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滿濤 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
十年前汶川大地震給我國造成巨大的人身財產損失,災后保險理賠工作也充分暴露出我國保險業(yè)在開辦地震災害保險業(yè)務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屬于地震多發(fā)區(qū)域,地震災害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有必要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在開展地震保險業(yè)務方面的先進經(jīng)驗和做法,積極開辦地震保險業(yè)務,減輕地震巨災對國家造成的不利影響。
日本于1966年制定了《地震保險法》作為政府執(zhí)行地震保險政策的法律依據(jù)。根據(jù)該法相關規(guī)定,政府每年應編制預算提存準備金以供地震災害賠償需要。
我國臺灣當局于2001年7月9日修正“保險法”,增訂第一百三十八條之一規(guī)定,這成為臺灣地區(qū)住宅地震保險制度的法律依據(jù)。臺灣保險主管機關又于2001年底陸續(xù)公布《財團法人住宅地震保險基金捐助章程》《財團法人住宅地震保險基金管理辦法》《住宅地震保險共保及危險承擔機制實施辦法》等相關行政法令。
新西蘭地震保險立法從1944年通過《地震與戰(zhàn)爭損害法案》(the Earthquake and War Damage Act 1944)開始,經(jīng)過了多次變革。如今住宅地震保險的法律依據(jù)基本上是1993年國會通過的《地震保險委員會法案》(the Earthquake Commission Act 1993)。在自然災害基金運用上,基于1993年法案的《1998年地震保險委員會法案》是最新的法律依據(jù)。
日本、中國臺灣、新西蘭地震保險的主要內容見表1。
日本地震保險制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再保險制度的建立。由政府、全體產險業(yè)者以及由日本全體產物保險業(yè)者聯(lián)合組成“日本地震再保險株式會社”(Japan EarthquakeReinsurance CO.Ltd,以下簡稱JER)。根據(jù)規(guī)定,每次保險事故其責任額最高可達45000億日元。為避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不足,各承保公司承保的地震保險業(yè)務必須全額向JER再保,而JER與政府訂立超額損失再保險,當?shù)卣鸨kU超過其所承受的保險責任時,由國會承諾在一定的責任限額內由政府負擔。
?表1日本、中國臺灣、新西蘭地震保險內容
?表2日本政府與JER的再保險負擔比例
中國臺灣地震保險制度的主要特點則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層保險責任承擔機制。由辦理住宅火災保險業(yè)務的財產保險業(yè)與“中央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成了共保組織。共保組織的會員公司按照各財產保險的認受成份分配比例承擔保險責任。災害發(fā)生后,由共保組織負責承擔第一層保險責任的賠償,第二層保險責任的賠償由住宅地震保險基金、再保險、巨災債券、臺灣當局按照一定的次序和比例進行賠償。
?表3中國臺灣地震保險風險承擔限額及分配比例
新西蘭地震保險制度的營運機構是地震保險委員會(Earthquake Commission,以下簡稱EQC),職能除了保險費的收取、再保險的準備與支付保險金等地震保險經(jīng)營活動外,還有針對防災進行調查、研究與防災教育的實施等職責,同時EQC還要負責管理自然災害基金,其投資收入是EQC的主要收入。任何理賠案件應直接向EQC提出申請,EQC將通過社會媒體公告設立地區(qū)辦公室,并與各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合作進行理賠。首先將被保險人所繳納的保費扣除必要的費用后,進入自然災害基金,之后,EQC再向國外購買再保險,最后當自然災害基金和再保險無法完全填補損失時,剩余部分由新西蘭政府負無限保證清償責任。
?表4新西蘭地震災害損失分攤
1.日本的特點
首先是國家立法,日本于1966年制定了《地震保險法》作為政府執(zhí)行地震保險政策的法律依據(jù);其次是政府積極參與,為避免保險公司承保能力不足,政府在承擔再保險責任之外,還在資金融通方面給予支持,建立了官民一體的制度;再則以普通消費者為對象,保單內容易于理解,投保手續(xù)簡便易行;最后是堅持無虧損無營利原則,排除營利目的。
2.中國臺灣的特點
臺灣當局于2001年修正“保險法”,增加地震保險制度的內容,制度仿照日本,將住宅和商業(yè)地震保險予以區(qū)分。保險設計以保障居民生活為目的,非以充分補充為原則。保險業(yè)成立共保組織,共擔災害賠償責任。地震保險制度具有較高的整合性,較充分地發(fā)揮了保險及再保險的功能,主管機關在其間也發(fā)揮了最終保證人的功能,同時還發(fā)揮了資本市場分散風險的作用。
3.新西蘭的特點
第一,立法早。新西蘭1944年即通過了《地震與戰(zhàn)爭損害法案》,目前法律的源依據(jù)為1993年通過的《地震保險委員會法案》。第二,整個制度建立于精算基礎之上。第三,以強制保險制度為主,配合實施嚴格的建筑法規(guī),以減輕因地震所造成的損失。第四,成立了獨立的法人機構EQC,獨立經(jīng)營。第五,補償機制具有“公共性”和“私有性”兩大特點。
其一,日本、中國臺灣、新西蘭地震保險制度均是由立法推動、以相關法令條文為依據(jù)建立起來的,從法律層面保障地震保險制度的正常運轉及實施。同時采取強制附加其他保險的方式進行承保,杜絕逆向選擇。
其二,均成立了特殊組織機構進行管理,充分利用再保險、地震保險基金、發(fā)行災害債券、共保等方式分散風險。同時明確了政府或主管機關的職能及作為最后賠付人的職責。
其三,面向普通民眾,堅持無營利原則。
我國屬于地震頻發(fā)國家,近年來在地震預報、抗震防設、抗震救災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和進步。由于地震災害波及范圍廣、災害損失大等特點,民眾對地震保險有較大的實際需求。此外,國家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保險公司承保能力的逐漸提高為我國開展地震保險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由于地震保險具有很高的社會效益和低值的商業(yè)性,無法依靠市場手段調節(jié)。必須通過國家立法,從法律層面上保障地震保險制度的建立。在實施中可借鑒國外先進經(jīng)驗,采取強制或半強制的方式開展,防止逆向選擇。
大力發(fā)展再保險,并通過發(fā)行債券、財政撥付、災害彩票等方式設立自然災害基金,以培育承災主體。堅持面向普通民眾,體現(xiàn)公平性和無營利性原則,最大限度減少國家和民眾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