與字或相補,或相承,或相反,或相關(guān),或相近,二者在意義上往往存在著相同、相近、相關(guān)或相反的關(guān)系。如杜甫(甫,男子美稱)字子美、岳飛字鵬舉、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這些皆為意義相關(guān)相補的字。
名、字一般是父母師長給的,自己不能隨意更改。而號則是朋友取的或自己擬的,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較大,更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志趣、愛好,有的還能反映一個人的思想。
如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來取號,表達了典型的文人情趣。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做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
此外,古人常用人的籍貫、地名、官爵名、謚號、書齋名來替代人名。如東漢孔融稱“孔北海”(曾任北海太守)、杜甫稱“杜工部”(曾任工部員外郎)、岳飛稱“岳武穆”(“武穆”為岳飛謚號)、梁啟超稱“飲冰室主人”(“飲冰室”為其書齋名)等。這些稱號大都是他人或后人為表示尊敬或方便而使用的,屬敬稱。
由于古人重禮儀,所以在名、字、號的使用上很是講究。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幼的稱呼,有時為了介紹他人、為他人作傳也可稱名。字、號、書齋名、謚號、官爵名一般用于尊稱、敬稱或下對上的稱呼。有時名、字合起來稱呼,以示尊敬。值得注意的是,名和字連用時,漢代以前先稱字后稱名,如百里孟明視,其順序為姓(百里)+字(孟明)+名(視)。漢代以后,改為先稱名后稱字,如蕭君圭君玉,其順序為姓(蕭)+名(君圭)+字(君玉)。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時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