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晶晶
眼下貼標簽的行為隨處可見,有人對此極為排斥,試圖遠離標簽。可沒了標簽,我們還有什么?當你想找一個詞形容某樣事物,這是標簽;當你選擇購買商品,你讀的是標簽;當你向別人介紹自己,你會給自己貼標簽。
標簽類似于語言系統(tǒng)中的形容詞,沒了標簽,去掉所有形容詞,只剩一個標記身份的名詞時,或許這個名詞與數(shù)字編號沒有太大差別,生活也會了然無趣吧。所以,想要社會精神生活的完整,標簽斷然無可擺脫。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歷來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說法。然而當我們仰仗標簽的“識別速度”來尋找物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共性,以便更快捷地交流時,很容易以偏概全。這種誤會多了,人云亦云,最終會導(dǎo)致思維的固化。比如給“東北”貼上“直播喊麥”的標簽,把愛整理東西與“強迫癥”“處女座”聯(lián)系起來。
哲學原理說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并通過個性表現(xiàn)出來。我們可以認為標簽體現(xiàn)了某個群體的共性,它是這個群體共同存在的個性特點,但不能否認這種認知也可能是單一的、片面的、絕對的。對于貼標簽,我們應(yīng)該身體力行,展示自己獨特的個性,同時不被標簽左右,無視別人獨特的個性。
標簽的對象大抵分為兩類:商品和人。給商品貼標簽的積極意義在于能夠幫助人們快速了解商品的特性與本質(zhì),滿足現(xiàn)代生活的需求。但人和商品判若云泥,我們永遠不能忽略人的可塑性?!笆縿e三日,當刮目相看”,只有站在時間的角度來思考,才能真正認識他人和了解自我。給人貼標簽的行為忽略了時間角度,忽略了人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割裂了人的品性與時間、經(jīng)歷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是不夠準確的。
標簽通常分兩種,一種是外界對你的定性評價,一種是自我的認知。誠然,外界給你貼上的標簽?zāi)茉谝欢ǔ潭壬蠋椭阏J識自我,但對一個人來說,不自知是危險的,被外在評價左右著,就不能順應(yīng)本心去追逐自我。
薩特說過:“我永遠在進行自我選擇,而且永遠不能作為已被選擇定的存在。”因此,標簽應(yīng)該是自己對自己的定義與期許,只有自己能給自己貼標簽,對于外界所強加的那些標簽,我們應(yīng)該學會拒絕,學會撕下它們,還一個本真自由的自我。
標簽是一種簡易的評價,因其簡易,所以相對高效。比如,書店將書分門別類地擺好并貼上標簽,無疑方便了人們找書。又比如,在自我介紹時給自己貼標簽,更容易給別人留下印象。當然,因其簡易,也難免不夠全面、不夠深刻。還是說到書,我們可以在“古典文學”一欄中找到《紅樓夢》,但這部令世人說不盡的“奇書”蘊含的又豈止文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學、倫理學、服飾學……是評價,自然就有好有壞、有對有錯,我們對標簽既不可一概視而不見,也不可一概接受,當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