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坤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直接的學習動力,夸美紐斯曾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育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币粋€人若對某件事產生了興趣,那么,他對這件事情就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關注,并對之產生持久的注意力,而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講,由于年齡關系,他們的注意力難以集中,注意的時間也很短暫。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那么這種問題必將迎刃而解?!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方法千方百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低年級學生的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注意力非常不集中且注意時間短暫;而對新穎奇特的事物卻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關注。面對這樣的群體,我們應當根據兒童的注意力特征及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輕松快樂的教學環(huán)境,盡量推奇出新,充分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17課《酸的和甜的》時,我利用前一天班隊活動時布置的教室,將班級的彩帶換成葡萄葉子狀的,并當著全班學生的面掛上幾串葡萄模型。在我掛上葡萄模型的這一時刻,同學們便紛紛圍了過來,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并嘰嘰喳喳的討論著:老師又要做什么呢?求知欲被激發(fā)起來的孩子們興趣盎然,注意力已集中了起來。我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你們認為老師掛上去的葡萄是酸的還是甜的?”“酸的”“是甜的”孩子們意見不一,于是我順水推舟地導入課題《酸的和甜的》并自然而然地引出“狐貍為什么說葡萄是酸的,不能吃?”的問題來。顯而易見,在我有意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了。他們學得輕松,而我的目的也達到了。
二、巧設問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低年級學生對新穎奇特的事物特別感興趣。他們的學習活動往往受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所支配。所以,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巧妙的設置一些有趣的問題,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為目的,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23課《假如》這首詩時,上課伊始,我提出了這樣的兩個問題:(1)你現(xiàn)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2)如果有這樣的一支筆,你畫什么它都會變成真的,那你會畫什么?哇,問題剛一提出,孩子們立刻議論紛紛,表現(xiàn)出興致勃勃的狀態(tài)來,他們紛紛舉手爭著發(fā)表意見。這樣,在我巧設了問題后,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調動了起來,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就輕松多了。
三、及時激勵,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問題的解決,會使人產生莫大的成就感。特別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對學習保持興趣時間的長短取決于他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的強弱程度。成功的體驗多,成就感強,他們對學習保持興趣的時間就長;反之就短。可以說,成就感是維持學生興趣最強有力的保證,而成就感的獲得,老師的評價最具權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充分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孩子于平時的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閃光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哪怕是最調皮搗蛋的學生,我們都必須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他們則會將這種喜悅表現(xiàn)在學習活動中。俗話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要我們認真觀察,可以表揚的事例數(shù)不勝數(shù)。反之,如果長時間處于老師和同伴的質疑和批判的環(huán)境中,孩子們久而久之便會將學習當做一種苦差,把老師的問題當做折磨,進而自暴自棄,厭學情緒必漲,所謂的差生便出現(xiàn)了。因而,尊重學生的成功體驗需要老師們不但要充分挖掘學生的閃光點還要不吝惜贊美之語,讓學生有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會提高。
四、引導想象,鞏固學生學習的興趣
美國著名學者布魯納指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內在的興趣。學生對學習內容興趣的高低,和老師在教學中如何從文本本身挖掘出既有價值又能吸引學生興趣內容息息相關,在我們的教材中,這樣的素材比比皆是,其實語文課程本身就是一門最優(yōu)美的學科,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基本都存在一個或幾個深刻的道理。這些道理或存在于一則動人的故事中,或隱藏在精彩的場面描寫上。這些故事或場面通過作家細膩的刻畫,往往能深深地把孩子們打動,給人以美的感受。就此而言,只要我們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依托文本信息,讓孩子們在欣賞美文時,適當引導想象,學生的學習興趣必定能得到鞏固。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28課《淺水洼里的小魚》時,引導領會傍晚沙灘散步的愜意后,我話鋒一轉:和我的愜意生活相比,淺水洼里的小魚卻面臨著危險?如果小魚兒會說話,它們會怎樣呼救?你會救它們嗎?于是,在文本的依托下,學生展開想象,學習的興趣也得到了提高。
五、化靜為動,強化學習興趣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要讓他們安靜地在座位上坐一節(jié)課確實不易。若能在課堂中將“靜”變?yōu)檫m當?shù)摹皠印?,讓孩子們在“動”中參與教學過程,在“動”中獲取知識,這樣,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注意特點,對于強化孩子的學習興趣無疑是十分有益的。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15課《小柳樹和小棗樹》時,我先讓學生動手畫出小柳樹和小棗樹的簡筆畫,再讓學生模仿小柳樹和小棗樹的語氣和神態(tài)進行表演,最后讓其他同學對這兩棵樹的表現(xiàn)談談看法。整個過程動靜結合,學生興趣盎然,我以動激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若能使學生既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而又其樂融融,我覺得這也就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的精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