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玲
曾經上過一節(jié)五年級的欣賞課《20世紀的藝術大師——馬蒂斯》。校長在評課的最后說了幾句令我深思的話:“學了六年的美術,學生能記住幾個藝術大師的名字?知道他們所屬的畫派?這個畫派的作品有什么特色?雖然我不懂美術,但是我覺得美術課也要向主學科一樣拉起大框架,使每個年級學生能認識一些藝術家,在看到一些藝術作品時認識這是哪個畫派的風格……就算他們記不住很多個,能對一個畫家印象深刻也是你的功勞。對學生來說一生中遇到一個好的美術老師,可以讓他們受益終生!”
校長的這番話讓我回味了很久。
當前,新課堂實踐仍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共性問題。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郭元祥指出:許多課堂改革停留于教學時間在多少上的重新分配、教學行為在流程上的簡單翻轉。但我們應當知道,忽視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育,缺乏完整的知識處理與轉化的教學,無論用什么方法、技術和程序,在本質上都是灌輸。
課堂要關注學科知識的雙層意義,尤其要關注知識的文化意義。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余文森指出: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學科教學要有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價值意義,即人的意義!
是的,我們重新思維行動起來,走進學生心里,了解他們究竟需求什么,借助設計思維重組課堂,千方百計地找出并實施有助于學生更愉悅、更投入、更有成效進行學習的解決方案。
于是,這節(jié)課過后我就做了個數字統計,全班41個學生知道馬蒂斯的有36個,印象深刻的有16個,能精確說出他的藝術風格的有5個。看起來數字比例挺高的,可這是剛學完沒幾天,隔一周、一月、一年呢?雖然按照課本的設置給學生上欣賞課,但一冊18~22課不等,欣賞的課時有限,高年級也不過才占2課時,不是每節(jié)課都適合讓學生欣賞大師的經典作品,一幅作品也不可能深入詳細地講解到位。僅僅憑借每學期的2~4課時的欣賞課是不可能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很顯然我們的教學工作只注重一些表面的教學形式,而忽視了學生內心真正需要的知識,忽視了他們的情感需求。針對問題,我分別從各個年級做了詳細了解,發(fā)現:
1.一、二年級對欣賞的藝術家作品除了個別的知道一兩個之外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沒有印象,老師提起藝術家的名字感覺到很茫然。
2.三、四年級的學生有一小部分能說出幾個藝術家的名字,但對他們的代表作品不清楚,對不上號。
3.五、六年級的學生有將近一半多的學生能說出一兩個藝術家的名字,但知道代表作的很少,能對畫家的特點進行描述,能說出自己喜歡的藝術風格等等的學生只有寥寥幾個。
針對以上問題,與老師同學們研究討論之后,我整理了信息表格如下:
看似每學期、每課都認真上的課居然就跟沒上似的,學生的收獲很小,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總結了幾條:
1.教師沒有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作支撐,知識零碎,學生易邊學邊忘,印象不深刻。(例如:一、二年級應認識那些藝術家;三、四年級能說出幾個藝術家的代表作品;五、六年級能描述自己喜歡的藝術家的作品特色。)
2.教師對課與課之間的知識串聯性不強。(每課都會不同程度地欣賞一些相關作品,需要教師逐步建立強大的資料庫,搜索與之相關聯的藝術家作品,使學生不斷接觸詞,逐漸深入了解。)
3.教師沒有深入了解學生真正需求,不能客觀地聯系生活,為學生創(chuàng)造恰當的人文環(huán)境。
對一、二年級學生來說正處于想象力豐富的階段,感情充沛、熱情洋溢,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的心理,讓他們欣賞一些感性比較強的藝術作品更能走進孩子們的心靈,米羅與吳冠中的作品就非常適合。豐富多變、鮮艷的色彩、簡潔夸張的造型、奇特的想象空間都能像磁石一樣緊緊抓住孩子們的眼睛。他們的作品如果以高年級欣賞課的形式來欣賞那就徹底粉碎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我摸索出來的方法就是根據每課的課題內容找出最合適的作品欣賞,恰如其分、循序漸進更利于學生接受。以一年級上冊教材為例:
第一課是《讓大家認識我》,將米羅的自畫像作品作為拓展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初次先認識米羅這個畫家。
在第二課《看誰涂得更好看》一課中進一步欣賞米羅的幾幅作品,教師簡單地介紹一下米羅,使學生感受他作品的色彩和獨特的造型,這樣的畫天真單純,仿佛出自兒童之手,對學生進行作業(yè)創(chuàng)作更具沖擊力,也讓學生再一次認識米羅。
緊接著第三課就是《圓的世界》。米羅的一些作品正好符合教材內容,并且內容豐富,極具想象變化豐富的特點。
第四課是《各種各樣的形》,米羅作品中形的組合可以給學生很大的啟發(fā)與想象空間。
而第十課《剪剪撕撕畫畫貼貼》,正好可以將馬蒂斯的剪紙作品引入欣賞,他的剪紙作品造型簡潔、明了,色彩艷麗、對比強烈,抽象的表現風格十分適合學生欣賞并進行創(chuàng)作。
以此類推,通過這樣的串聯與緊密聯系不僅可以使學生范圍廣地欣賞大師的藝術作品,擴大欣賞視野,更能從情感上、視覺上都引發(fā)低年級學生的心理情緒,鼓勵他們緊密聯系生活進行創(chuàng)造,從而在情感上得到抒發(fā)。
綜上所述,無論使用什么樣的方法與手段只要能使學生感興趣的、原意學教師都可以盡可能地去實踐,找尋最恰當的最合適的有效途徑,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