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德磊
摘要 目的:探討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腰骶神經根評價中的價值。方法:收治腰椎間盤突出患者42例作為觀察組,同期選擇4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觀察并比較兩組腰骶神經根的平均FA以及ADC值的差異性。結果:病變側神經根的FA值明顯低于健側,病變側神經的ADC值明顯高于健側(P<0.05);病變側神經根的FA值低于對照組,病變側神經根的ADC值高于對照組(P 關鍵詞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腰骶神經根評價 腰椎間盤突出是由于椎間盤勞損、變形或者外傷等多種因素所造成的纖維環(huán)的破裂,有破裂處突出的髓核機械性壓迫與其鄰近的神經根或產生相應的炎性病變,造成腰部或腿部運動功能損害的一種疾病[1]。為了更好地判斷出椎間盤與神經根的關系,利用影像的方法顯示腰神經根走行得到了更多醫(yī)護人員的認可。近年來,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磁共振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磁共振神經成像(MRN)和彌散張量成像(DTI)能夠形象、準確地顯示腰神經的走向、受壓部位的纖維束改變,并且能夠定量分析相關參數。 資料與方法 2017年3-7月收治腰椎間盤突出患者42例作為觀察組,并選擇在此期間在我院體檢合格的4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19例,女23例;年齡23~56歲,平均42.6歲。對照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21~52歲,平均39.8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DTI成像:用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儀,對患者進行軸位掃描,將掃描的中心放在肚臍上2~3cm處。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手放在身體的兩側,指導患者均勻呼吸。掃描參數:TR 9 900 ms,TE95 ms;fov 350 mm,矩陣128×128,層厚3.1 mm,層間距0,激勵次數3次,擴散方向20個,b值900,掃描時間9分31秒。將掃描的DTI數據傳輸到Siemens處理站,利用Siemens公司提供的軟件包將數據進行處理。在3D-MEDIC-DTI的融合圖上對腰骶神經根進行觀察[2]。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進行分析時要先進行正態(tài)分布檢驗和方差齊性分析。組間比較用t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腰骶神經根的DTI圖像質量評價以及數值的分析:①對照組圖像質量評價:對照組腰骶神經根主要由走行纖維束構成,中間穿插了少量的前后和走行的纖維束。纖維術的排列比較密集。但是沒有出現局部變細或者缺失的現象。②觀察組圖像質量評價:觀察組患者神經受壓者纖維示蹤成像顯示,神經根出現異常42例,其中病變側神經根出現移位改變15例,病變側神經纖維局部變細13例,無法追蹤到腰骶神經根在椎管內穿行6例,纖維束局部缺失5例,出現壓跡改變3例,并且本組患者的病變側的神經根排列結構稀疏無規(guī)則。 觀察組神經根受壓側與健康側神經根之間的FA值和ADC值的差異性:觀察組病變側和健側神經的FA值、ADC值的正態(tài)分布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結果。在正態(tài)分布檢驗中,患者的病變側和健側的FA值0.264和0.450,在方差齊性檢驗中患者的病變側和健側的ADC值0.571和0.553,兩組數據分布符合正態(tài)分布和方差齊性的條件(P>0.05)。將病變側與健側的神經根FA值的兩個樣本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病變側神經根的FA值(0.250±0.032)明顯低于健側(0.301±0.026),病變側神經的ADC值(1.773±0.501)明顯高于健側(1.468±0.4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l和表2。 觀察組神經根病變側與對照組神經根之間的FA值和ADC值的差異性:病變側神經根的FA值(0.250±0.032)低于對照組(0.302±0.024),病變側神經根的ADC值(1.773±0.501)高于對照組(1.535±0.36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椎間盤突出患者進行DTI成像,能夠清晰的顯示出病變側神經根的移位、變細、缺失以及壓跡樣。病變側的腰骶神經根結構排列稀疏,沒有健側和對照組那么密實,并且其走行比較復雜,中間的細小神經纖維也比較多。此研究結果與宋澤進等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3]。因此,就可以認為,DTI的三維圖像能更加直觀地顯示腰神經在各個解剖區(qū)域的走行和排列等特點,在此基礎上還能準確地判斷出患者的腰神經受壓的部位以及發(fā)生移位的程度,更加直觀地顯示出受壓部位形態(tài)的改變,從而確定出受壓的位置。 在本次研究中,對42例患者用了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進行檢查后結果顯示,有15例患者病變側神經根出現了移位改變,有13例患者病變側神經纖維局部變細,有6例患者無法追蹤到腰骶神經根在椎管內穿行的走形,有5例患者出現了纖維束局部缺失,有3例患者出現了壓跡改變。并且患者病變側與健側的神經根FA值的兩個樣本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病變側神經根的FA值明顯低于健側,病變側神經的ADC值明顯高于健側,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病變側神經根的FA值低于對照組,病變側神經根的ADC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時寅等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4]。 綜上所述,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能夠將患者的腰骶神經根的走行詳細地顯示出來,能夠明確其細微的解剖變化。當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沒有辦法對患者的椎間盤突出神經相關的改變進行判斷時,彌散張量成像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患者腰骶神經根受壓的區(qū)域。 參考文獻 [1]許鋮龍,于靜紅.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及纖維束示蹤成像技術在腰骶神經根檢查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疑難病雜志,2016,15(10):1096-1099. [2] 肖勝,郭濤.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評價以及神經根病變中的作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16,14(3):51-54. [3]宋澤進,譚永明,何來昌,等.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神經根受壓中的臨床應用[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54(12):74-76. [4]時寅,王德杭,宗敏,等.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定位及定量評價腰骶神經根壓迫癥[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4,33(8):1229-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