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頌婷,洪銀釵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療尿毒癥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近年來,隨技術的提高,中心靜脈置管率逐年下降,但部分患者的血管通路仍然為長期中心靜脈導管,且中心靜脈導管所致的感染仍時有發(fā)生,給患者的預后情況造成嚴重的影響[1]。本研究通過對60例長期中心靜脈導管的尿毒癥患者的回顧性分析,探討血液透析尿毒癥患者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發(fā)生的高危因素和細菌分布的特點,從而及早預防感染,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 2014年 3月至2017年3月浙江省玉環(huán)市人民醫(yī)院血液透析中心收治的長期中心靜脈導管的尿毒癥患者60例,排除臨時靜脈導管患者、其他感染原因患者。根據(jù)患者是否發(fā)生中心靜脈導管感染分別為感染組和對照組。感染組35例,其中男10例,女25 例;平均年齡(60.3±3.5)歲;右側頸內靜脈置管患者32例,左側頸內靜脈置管患者3例;高血壓腎病5例,糖尿病腎病20例,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8例,慢性間質性腎病患者2例。對照組25例,其中男 12例,女 13例;平均年齡
(60.0±13.0)歲;右側頸內靜脈置管患者24例,左側頸內靜脈置管患者1例;高血壓腎病2例,糖尿病腎病15例,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7例,慢性間質性腎病患者1例。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0.05)。
1.2 方法 收集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透析時間、置管時間、置管部位、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GRA)、血紅蛋白(Hb)、C反應蛋白(CR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及血培養(yǎng)結果。
1.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 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液指標比較 兩組 WBC、GRA、Hb、CRP、Alb及Glo指標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見表1。
2.2 兩組置管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感染組置管時間<12個月的患者更少,超過12個月的患者更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18.37P< 0.05)。見表 2。
2.3 感染組病菌分布情況 發(fā)生導管相關感染患者35例,進行導管血培養(yǎng)70例次,發(fā)現(xiàn)致病菌35株,其中革蘭陽性菌26株,革蘭陰性菌8株,真菌1株。見表3。
長期中心靜脈導管作為重要的血液透析通路,在臨床中應用極為廣泛。長期中心靜脈導管平均使用年限為2年,超過75%導管作廢是因為受感染,嚴格的透析管理和無菌操作有利于減少感染的發(fā)生。長期中心靜脈導管難以完全避免感染,一旦受感染,則必須使用一定的抗菌藥物控制感染,方可延長中心靜脈導管的使用時間,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延長生存期。本研究顯示,發(fā)生導管相關感染患者35例,進行導管血培養(yǎng)70例次,共發(fā)現(xiàn)致病菌35株,其中革蘭陽性菌26株,革蘭陰性菌8株,真菌1株。其中主要致病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與以葡萄球菌為主的觀點一致[2-3]。
表1 兩組血液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置管時間比較
表3 感染組病菌分布情況 株(%)
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發(fā)生的高危因素:(1)免疫功能低。尿毒癥患者缺乏正常的免疫能力,導致患者更加容易受感染。雖然多數(shù)尿毒癥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異常不明顯,但是在免疫接種時缺乏產(chǎn)生抗體的能力,可見其存在體液免疫缺陷的問題[4]。(2)原發(fā)病。糖尿病腎病是導致患者長期導管感染的高危因素[5-7]。糖尿病患者缺乏足夠的蛋白質合成能力,導致蛋白質合成比較少,同時蛋白質分解比較快,因此導致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抗體、補體合成明顯減少,影響了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因而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感染因素,引起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同時,糖尿病腎病透析患者因為長期缺乏正常的糖代謝,導致微血管病變更加嚴重,對組織造成更嚴重的損傷,而糖組織又為致病菌提供良好的溫床,有利于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和繁殖,因此極易導致感染[8-9]。
綜上所述,免疫功能降低、置管時間過長是導致血液透析尿毒癥患者發(fā)生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的高危因素,致病菌主要為革蘭陽性菌,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
[1] 金鑫,翟新法.抗生素封管預防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靜脈留置導管相關感染的研究[J].新疆醫(yī)學,2014,44(11):56-59.
[2] 原芳芳,王沛,劉章鎖,等.老年尿毒癥患者帶滌綸套長期透析導管置入后纖維蛋白鞘形成一例[J].國際移植與血液凈化雜志,2014,12(2):43-44.
[3] 郝炎.不同封管方法對尿毒癥并發(fā)腦出血的影響[J].西南軍醫(yī),2014,16(2):128-129.
[4] 徐承義,陶建瓴,劉成偉.帶滌綸套中央靜脈留置導管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中的應用分析[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1,10(4):364,369.
[5] 徐芳麗,焦軍東.血液透析導管相關性感染的診斷及治療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16,17(3):281-284.
[6] 李曉東,梁冬蕊,張紅,等.單中心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導管感染的臨床分析[J].臨床腎臟病雜志,2016,16(8):500-503.
[7] 姜惠麗,王欣.正壓接頭聯(lián)合改良封管手法對降低血液透析導管血栓形成的效果[J].國際移植與血液凈化雜志,2016,14(3):43.
[8] 方帆,杜曉剛.尿毒癥患者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血液凈化,2017,16(6):423-426.
[9] 任紅旗.血液凈化治療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況分析[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6.