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科舉
摘要 目的:探討CT診斷胰腺炎的臨床價值。方法:收治胰腺炎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飛利浦64排CT檢查,觀察檢查結果。結果:經CT確診胰腺炎38例,漏診2例,確診率95.0%結論:CT診斷胰腺炎能清晰顯示胰腺組織影像改變分級,提高臨床診斷率。
關鍵詞 胰腺炎;CT;診斷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本病患者的臨床表現比較復雜,主要以急性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發(fā)熱、血尿和血胰酶增高等為特點,容易與其他急腹癥混淆。但是由于本病起病急、進展快,若不及時、正確診斷和治療,會導致死亡,因此早期診斷至關重要。近年來尤其是螺旋CT應用于臨床以來,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有很大進步。為探討CT診斷胰腺炎的臨床價值,2016年3月-2017年9月收治胰腺炎患者40例,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9月收治胰腺炎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27~ 66歲,平均(41.3±3.8)歲?;颊咧饕憩F為突然性的腹痛、惡心、嘔吐,并持續(xù)加劇。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飛利浦64排CT檢查,檢查前要做好患者的宣教,讓患者了解CT檢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檢查前30 min口服2%~ 3%泛影葡胺500 mL,先實施CT平掃,情況危急者可直接掃描,常規(guī)10 mm層厚和無間隔螺旋連續(xù)平掃。當發(fā)現異常時,則用5 mm薄層掃描。若需要增強掃描時,則應用30%碘海醇造影劑100 mL,高壓注射器推注,總量1.5~2mUkg,掃描層厚可選擇3 mm,提高檢出率。
結果
40例患者經CT確診為胰腺炎38例,漏診2例,確診率95.O%。
CT表現:①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CT主要表現為胰腺密度不均勻,明顯水腫,實質內點狀、小片狀或大片狀低密度區(qū),可見到小片狀高密度影,本組檢出6例。②急性水腫型胰腺炎:CT主要表現為胰腺彌漫性腫大,密度減低,周圍有少量積液。本組24例,其中胰尾腫大3例,胰體腫大10例,胰頭腫大7例,胰腺彌漫性腫大4例。③胰外表現:腹水是常見的現象,本組5次受累。左結腸旁溝4例受累。另一種是胸水,可能是急性胰腺炎全身中毒反應在胸膜的一種表現。本組單側有8例,雙側有3例。胰腺假性囊腫,常見于急性胰腺炎的亞急性期,CT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囊狀影,多為單房,囊壁厚薄不均,增強掃描后囊壁可強化。本組病例中,有2例假性囊腫形成。
討論
胰腺炎在臨床上較為常見,通常會表現為機體左腹部疼痛,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及血尿淀粉酶的升高從而做出相應的診斷,而此診斷方法往往會出現漏診及誤診的現象。相關的臨床數據顯示,采用CT診斷能夠提高臨床診斷準確度,對胰腺的病變范圍及病變程度有足夠的了解,能夠對患者的預后提供重要的參考數據。胰腺炎病癥通常體征主要表現為胰腺的彌漫性及局部性腫大,密度會隨之降低,并且在胰腺周圍通常會有炎性癥狀出現,從而導致胰腺邊緣不清晰。孫美君的臨床數據證實,CT對胰腺病癥診斷的敏感度較高,能夠提高臨床的診斷準確率,減少漏診及誤診現象的出現。胰腺炎較輕癥狀通常表現為水腫類型病癥,預后治療良好,但是仍然有小部分會出現出血性壞死胰腺癥狀,此癥狀通常會伴臟器功能障礙癥狀。胰腺炎病癥如果治療不及時則會出現死亡等并發(fā)癥。
本次的研究數據顯示,40例患者經CT確診為胰腺炎38例,漏診2例,確診率96.0%,CT表現:①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CT主要表現為胰腺,密度不均勻,明顯水腫,實質內點狀、小片狀或大片狀低密度區(qū),可見到小片狀高密度影,本組檢出6例。②急性水腫型胰腺炎:CT主要表現為胰腺彌漫性腫大,密度減低,周圍有少量積液。本組24例,其中胰尾腫大3例,胰體腫大10例,胰頭腫大7例,胰腺彌漫性腫大4例。③胰外表現:腹水是常見的現象,本組5例受累。左結腸旁溝4例受累。另一種是胸水,可能是急性胰腺炎全身中毒反應在胸膜的一種表現。本組單側有8例,雙側有3例。胰腺假性囊腫常見于急性胰腺炎的亞急性期,CT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囊狀影,多為單房,囊壁厚薄不均,增強掃描后囊壁可強化。本組病例中,有2例假性囊腫形成。由此可見,CT診斷胰腺炎能夠清晰顯示出胰腺組織影像改變分級,提高了臨床診斷率,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