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梅紅
不少中小學教師在工作中對教育科學研究產生了誤解,認為教育科學研究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他們沒有時間、條件、能力進行研究。本文通過闡述中小學教師對教育科學研究的認識誤區(qū),理清教育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的關系,在闡明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可能性、優(yōu)越性和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路徑。
筆者通過深入調研后發(fā)現(xiàn),中小學教師對教育科學研究存在較大的困惑,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時感覺困難重重。他們普遍認為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困難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認為教育科學研究很深奧,他們沒有能力開展;二是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進行研究;三是缺乏進行研究的基本理論和素養(yǎng)條件,只能夠從自身的實踐體驗出發(fā),寫出充滿個性色彩、感情色彩的教育故事。實際中,教師與教育科學研究相距甚遠。
針對中小學教師的誤解,首要的是澄清教育科學研究跟教學研究之間的關系。研究是一個搜集、整理和評價信息的探索過程,在“研究”之前加“科學”二字,其應是系統(tǒng)的、嚴謹?shù)?,其結果應當是能夠在一個新的基點上揭示事物的本質及規(guī)律,從而得到解決問題的普遍性答案。[1] 狹義上,教育科學研究是對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及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科學探究,尋求最佳的問題解決方式。從此意義出發(fā),教學研究在教育科學研究范疇之內,教學研究的對象就是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教育科學研究比教學研究范疇更廣,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過程就是開展教育科學研究的過程。教育科學研究有兩大功能:一是促進學術水平的提高,促進學術自身的改進,提高學術的自我更新能力;二是給教師提供認識問題的方法和有價值的高水平的理論, 指導他們更科學地進行教育工作。[2]
教師在開展教學研究的過程中的深入思考,就是教育科學研究。深入思考這就可能產生新的思想、新的觀念,就可能為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尋找到可行的解決辦法。廣義上,探究有效教育教學的過程就是開展教育科學研究的過程。教師可以主動捕捉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將問題升華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問題根源以及其中的各種關系,尋找有效解決問題的路徑方法。這種積極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系統(tǒng)開展研究的過程。長此以往,教師以深思的方式開展教學,就會將教育科學研究變成自覺的生活方式,自覺地將課堂教學與教育科學研究融合在一起。
此外,不少教師認為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就必須形成研究成果。然而,這只是研究的一個方面,研究并不一定要產生研究成果,或者研究成果不一定以論文、專著的形式呈現(xiàn),教學筆記、教育敘事等表達形式都是可取的形式。
中小學教師完全有可能開展教育科學研究,而且完全能夠做好教育科學研究。教師具有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先天優(yōu)越性。他們處于教育教學研究的最佳位置和機會,具備獲取第一手材料的優(yōu)越條件,也使研究更具可能性、針對性和可行性。[3]
教師是最佳研究者,他們既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也是實施者,與他人相比具有優(yōu)越性,能更容易發(fā)現(xiàn)迫切需要解決的教學問題,形成的解決策略也往往能夠直指問題的關鍵。教師是教育問題的見證人,他們獲取的教育科學研究材料最為豐富、鮮活,研究的問題是在特定教學情境中產生的問題,教師的在場讓他們最容易捕捉研究要素。教師參與研究的實踐意義最強。研究不是增加教師的負擔,而是幫助教師從繁重的教學負擔中解脫出來,尋找統(tǒng)籌方法,合理規(guī)劃教學計劃,探求更為有效的教學途徑,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從教師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來看,教師要有反思教學實踐并進行教學改革的能力,也就是說,教學與科研是不可分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4]
在澄清教師參與教育科學研究可能性的基礎上,還需要幫助教師徹底走出困境,探究一條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可行路徑,鼓勵他們大膽探索,真正走出困境,打破教育科學研究的神秘壁壘。
1. 搭建教育科學研究的組織架構
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說,參與教育科學研究可以是自發(fā)的,也可以是有組織的,為教師在組織框架指導下形成研究氛圍。為了便于教師開展研究,學校應為教師創(chuàng)造條件、搭建平臺,成立學校教育科學研究領導小組,有組織地對學校教育科研工作進行全面規(guī)劃和管理,給予教師適當?shù)囊I和指導。特別是在教師剛開始進行研究時,學校教育科學研究領導小組要有計劃地引導教師進入研究狀態(tài),形成思考、研究的習慣,幫助教師進入教育科學研究的自覺、自發(fā)狀態(tài)。
2. 熟悉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原則和路徑
教育科學研究是為教師創(chuàng)設一條更為寬廣的專業(yè)發(fā)展之路,為教師探尋一條更好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路徑,因此,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所秉承的原則應是自覺自愿的。
勤瀏覽:收集相關問題的重要信息。無論是做研究還是寫文章,教師都要注重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有積極閱讀的意識,圍繞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選擇閱讀對象,或者是書籍,或者是期刊文章,或者是網(wǎng)絡信息,積極瀏覽與自己工作緊密結合的信息,在瀏覽過程中對有用信息及時做好記錄,以備形成問題解決策略和撰寫研究成果所用。
勤思考:將思維的閘門充分打開。鼓勵教師勤思考遠比鼓勵教師做科學研究更容易,然而,思考是研究的關鍵。寫文章要“腦勤”,要反復思考加工。不斷思考讓你會讓你接收相關信息,再經(jīng)過加工,搭起研究框架,思路也會在思考的過程張豁然開朗。只要愿意思考、善于思考,教師就會有新發(fā)現(xiàn)、新思路、新突破。
勤動手:及時記錄思維的閃光點。思維摸不到、看不著,是最容易轉瞬即逝的,因此,教師在參與教育科學研究的過程中,要做到“手勤”。俗語說“眼高手低”,做教育科學研究更是如此:看著容易,做起來卻困難,將頭腦中的思想寫到紙上,還會存在不少的表達困難。教師要經(jīng)常動手將想到的典型問題、閃光點及時記錄下來。
3. 教育科學研究的成果提煉
理想的教育科學研究,應當是輔之相關研究成果,如論文、研究報告、專著等,其中,論文是最普遍的呈現(xiàn)形式。研究成果的提煉有一條較為簡單有效的路徑。
“憋”氣行文。文章是“憋”出來的。教師根據(jù)教育教學時間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問題后,會經(jīng)歷一段長久的“憋”氣行文過程,以理清自己要探索的問題,如準備怎樣開展研究,研究假設分幾部分內容,從哪些方面將問題探討清晰等。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苦只是開端,一旦痛苦思索,將基本思路理清,基本也就度過了“憋”的階段,文章大致框架也已清晰。
理順脈絡。教師在經(jīng)歷了第一個階段的“憋”的過程后,接著就需要進入第二個程序,即進一步理順上一過程中搭建的文章框架。理順脈絡的過程非常重要,需要教師從前到后、反反復復地調整,從思路到行文都需要琢磨,理順脈絡的過程就是對文章反復推敲的過程。教師要不厭其煩地對文章前后進行系統(tǒng)梳理。
加工潤色。無論是理論的論文還是實踐的論文,都要講究一點文風、文采。在潤色的過程中,有一點是比較重要的,那就是注意引用。這時,之前瀏覽的相關材料便可以用上,如引用名家觀點用來論證、引證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精讀品味。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一篇文章從開始到最后定稿,一般要經(jīng)歷十多次的修改。一旦論文成形,放置幾天,反復品味,細細審讀,再經(jīng)過幾次小改動,才能夠達到比較滿意的狀態(tài)。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5] 參與研究是幸福的,不實際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教師是難以體會這種幸福的。中小學教師要樹立自信,明確自己不但能夠做研究,而且可以做好研究。中小學教師進行的是具有中小學教師特點的教育科學研究,其研究成果將會文字優(yōu)美,感情細膩,內涵豐富,實踐意義強。
[1]劉振華. 教師經(jīng)驗總結與教育科學研究[J]. 教育科學研究,1993(6):40-42.
[2]汪霞. 關于教育科學研究的研究[J]. 鹽城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2):101-103.
[3]湯貞敏. 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態(tài)度[J]. 課程·教材·教法,2016(5):10-16.
[4]施雨丹,盧曉中. 論卓越教師的素質構成——基于廣州市中小學教師的訪談分析[J]. 中國教育學刊,2015(9):92-96.
[5]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M] . 杜殿坤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